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灿】“天下之中”与“天地之中”的文化意蕴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8-31 00:59:24
标签:天下之中、天地之中

“天下之中”与“天地之中”的文化意蕴

作者:周书灿(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八月初一日己亥

          耶稣2019年8月30日

 

在古代文献中分别有“天下之中”和“天地之中”的概念,而且两个概念经常混用。由于这两个地理概念迄今仍在河南广泛使用,因此很有必要讲清楚这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概念产生的特定背景及古人地理观念的形成过程。

 

“中”与“天下”的起源

 

“中”之方位概念产生由来已久。唐兰先生在《殷墟文字记》中说:“中者,最初为氏族社会中之徽帜……古者庭宇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列众为陈,建中之酋长或贵族恒居中央,而群众左右之,望见中之所在,即知为中央矣。然则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申为中央之义,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甲骨文中不仅有“中”字,也有东、西、南、北四土、四方的方位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胡厚宣先生《论殷代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一文据此断定:“殷代已有中东南西北五方之观念”,并判定卜辞“中商”,“当即后世中国称谓之起源”。

 

商代虽然已经产生中、东、西、南、北五方观念,但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天下”的观念并未明确。战国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其长篇史诗《天问》中对天发问:“授殷天下,其德安施?”意思是说,天帝把天下交给了殷,是由于施行了什么德政?这里的“天下”和“德”显然是西周以后的观念,这些观念在商代并没有。西周时期已经产生模糊的天下观念。《诗·大雅·皇矣》记载:“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土中”与“天下之中”的产生及演变

 

1963年,宝鸡贾村镇出土一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于省吾先生《释中国》参稽西周金文和其他文献判定,“中国这一名称起源于武王时期”。唐兰先生《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说,中国“当指西周王朝的疆域中心,即指洛邑”。结合相关文献和铭文可知,武王克商后即有营建成周洛邑的计划,惜天不假年,克商不久,武王即去世了,于是武王这一夙愿就留待周公和成王去完成。

 

显然,周人很早就以洛邑一带为“中国”。“中国”在古代文献中亦屡屡称作“土中”。《尚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蔡沈《集传》说:“洛邑,天地之中,故谓之土中。”《逸周书·作雒》记载,周公“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土中”,孔晁注:“王城也,于天下为中。”显然,何尊铭文中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土中”,均指西周王朝的中心地区,即王城洛阳一带。《史记·周本纪》则称西周洛阳一带为“天下之中”:“雒邑乃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直到西周晚年,《国语·郑语》记载史伯纵论天下形势,仍以洛邑为天下的中心。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秦汉王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始称“三河”地区为“天下之中”:“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河东,《集解》引徐广语:“尧都平阳也。”河内,《正义》说:“盘庚都殷墟,地属河内也。”河南,《正义》解释说:“周自平王已下都洛阳。”根据前面的论述可知,以洛阳为天下之中的观念始于周武王制定营建东都的计划。西汉时期,继承了西周时期以王城洛阳一带为天下之中的观念,在新的形势下,又把天下之中的范围扩大到传说中尧建都的平阳以及商代后期的都城殷墟一带,即所谓三河地区,约略相当于今天晋南、豫西、豫中和豫北等广大地区。迄东汉时期,以三河地区为天下之中的观念仍广为流行。

 

《荀子·大略篇》说:“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慎势》也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然而,在“天下一家”“王者无外”主导下的天下主义观念的深刻影响下,中国古代王朝的“天下”是一个极其模糊的地理概念,所谓的“天下之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王朝地理中心。因此,西周到秦汉时期,被称为“天下之中”的王城洛邑和三河地区,与其考虑其为“天下之大凑”“道里均”,倒不如为“王者所更居”的天下政治中心。

 

嵩岳“天地之中”的由来

 

《尚书·尧典》中逐渐形成以四座名山为四岳的笼统、模糊的概念。《史记·封禅书》《汉书·武帝纪》逐渐确定了北岳、中岳、南岳之称。《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武帝)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汉武帝时期虽然五岳制尚未确定,甚至《尔雅·释山》中仍未明确五岳方位,但以嵩山为中岳的观念已经流行。《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公元696年武则天继续封中岳,大功告成,此后,以嵩山为五岳之中渐成人们的普遍共识。

 

虽然唐代之前已经确定了嵩山在五岳之中的地位,但汉唐时期尚未明确地将嵩岳和“天地之中”相联系。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李淳风语:“今洛阳告成县以土圭测天地之中也”,元代学者纳新《河朔访古记》也说:“测景台在登封县东南二十五里天中乡告成镇,周公测影台石迹存焉。告成即古嵩州阳城之墟,是为天地之中也”。《徐霞客游记》中则从嵩岳居五岳之中角度较为明确地说道:“嵩当天地之中,祀秩为五岳首,故称嵩高,与少室并峙。”显然自宋代以后,以登封嵩岳一带为“天地之中”的说法颇具影响力。登封因嵩山为五岳之中而称“天地之中”,约略可备一说。至于说登封告成因周公土圭测影为天下之中,则疑点颇多。学术界普遍认为,周公踏勘洛邑所采用的方法是“龟卜”或“耆卜”之类的占卜法,并未实施《周礼》所载的以土圭测日影以求地中,“日中测影以求地中”实为后人附会之说。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