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著《孔子原来——被误解的孔子》出版暨牟钟鉴序

栏目:
发布时间:2020-02-11 20:55:41
标签:孔子原来、被误解的孔子、鲍鹏山

鲍鹏山 著《孔子原来——被误解的孔子》出版暨序言

 

 

 

书名:《孔子原来——被误解的孔子》

作者鲍鹏山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内容简介

 

《孔子原来——被误解的孔子》,鲍鹏山教授著。全书开篇,以“孔子思想过时了吗”为引言,用23个问号,提出今天人们对孔子存在的误解与偏见,并有针对性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如:孔子生前处处碰壁吗?孔子是个官迷吗?孔子鼓吹忠君吗?孔子是道德主义者吗?孔子鼓吹*的孝道吗?孔子占卜吗?孔子杀了少正卯吗?孔子提倡“三纲五常”吗?孔子维护等级社会吗?孔子主张暴力杀戮吗?孔子的“亲亲互隐”是腐败温床吗?孔子歧视女性吗?等等

 

《孔子原来——被误解的孔子》特点:一,自问自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针对性;二,言之有据,持之成理,学术根基深厚;三,一扫长期以来的反孔偏见和无知,返本开新,彰显孔子本来风貌,又有时代高度;四,所写的孔子是可崇敬的圣人气象,又是有血有肉的、有缺点又能涵养自省的人,在平凡中蕴积着伟大;五,文章短小精粹,文字简明而又风趣,使人爱看,一看到底。

 

【作者简介】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副主席。2015-2016年曲阜祭孔大典中央电视台直播间特邀解说嘉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专栏作家。出版著作三十余部,代表作有《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江湖不远》《鲍鹏山新批<水浒传>》《中国人的心灵》《白居易与<庄子>》《<论语>导读》《先秦诸子八大家》《教育六问》、诗集《致命倾诉》等。作品被选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各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风流去》《中国人的心灵》等被列入全国重点高中历史与语文课外必读书。2013年创办公益浦江学堂,2014年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目录】

 

序:去除文化自卑者的积习成见丨牟钟鉴


引言:孔子过时了吗?

孔子是私生子吗?

孔子不知自己的生父吗?

孔子生前处处碰壁吗?

孔子是个官迷吗?

孔子鼓吹忠君吗?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吗?

孔子鼓吹绝对的孝道吗?

孔子占卜吗?

孔子陋于知人心吗?

孔子从来不攻击别人吗?

孔子杀了少正卯吗?

孔子提倡“三纲五常”吗?

孔子提倡愚民吗?

孔子反对革命吗?

孔子帮助统治阶级镇压人民吗?

孔子维护等级社会吗?

孔子该对奴隶人格负责吗?

孔子主张暴力杀戮吗?

孔子的“亲亲互隐”是腐败温床吗?

孔子歧视女性吗?

孔子是权势者捧起来的吗?

孔子是人还是神?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去除文化自卑者的积习成见

牟钟鉴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孔子原来——被误解的孔子》一书作者鲍鹏山教授之前与我从未谋面,却神交已久。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李路先生主编的《儒风大家》的每一期我都看。其中专栏作家之一是鲍教授,他的文章我很喜欢:一是自问自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针对性;二是言之有据,持之成理,学术根基深厚;三是一扫长期以来的反孔偏见和无知,返本开新,彰显孔子本来风貌,又有时代高度;四是所写的孔子是可崇敬的圣人气象,又是有血有肉的、有缺点又能涵养自省的人,在平凡中蕴积着伟大;五是文章短小精粹,文字简明而又风趣,使人爱看,一看到底,常使我回过头来咀嚼,品其滋味,受益颇多。慢慢地,我成了鲍鹏山专栏的一名热心读者。

 

前不久,李路先生与我电话联系,说鲍教授的专栏之文要汇集成书,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希望我为此书作序。我对作者缺乏全面了解,只知道他写过一系列弘扬中华文化的著作,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而未及阅读,因此写序是有困难的,但我还是答应下来了。一是我喜爱他的专栏文章,应当写一点读后感,以表达我的钦佩之意;二是围绕着如何看孔子这个大题目,我可与作者相呼应,共同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回归呐喊,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三是愿意推动此书用于普及,相信它的出版将在青年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促使新一代中国人较快实现文化自觉。

 

作者在开篇“孔子过时了吗”中,谈了三个重要问题。

 

一是回溯了近现代史上两次批孔,“第一次,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孔子”。“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批林批孔’”,这是“文革”十年浩劫中的一劫。它的负面影响至今在民众甚至一些学者中仍然存在,这

 

“是文化自卑自我歧视的典型特征”。

 

二是回答了“为什么两千年以后的人,还要读两千年以前的书”?因为孔子所思考的问题,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诚、和、让等,是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无可取代,“第一,孔子是这些基本价值观最原始最经典最权威的阐释者,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物”;“第二,孔子是人格魅力最强烈者”,他是“民族凝聚力”的文化代表,“国家幅员辽阔”(我再加一句“民族及其文化众多”),却能够“使人民有向心力,并保持几千年文明的延续,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主要成因,必须算在孔子身上”。费孝通先生也曾阐明,中华民族的格局是多元一体,最牢固的文化纽带则是孔子儒学。

 

三是进一步阐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肯定孔子孟子思想中都包含现代元素,如“民主、平等、自由、科学、人权、权力制衡”,《世界人权宣言》中就有儒家“良心”的观念。还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引导了辛亥革命,也是今天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作者认为,“我们今天的落后,不是孔子缺了什么,而是我们这些后人缺了什么”,我们不能要求“孔子为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设计好制度”。这些话应使我们深刻反省,我们这一代人传承了孔子的伟大智慧了么?我们把孔子的智慧创造性运用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当代中国了吗?我们做不好今天的事情却去指责创造了古代文明的圣贤,那不是承认自己是先贤的不肖后人了嘛!不!我们是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要做孔子的好学生,努力养成仁智勇兼备的君子人格,践行“修己以安人”的人生宗旨,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敢承担起来。

 

本书用二十三个问号,提出并回答问题,我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五个问题作一简介。

 

其一,“孔子鼓吹忠君吗?作者准确把握了孔子讲“忠”的本义。作者指出:“首先,‘忠’这个字,在《论语》里,并不包含后世那所谓愚忠的意思。”他用了十六则引文,其中有曾子说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有孔子回答鲁定公时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和孔子说的“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然后作者概括“忠”的内涵:“一是指对朋友或一般人际交往之间的诚信和尽责;一是指在政府机关任职时忠于职守。”作者针对被误解较多的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出有两种合理的解释,“一种按照字面来说,国君做得像国君的样子,臣子做得像臣子的样子;父亲做得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做得像儿子的样子”;还有一种理解,视这八个字为前因后果的关系,即:“国君首先做得像国君的样子,然后才有资格要求臣子做得像臣子的样子,国君做好在前,臣子做好在后;父亲首先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然后才能有资格得到子女将来的孝顺。”孔子一向强调“强者的道德”,因为强者影响大,“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我以为,作者的第二种解释更符合孔子本意并有深度。

 

其二,“孔子鼓吹绝对的孝道吗?”

 

孔孟之道提倡的伦理中,“忠”与“孝”是最受文化激进者诟病的,往往被误解为愚忠、愚孝,历史上也确实存在着忠孝被绝对化的问题。孔子及其弟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儒家伦理的出发点,其真义不可不辨明。作者批判了《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奉母、庾黔娄尝粪忧心,认为属于“极端的孝道”,“一定为孔子所反对”,“用极端的手段去实行道德,本身即为不道德,并且会引起更大的不道德”,因为它不近情理,使人恐怖,恰恰伤害了父母的慈心。孔子曾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作者引《孝经·谏争章》“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可见孔子的孝道包含“几谏”,即温和地向父母提出批评建议,而愚孝的问题就出在无条件服从的“极端”二字上。推而广之,一切真善美的理念,只要走向极端,都会转化为假恶丑。

 

其三,“孔子提倡‘三纲五常’吗?”

 

用“三纲五常”来概括儒家的礼教,已经成为历史上最流行的话语,它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以来批孔的重要话题。作者首先对“五常”与“三纲”做了切割,指出:“五常”,无论是指五种人伦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还是指五种基本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都是无法批判或无从批判”;而“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应该“受到严厉批判并且确实罪有应得”,它“乃是确立尊卑、上下、主奴关系的,是中国国民奴性的根源之一,也是压迫中国人使其不能振作精神的枷锁”。但是,“三纲”与孔子无关,实际出自汉代纬书《含文嘉》。对此,至今已有学者对“三纲”与“五常”的异源异质作出了说明,而作者更进了一步,指出韩非是“三纲”论的源头。他引《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指明孔子与韩非在三者关系上有三大区别:孔子依于礼,韩非依于势;孔子讲平等,韩非讲压服;孔子讲条件,韩非讲无条件。作者最后说:“我的结论是:‘三纲’思想中黑暗的部分来自于法家,而与孔子无关。”我认同作者的结论,曾用通俗的话语将“三纲”与“五常”“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当代取舍表述为:“‘三纲’不能留,‘五常’不能丢,‘八德’都要有”,这就要区别儒学中的常道与变道,存其常道而革其变道。

 

其四,“孔子提倡愚民吗?”

 

批判孔子愚民的主要根据是孔子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必须考虑当时的社会条件,即民众无文化,不能要求他们做长远打算,他们难有士大夫的先见之明。作者引《史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意谓民众须由贤者加以引导,

 

大家先把创新事业办好,百姓自然乐享其成。“可”与“不可”,不是应该不应该,而是能够不能够。作者说:“开化民智是他(孔子)的终身之志,也是他的终身事业,最后成为他的终生功绩。”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学生中各阶层出身都有,他不仅办学,而且游学,开创了民间教育的传统,强调富民之后必须教民。作者引《论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仅不是愚民,恰恰是唤起人民自身的道德自觉,提升人民自我的价值判断能力,这样的政治,才是合乎正义的政治。”我认为作者的文本阐释是合乎实际的、公允的,具有较强说服力。

 

其五,“孔子歧视女性吗?”

 

说孔子歧视妇女的人抓住的证据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于是孔子“几乎成了全体女性的公敌”。但钱穆却认为“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女子并非指向全体女性。还有的学者将此处女子解释成“像小人一样的女人”。作者认为,孔子这里所说“女子”确是特指,绝不是歧视全体妇女,他强调,“作为女子,一旦成为母亲,她还受到‘孝道’这一几乎中国文化中的绝对价值的保护”,孔子又以《诗经》为教,其第一篇《关雎》便是歌颂夫妻之德,男女平等,琴瑟和鸣。这里,我还可以补充《易传》所说作为鲍教授这个观点的佐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传》将阴阳、乾坤、男女并举,两种力量相推,才有宇宙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高度认同《周易》的阴阳之道,视父母、夫妇之间的关系为互补相生的关系,都是崇高的,并没有后来男尊女卑的意识。我认为合乎情理的解释是钱穆先生将“女子”指向家中仆妾,其与主人的关系是微妙的,太亲近了便不客气,太疏远了便遭埋怨。现在许多城里家中雇佣保姆,彼此经常发生摩擦,与孔子说的类似。我们虽不必赞扬孔子这句话,也无须夸大其词,不应把歧视妇女的帽子戴在孔子头上。

 

此外,鲍教授书里的精彩之笔还很多,我这里无法一一展开。如说“恕,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核心”,恕道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尊重他者,当前世界最缺的就是一个“恕”字。又如说孔子是“民族之父”。是的,孔子是中华民族之父,因为他确立了民族发展的人本主义精神方向,我称孔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孔子应当获得这样的定位。当然,此书是一家之言,并非完美无缺,有许多观点可以展开争鸣。如书中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者认为,这里的君子是指地位高的人,小人是指下层人。我则认为,义利之辨应是君子与小人道德高下之别。这可以讨论。我这篇序只是个人读后感,仅供作者与读者参考。

 

从总体上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能去除文化自卑者在长期反传统思潮熏染下形成的积习成见,为人们走近真实孔子提供崭新的视域和观念,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出版发行,必将受到社会的欢迎。

 

2018年冬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