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红雷对话廖晓义:新儒商的家风建设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0-06-13 23:30:02
标签:廖晓义、新儒商、黎红雷

黎红雷对话廖晓义:新儒商的家风建设

来源:众芳所在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闰四月廿一日丙戌

          耶稣2020年6月12日

 

 

 

中华文化守望者与与回归者的坦诚交流,世界环保达人的家风情结,百姓家风与企业家风的交融互动!2020年6月11日晚,博鳌儒商论坛研究院主办的新儒商学堂,推出“新儒商论道公益直播系列”,由博鳌儒商论坛理事长、中山大学黎红雷教授与世界环保奖“苏菲奖”得主、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廖晓义老师对话“新儒商企业的家风建设”。

 

本次直播的主办单位是:博鳌儒商论坛研究院、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支持单位是:中轩集团,联播单位有: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三智书院、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方太文化研究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国学会、华商书院西北校友会、十分学堂、广东翔蓝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泰威斯美书院、新丝路商学院、君子岛云国际儒商书院、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诗书旗袍古韵坊等。

 

在对话的第一部分“中华文化的守望与回归”中,廖晓义首先回顾了她从环保事业转向中华文化的心路历程。2000年6月,廖晓义作为号称诺贝尔环境奖的苏菲奖2000年全球唯一获奖人,去挪威首都奥斯陆领奖。在颁奖仪式上,主办方希望廖晓义讲述中国文化,希望中国智慧能够帮助世界找到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药方。但是廖晓义所长期追寻的只是西方哲学,虽然长着一张中国脸,却并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一个人不了解养育自己的文化,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吗?知耻而后勇!从那个时候起廖晓义下定决心,认认真真补习国学,找回自己的生命根脉,走上用国学智慧振兴乡村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城乡社区工作遇到一个瓶颈就是无法下沉到家,也解决不了普遍的父母的焦虑和孩子的抑郁等等社会问题,于是下决心冲出瓶颈。2018年以来,在重庆南岸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策划和实施了九九家风项目,九九家风是以久久为谐音、九字九家为内容的治家之道。九字是中华家文化九个核心价值“和孝勤俭仁义礼智信”,九家是家道、家规、家书、家业、家屋、家乡、家国、家园等治家的九个方面。这个让家文化服务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的项目,在去年底获得重庆市教委在内的13个部门办法的优秀志愿服务奖。

 

2018年末廖晓义受邀去海南,为一个传统文化的论坛做讲演,之后去到了老同学黎红雷教授的老家——大园古村。当时的感受,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祠堂的家谱、学堂的书香、中堂的楹联,让廖晓义看到三堂文化的完整的历史标本和现实样本。更让廖晓义感动的是这位老同学对于儒家文化的身体力行,实践着一个伟大的儒家传承:就是作为新时代的乡绅不忘乡愁回报乡村。以乡村社会为根的中华文明,携带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密码。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人类未来留下了两样走出困境走向未来的宝物,一是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一是承载和养育这一文化的中国乡村。守住传统文化,留住中国乡村,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黎红雷教授在点评中指出:第一,中国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钥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道德修养、治国理政、环境保护等有重要的启示。第二,人民群众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例如,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大园古村,是中华传统耕读文化名村,肇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近500年,被国家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村)。她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包括祭祀文化、节庆文化、书香文化、育人文化、华侨文化、饮食文化等。家家有中堂(公阁,摆放祭拜祖宗的香炉)、户户有家训(挂在墙上,刻在心里,践行在日常生活中)。村中的祠堂(学堂)三毁四建,族谱自明清以来九次重修。第三,“三堂”(中堂、学堂和祠堂)是中国人精神灵魂的栖居地。在大园古村“祠堂”就是“学堂”,“中堂”(公阁)与敬祖,初一十五给祖宗上香,春节祭祖,清明扫墓……这些传统延续至今没有中断。

 

在对话的第二部分“以和兴家与家风建设的道理”中,廖晓义指出,首先,和的第一个法则是多样性法则,你是你,我是我,因为不同彼此尊重。尊重多样性往深处走是发现和尊重各自的内在性与自主性,就像一粒种子的生命力是内在赋予的是自主生长的。儒家文化的高深与朴实,都在于她发现了个体生命的内在的本质,并且用慎独自省的方式唤醒这种内在的本质完成生命觉醒,人只要通过学而时习,皆可以为君子,每个人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拿自己有办法,反求诸己是家和万事兴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凡事不要去抱怨指责而首先是反求诸己。特别对于孩子来说。任何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尊重多样性就要尊重和启发孩子的主动性。很多孩子的缺少生机,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家长外在的压力抵消甚至摧毁了孩子内在的动力。工业化时代教育的特点与工业化生产相似就是同而不和,在狭小的空间为某些偏狭的标准殊死竞争,而生态化教育有点像生态农业,和而不同,在无限多样性中绽放,就像大自然每一片雪花每一片叶子都不同,那是无限多样性,田野里黄瓜茄子西红柿千姿百态,个个生气勃勃,生机盎然。如果您希望您的孩子是活的庄稼而不是死的家具,请告别同而不和的死胡同,开启和而不同的智慧。

 

和的第二法则是交互性,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正因为不同所以不仅互相尊重,还要互相依存彼此交互,也就是儒家说的伦常。家庭关系,首先关系是差序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关系、邻里关系等构成有差序的基本关系,各安其位,各尽其责,敦伦尽份。其次关系是双向的。比如孝文化的双向性,如果对于孩子的内在性多样性自主性缺少应有的尊重,如果没有来自父母无掌控无苛求的真实的慈爱,要求孩子尽孝就是空话甚至引起反感。在《论语》里孔子总是强调关系的双向性,并对于居于上位的强势的一方有更多责任,所以是父慈子孝、夫德妇义、兄友弟恭,君礼臣忠,首先要求居于上位的君与父,然后才是要求居于下位的臣与子。第三,关系是互动的,没有互动,就是僵死的关系,家人要连回家一起做顿饭吃顿饭的互动时间都没有,或者回到家中各自刷手机,以前好歹还能一起看电视,现在刷手机连对视和说话的时间都没有,关系变得僵硬僵死甚至解体。家庭里最可怕的并不是吵架而是冷漠,叫做冷暴力,有人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所以拒绝冷漠应该从家庭开始。第四,关系是良性的。儒家经典都是告诉我们如何构建良性双向互动关系。比如君子忠恕之道,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如何从家里做起?我们把忠视为家里的真贞贴(不二的真心、不变的贞心、不粗的贴心)首选真贞贴,辅之创可贴;把恕道作为家里的接欣包(接纳、欣赏、包容)对家人用接欣包这个包子,代替因为苛求指责互相伤害的刀子,特别在亲子关系关系上,一定要自觉地就是要放下你的刀子,端出你的包子。

 

和的第三个法则是整体性,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和而不同的关键是和,和才有生命的存在,才有家庭共同体的存活。现在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观点是没有对错的”、“家庭是没有是非的”。家里有没有是非呢?要不要尊重家人的多样性和内在性、构建差序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以实现家庭的乃至家族的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整体利益,这就是中华家庭的是与非,共建差异互补共生的家庭共同体这就是中国家庭的道,和孝勤俭仁义礼智信这就是中华家庭的德。以什么方式讲道理和有没有道理是两个问题,不能因为讲道理的方法不妥而否认道理是非的存在,否则就毁掉了家庭的向上之心与三观共识,拔掉了根植于中国家庭的信仰之根。

 

黎红雷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太和”是中华文化的图腾,“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睦”是家庭生活的目标。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在对话的第三部分“以礼齐家与家风建设的功夫”中,廖晓义指出,九九家风把家风建设的功夫细化为五个环节——学经典、求诸己、善交流、定礼约、解难题。首先是学的功夫,学经典,明礼义。以前的中国家庭育儿那个不在诗书礼乐的经典上下功夫——礼教帮助我们发现内在的自省的能量,诗教帮助我们扩延联结能力,乐教陶冶是人的神圣感和超越性以及敬畏心,从而实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君子人生,现代孩子的苦楚在于缺乏生命学问而被各种知识塞满。真的是回到圣贤文化圣贤教育的时候了!其次是习的功夫,其中最重要的习就是反求诸己这个环节,可以用三思来表达,一思己,二思过,三思改。反求诸己的含义不仅在于从外向内的内求,而且在于摆正自己的中心位置,自己拿自己有办法,然后是与配偶的关系,然后是与长辈的关系,然后才是与孩子的关系。现在很多家庭问题其实就是序位出了问题。再次是善沟通,端礼仪,包括打招呼、说事实、讲观点、谈感受、敞心扉。复次是立规矩,定礼约。礼是一个家庭的制度建设,而礼约又是这个制度建设中最硬核的硬件建设,叫做家规。如果说,“和”是家教的核心,那么“礼”就是家规的轴心。现在家庭最大的问题是缺规矩,有的孩子不懂规矩不守规矩,是因为你没建规矩,或者说,这规矩是你定的,他没参与,他可以忽视你的规矩。怎么办,九九家风就是以家庭礼约为抓手来建立规矩,孩子是最守规矩的,前提是这规则是他自己参与拟定的,这规则是通情而又达理的。中国人讲的是情理;不能只有情没有理,只有情感没有规矩,也不能反过来,只讲规矩不讲感情,只说理不顾情。最后是养习惯,成礼俗,一以贯之。把礼约变成习惯就成了礼俗,礼俗就是家风,礼俗才是家风,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常言说约定俗成,约定是制度,俗成是民风,礼约是家规,礼俗是家风,从礼约到礼俗是需要持久的功夫,针对常见的生活场景、常有的应当调整的行为习惯、容易发生的摩擦甚至冲突,来制定家庭礼约,并通过常态性的家庭会议,温馨提示,互相鼓励,通过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很多方法来约定俗成。

 

黎红雷教授在点评中指出:礼约是家中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约是家人的契约,只有共同约定才能共同遵守;礼约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自觉接受外在的约束。

 

在回答各位网友的问题之后,廖晓义总结陈词:家庭共同体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存单位、教育单位、治理单位,是孕育和陪伴个人的生命共同体和构成民族共同体最小的细胞,是每个人的生存感归属感归宿感和幸福感的原生地,也是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细胞和基石。在疫情之后,当西方的价值观遭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思考人生的去向和文明的走向,在西学东渐百年以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企业家走上西行东归、修齐治平的复兴之路。黎红雷教授总结陈词:家庭氛围影响人的成长,家风建设促进人的成熟,家国情怀造就人的成功。

 

预告:博鳌儒商论坛研究院主办的“新儒商论道公益直播系列”第八场,将邀请南京大学企业伦理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应杭教授对话:解读儒商与新儒商的仁义情怀,探索因“仁”而“义”的行为范式,寻求以义取利的正当途径!下周四(6月18日)晚八点,请收看“黎红雷对话张应杭:新儒商企业的义利追求”。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