【熊铁基】孔子问礼于老子再议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7-01 23:54:21
标签:问礼于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再议

作者: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五月初七日辛丑

          耶稣2020年6月27日

 

由于古书记载的零乱,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不同说法,但终究不能否认其事。这里从以下几点再议论一下,想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首先,众所周知,孔子一生致力于“礼学”,贡献和影响是很大的。《礼记·礼运》有比较集中的记述,其中有一段写道:

 

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为了了解夏、商(殷)古礼(注意:孔子用的是“道”字),孔子跑到杞、宋等地去调查,虽然有点收获,但夏商之礼无法找到足够的证据。再联系《论语·八佾》中夏、殷礼文献不足征的话,这是研究孔子礼学的另一个好课题。这里要指出,孔子“之周”和去别的地方问礼于老子,是完全可能的。历来正统的儒家学者也并不否认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

 

其次,孔子问礼于老子不止一次也是可以肯定的,已故的孙以楷先生多次考论过孔老关系(见其所著《浣云集》《道家与中国哲学》),清理出五次之多。他还指出,要注意老子和孔子早年与晚年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早年的事,引人注目的有《礼记·曾子问》的记载:

 

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吾闻诸老聃云。

 

孔子问老聃答关于丧礼的具体内容不作详细引述,只注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记载,应该属于早年的事,有具体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从事的是丧葬活动),也有关于丧礼的一些具体解说。孔子学习、研究丧礼是毋庸置疑的,《礼记·曾子问》主要是讲丧礼,孔子问老子丧礼在当时实属正常。

 

又,《庄子》讲孔子问于老子的事有七八处,过去有人以《庄子》是寓言而予以否认。然而《庄子》所言之事,《史记》也采用加以记述。例如《庄子·天运》篇: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

 

而《史记》老子传记述说: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能知其飞……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记述文字不同,但都是说孔子以“龙”比称老子,表现的是一种崇敬的心理。这也许是战国时期一种加工过的传闻,《庄子》和司马迁都采用了。这反映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实,也反映了战囯时老子神化的事实。

 

再次,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全面的,记载表明,孔子所问,除上述丧礼的具体记述之外,有关于古礼、天道、仁义等好几个方面。老子做过“周守藏室之史”,除个别人(如吕思勉认为是“守财贿之地”)之外,一般都认为是史官,从各种论证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史官历来是掌握礼学的,包括文书、档案乃至具体仪式等,古礼在周代已相当完备,所谓吉、凶、军、宾、嘉五礼之类。老、孔之时是东周,不如一个大的诸侯国,但它是作为“天子”的象征而存在的朝廷,也是小而全的,古礼自然保存在这里,在礼崩乐坏的当时,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点来看孔子找老子问礼,也合情合理,《庄子》的记载也透露出这种消息,其《天道》篇写道: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翻《十二经》以说……

 

下文是一段关于“仁义”的对话,老聃批评孔子说仁义。此记载时间、地点都要考证,但反映了一些事实:“孔子西藏书于周室”,这很符合孔子的言行;老聃曾为周之征藏史,是史官;孔子“要在仁义”的说法受到老聃的批评。这些都不是“寓言”。

 

从有关问礼的记载看,突出的内容,一个是丧礼,另一个就是“仁义”之礼,后者老子是坚决反对的。《史记·老子列传》记“问礼于老子”就只记了老子批评孔子的话: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下文记孔子“犹龙”之叹,再接着是老子“修道德”和其他事。应该说老子深深理解“仁义”之类的礼学,批评它,而后“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最后,谈一下老子在当时的地位。

 

《史记》只有一句“周守藏室之史也”。早年吕思勉作《读史札记》专有一条“守藏室之史”,兼论及柱下史,认为“守藏室”乃“藏贿之地”,“老子为之史”,这就与史官毫无关系了。《史记》索隐按:“藏室史,乃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汤传》老子为柱下史,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汉代以后至今大多以为老子是史官,应该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庄子·天道》“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也应该是可信的。

 

这里我们要提出一个新问题,即老子除了史官身份,还有一个巫方之士的身份。继殷商巫风盛行之后的周代,各种职官仍然由原来的巫方之士担任(我说过古代有一个巫、方、道的演变过程),所以很长时间有巫史、巫医之类的说法。周代官制中,巫的影响很大,《礼记·礼运》记载周王祭天帝时写道:

 

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

 

仍然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巫,他们有知识,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和能力,统称之为巫术(后来又叫方术、道术、法术)。老子作为史官,有巫方士的身份,也是很自然的。老子为人操办过葬礼,更可证明他的方士身份。还应该指出,丧葬之礼,实际是当时的宗教活动。老子在当时活动中,有行动也有理论。

 

方术有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庄子·天下》篇讲的方术(同时又称“道术”)就是理论方面的。其中关于老子道术理论的概述,只有肯定没有批评,而且是“可谓至极”,和对其他人的道术有所批评不一样,最后还来了一句“古之博大真人哉”。从整个《庄子》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真人”就是神仙,庄子时代老子早已成仙了(《庄子》书中黄帝、王母都是得道成仙的)。司马迁写《史记》时,老子写得有点神奇,与老子早已被神化是分不开的。老子神化的过程,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