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洋】身心之仁与儒家的“体”育观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6-12 23:20:36
标签:儒家的“体”育观、身心之仁

身心之仁与儒家的“体”育观

作者:韩洋(黑龙江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五月初九日己卯

          耶稣2019年6月11日

 

传统儒家思想主张一切认知活动都有其身体基础,而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身心一体”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因此强调心性对肢体行为的节控作用。受其身体观影响,儒家认为“体”不只是形体的存在,故而强调一种身心的修养;“育”不仅是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德性的培养。由此,先秦儒家在身体训练中注重心的主导作用,提倡礼的节制,即用“修身”“教化”方法使基于身体的教化活动充满自省、自律的意味。

 

身心一体

 

考究《说文》,“身”在中国思想中狭义表示躯体,广义摄心、气、形而为形神相合、身心一体的生命整体。儒家认为,人的身与心是浑然一体的,言身必称心,称心必言身,二者不可分割。“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子在谈到身心时常与“仁”并论,“仁”作为能力的美德和行为的愿望构成身体的现实存在,并认为这种仁心与躯体相辅相成时便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即“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郭店楚简《五行》把“仁”写为“■”,道德必须在身体上体现出来,其轨迹可由心而身,也可由身而心。

 

孟子把身心之学往心为主宰的方向发展,他一方面说“尽其心者……所以事天也”,又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指出心的知性、知天的道德功能可以充实浮现于人的身体,心诸内形诸外,“践形”是心的涵养经由身体的外在显示。孟子继续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以心为本,以身为末,这种生理存在与道德存在浑然融会的崇高生命气象,表现了一种身心合一、内外一体的观念。“形具而神生”,荀子虽认为形体是精神的基础,但更强调“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即君子之学是身心合一的,而小人则仅仅停留在口耳之间。

 

“心”的主宰与“体”的训练

 

为了达到“身心一体”,儒家注重身体的教育,我们广义上俗称为“体育”。无疑在儒家那里,基于身体的教化失去了运动、训练等狭义的功能,更多体现为以心为主导的德性修养。受其“身心一体”思想影响,儒家批评单纯以满足感官刺激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主张心对身体的主宰,在身体训练中贬低单纯的力的作用。“子不语怪、力、乱、神”,先秦儒家话语对于力量、力气通常是持批评和否定态度的。儒家认为力先天是有差异的,所以孟子言“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是亦为乌获而已矣”,人的力量不应作为炫耀和竞争的资本。真正值得炫耀的资本在于“德”,所以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荀子也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在孔、孟、荀看来,百步穿杨并非他们所崇拜的竞争之术。对于狩猎、骑马、舞剑这样的活动,儒家也是持反对态度的,“兽无厌谓之荒……王无流连之乐”。这些活动都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行为。儒家“心性一体”观认为,“心”作为后天自我的主宰具有向善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起到统帅的作用。在身体训练中,如果“心”暂时性缺位,这些运动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正当性,其德性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礼”对身体的节制与规范

 

儒家在谈论心与身体活动关系时,其落脚点不在于强调用心之专注程度,而在于进行身体活动时心的调控能力,即心对身体动作行为是否合乎规范、合乎“礼”的管控。孔子主张要以礼挖掘身体的伦理维度,充之以礼义教化的功能,“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孟子在谈论田猎活动“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时,也提出要“范我驱驰”,即驾车要合乎规范,不能一味地以获得猎物为目的而从心所欲。

 

当然,先秦儒家在论及身体活动时,要求其展现出有礼有节的风范,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他们治国的理想。儒家将身体训练视为可以与治国相提并论的儒家之术,其出发点在于对“身心一体”的隐喻性理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礼”为规范的身体训练,投射到政治层面,便是儒家追求的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治国理念。“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荀子更是直接把治国与射、御等活动相联系,认为汤武能成就霸业在于遵守中庸和谐之礼的精髓,获得士兵和百姓的共同支持。

 

传统儒家将身体视为心、形、气等多种层面构成的身体系统,从孔子开始,身体教育的方法就存在着内和外两个向度,向外是以“礼”为核心的修身实践,向内则是以“仁”为核心的省身哲学,内向的“仁”保证了礼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外向的“礼”促进了仁德的养成和提高。儒家身体观将运动纳入仁、礼的德治理论体系中,将射、御项目列为六艺科目,成为古人的必修学业,在基于“体”的德性教化中亦看到身体训练的价值,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