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乾 著《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出版暨自序

栏目:
发布时间:2019-09-17 23:37:50
标签:林乾讲曾国藩家训、百年家族的秘密

林乾 著《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出版暨自序

 

 

 

书名:《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

作者:林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经史子集的文本层面,更浸润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当中,其中家族文化和家训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曾氏家族堪称代表,曾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优秀的家族文化、家风家训也袍泽乡里,起到文化表率的作用。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以曾国藩家风家训传承为脉络,从立志、做人、修身、择业、处世、齐家等几个层面系统总结了曾国藩家训的基本内容,并进行了生动的解读;概括了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训始终如一的精神内涵:注重教育、以读书为本,不以官位财富定贤愚,表现为“家业绵长八纲”“治家十要”和“为人处事四察”等具体内容。

 

作者特别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解读“家训”在传承文化、良好家风、品德修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在解读曾国藩家训的同时,旁征博引,以点带面,将曾氏家训置于中国家族和家训文化的大谱系和源流中进行查考和审视,以颜氏家训,张英、张廷玉等古代名人家训作为参证,剖析曾国藩三代家训的历史脉络、时代演变和文化传承精神,提炼出具有借鉴意义的观念、做法,由此使全书具有了中国历史的眼光、维度和中国文化的大视角。

 

【作者简介】

 

林乾,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清史编委会典志组专家、曾国藩研究会常务理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雍正十三年”。著有《康熙惩抑朋党与清代极权政治》《曾国藩大传》《中国司法制度史》《雍正十三年》等。2006年赴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述清史,2015年赴中央纪委讲述“古代惩贪的法与案”,是2017年12月9日赴中央政治局讲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课题组主要起草人,2018年11月28日赴中南海讲述“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专题讲座。

 

【目录】

 

1.家族文化的构成及家训的地位

家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曾国藩家训由来

 

2.家族兴衰周期律

官宦之家

商贾之家

耕读之家

孝友之家

不要做代代为官之想

不以职位论高低

家道可久恃家规

 

3.曾门三代家训

八宝

六恼

对家乡的爱

八本

三致祥

《富厚堂日程》

家教的开放思想

 

4.定家规重落实

大家族要讲规模礼节

四弟:主持家政者,责有攸归

欧阳夫人:须事事立个一定章程

长子媳妇过门规矩

宰相亲定功课单

 

5.曾氏家教三大特点

严教:治家贵严

恶赌具*甚

不拆新屋不做兄弟

勤教:教育子弟不可须臾离“常课”

身教:言传身教,六者皆要

在生活上示范

在工作上示范

在读书、修养、孝友、清廉上示范

 

6.曾国藩的家训范本

平生*羡慕清代三大家

高邮王氏:学问传家

桐城张家:谨慎处世

宣城梅家:科学巨擘

《五种遗规》,句句学之

五书为家教范本

 

7.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金丹换骨在立志

立什么志

《圣哲画像记》

生平有三耻,雪耻为大志

立志贵有恒、贵坚卓

 

8.劝学

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愿代代有读书种子

择善约守——开书单、朱熹法

看、读、写、作每日不可间断

 

9.求师

但取明师之益

求师第一贵专

为子择师

课子读书

 

10.修身

修身为第一、修业为第一

不忮不求

养成恬淡胸怀*难

控制自己的情绪

高而不危,全在“宽、平”二字

悔字诀、忍字诀

千万勿做机巧人

 

11.择业

人生第一之事,莫过于谋食

勿以考卷误终生

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择人而事,不可草草

 

12.交友

择交是第一要事

早年无好友

八交九不交

 

13.婚姻

不愿与宦家结契联婚

打破嫡出与庶出的观念

不可贪恋母家富贵

不暴人短

 

14.财富

立志不靠做官发财

好积私财者为将败之征

不留遗产,但做人要有尊严

 

15.养生

养生纲领与养生六诀

养生八字,眠食是守

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为养病之本

动静结合坐疗为养

取法苏东坡

文化养生,天德有四

 

16.禁忌及身家八败

官宦之家以不干预公事为第一要义

有势不可使尽

富家子弟以戒骄为第一义

不改寒素规模

长辈恩怨,子弟不得妄生意气

为乡亲行方便,切忌刻薄人家

避免身家八败

结语:家训的效果和影响

 

自序

 

几年前我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参观美第奇家族王宫,颇感惊讶的是,这个家族创造了长达三百年的辉煌,特别是其在文艺复兴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作用,令人遐思不已。反观中国,也有创造历史的家族,如汉魏到南北朝时期,是有名的门阀政治,乃至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境况。但进入皇权越发强盛的隋唐以后,这样的家族几成历史的陈迹。百年家族都不易寻,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当曾国藩与他的九弟曾国荃一起受封爵位的时候,曾家也成为“中外瞩目第一家”,但能否保持或延续家族的荣耀,曾国藩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且,他扮演这样的角色,从他考中进士、步入翰林院之初,直到生命的*后一刻。

 

我以为,曾国藩家训中*可贵之处,是他总结了四类家族的“兴衰周期率”,即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宦之家*易衰败,商贾之家次之,而延续长久的大多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这使我想到南方大家族,特别是徽州地区的大家族,几乎每家门楣上都写有这样一副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这可以说是中国家族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为此,曾国藩提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愿代代出秀才,秀才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第二,“不以官位高低作为贤肖的标准”。这与常人所理解的迥然有别,反映出曾国藩对世事的透彻洞明。一般人都认为,只有家族出了高官显宦,才能光宗耀祖。曾国藩的四弟曾国潢就这样认为。为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曾国藩举出历史上很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例证,包括汉朝的霍光、盛唐宰相李林甫等。这些人生前何尝不是赫奕一时,但旋踵或遭灭族之诛,或被抄家流配。因此他告诫家人,对权力要有万分的敬畏,不可有丝毫的崇拜,并提出“一入官场,即戴罪之身”的著名警示。

 

第三,“凡家道长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这一思想极为可贵。曾国藩认识到,一个家族,如果靠一人一时的官爵,是断断无法维系长久的,因而,“个人”的因素,远没有全家族都要遵守的家规更可靠、更持久。而纳入家法族规的内容,一定是经历长久积累的守则。为此,他早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就提出:后辈子女无法则,立见消败,即便自己贵为宰相,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要求主持家政的曾国潢“立规条”,要求妻子“事事立个一定章程”。后来,逐渐形成三代家训。

 

第四,高度重视教育,认为一个担当公职的人,不但要“在邦无怨”,还要做到“在家无怨”。他通过自己多年的阅历体会,认识到人的天赋都差不多,而子女成才与否,关键在教育。为此他提出“子弟贤否,四分出于家教”。他举下围棋为例说:生来就是围棋国手的,那是有天赋,“屡学而不知局道、不辨死活者”,那是愚人。“此外皆相近之姿”,这种情况下就看教育者的作用,“教者高,则习之而高矣;教者低,则习之而低矣”。他又举学习书法为例,说生来笔姿秀挺的,在于天赋,“屡学而拙如姜芽者”,那是愚人。此外“皆相近之姿,视乎教者何如。教者钟、王,则习于钟、王;教者苏、米,则习于苏、米。其他事皆依此类推”。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子女的教育,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短长,而因慨叹子女没有天赋而放弃教育,“是犹执策而叹无马,是真无马哉!”这就是说,子女都有成为千里马的可能,而能否使潜在的千里马变成现实,就在于家长的教育。

 

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前,曾国藩就有志编一部《曾氏家训》,并与他的九弟详细道及。但他很快就放弃了,为什么要放弃?他在日记中说:“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实际还有一个原因,即曾家正在发达的路途中,而这一过程的积累肯定更有价值。后来曾国藩戎马倥偬,没有闲暇,就明确以家书、日记代替家训,因而,我也以其作为解读曾国藩家训的主要依据,这大概符合曾国藩的原意。

 

本书是依据我应北京爱智达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崔正山先生的邀请所做的同名讲座整理而成。崔先生对传统文化有精深造诣,对其传播更倾尽心力,特别是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颇有贡献。我与崔先生交往多年,受益良多。整理过程中,得到龙若飞先生及陈晶博士的帮助。特此一并致谢。自序

 

几年前我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参观美第奇家族王宫,颇感惊讶的是,这个家族创造了长达三百年的辉煌,特别是其在文艺复兴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作用,令人遐思不已。反观中国,也有创造历史的家族,如汉魏到南北朝时期,是有名的门阀政治,乃至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境况。但进入皇权越发强盛的隋唐以后,这样的家族几成历史的陈迹。百年家族都不易寻,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当曾国藩与他的九弟曾国荃一起受封爵位的时候,曾家也成为“中外瞩目第一家”,但能否保持或延续家族的荣耀,曾国藩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且,他扮演这样的角色,从他考中进士、步入翰林院之初,直到生命的*后一刻。

 

我以为,曾国藩家训中*可贵之处,是他总结了四类家族的“兴衰周期率”,即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宦之家*易衰败,商贾之家次之,而延续长久的大多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这使我想到南方大家族,特别是徽州地区的大家族,几乎每家门楣上都写有这样一副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这可以说是中国家族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为此,曾国藩提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愿代代出秀才,秀才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第二,“不以官位高低作为贤肖的标准”。这与常人所理解的迥然有别,反映出曾国藩对世事的透彻洞明。一般人都认为,只有家族出了高官显宦,才能光宗耀祖。曾国藩的四弟曾国潢就这样认为。为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曾国藩举出历史上很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例证,包括汉朝的霍光、盛唐宰相李林甫等。这些人生前何尝不是赫奕一时,但旋踵或遭灭族之诛,或被抄家流配。因此他告诫家人,对权力要有万分的敬畏,不可有丝毫的崇拜,并提出“一入官场,即戴罪之身”的著名警示。

 

第三,“凡家道长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这一思想极为可贵。曾国藩认识到,一个家族,如果靠一人一时的官爵,是断断无法维系长久的,因而,“个人”的因素,远没有全家族都要遵守的家规更可靠、更持久。而纳入家法族规的内容,一定是经历长久积累的守则。为此,他早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就提出:后辈子女无法则,立见消败,即便自己贵为宰相,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要求主持家政的曾国潢“立规条”,要求妻子“事事立个一定章程”。后来,逐渐形成三代家训。

 

第四,高度重视教育,认为一个担当公职的人,不但要“在邦无怨”,还要做到“在家无怨”。他通过自己多年的阅历体会,认识到人的天赋都差不多,而子女成才与否,关键在教育。为此他提出“子弟贤否,四分出于家教”。他举下围棋为例说:生来就是围棋国手的,那是有天赋,“屡学而不知局道、不辨死活者”,那是愚人。“此外皆相近之姿”,这种情况下就看教育者的作用,“教者高,则习之而高矣;教者低,则习之而低矣”。他又举学习书法为例,说生来笔姿秀挺的,在于天赋,“屡学而拙如姜芽者”,那是愚人。此外“皆相近之姿,视乎教者何如。教者钟、王,则习于钟、王;教者苏、米,则习于苏、米。其他事皆依此类推”。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子女的教育,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短长,而因慨叹子女没有天赋而放弃教育,“是犹执策而叹无马,是真无马哉!”这就是说,子女都有成为千里马的可能,而能否使潜在的千里马变成现实,就在于家长的教育。

 

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前,曾国藩就有志编一部《曾氏家训》,并与他的九弟详细道及。但他很快就放弃了,为什么要放弃?他在日记中说:“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实际还有一个原因,即曾家正在发达的路途中,而这一过程的积累肯定更有价值。后来曾国藩戎马倥偬,没有闲暇,就明确以家书、日记代替家训,因而,我也以其作为解读曾国藩家训的主要依据,这大概符合曾国藩的原意。

 

本书是依据我应北京爱智达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崔正山先生的邀请所做的同名讲座整理而成。崔先生对传统文化有精深造诣,对其传播更倾尽心力,特别是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颇有贡献。我与崔先生交往多年,受益良多。整理过程中,得到龙若飞先生及陈晶博士的帮助。特此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