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兵学与阳明学为中心
        
 
        
         作  者:张崐将 著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
        
 
        
          
        
 
        
         内容简介
        
 
        
          
        
 
        
         本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供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张崑将,台湾台南县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1998)、博士(2002)。曾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兼任讲师、兼任助理教授、兼任副教授,现任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专长领域为儒学思想史与日本思想史研究。 著有:《德川日本儒学思想的特质:神道、徂徕学与阳明学》(2007)、《日本德川时代古学派之王道政治论: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中心》(2004年)、《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一以兵学与阳明学为中心》(2004)等书。 
        
 
        
          
        
 
        
         目录
        
 
        
          
        
 
        
         自序
        
 
        
          一、绪论
        
 
        
          一、研究课题
        
 
        
          二、“忠”“孝”概念研究的三种偏向
        
 
        
          三、研究进路与章节概要
        
 
        
           (一)“忠”、“孝”思想的宗教泉源
        
 
        
           (二)本书“思维的纯粹性”之概念
        
 
        
           (三)本书的“自然观”概念
        
 
        
           (四)本书章节概述
        
 
        
         二、德川思想界的气论与自然观的流派
        
 
        
          一、前言:丸山真男“自然观”之问题
        
 
        
          二、中国儒道思想的自然观略论
        
 
        
           (一)老庄与王充的自然观
        
 
        
           (二)儒家的道德式自然观:从孟子到朱子与阳明
        
 
        
          三、日本传统的自然观特征:神性与感性的自然
        
 
        
          四、以气反理:德川儒者“自然观”中“气论”的多元与互通
        
 
        
           (一)江户时代神道学说中的气学
        
 
        
           (二)仁斋之气论——“不可知论”的自然
        
 
        
           (三)山鹿素行之气论——“不得已”的自然
        
 
        
           (四)阳明学者之气论——“无限太虚”的自然观
        
 
        
          五、结论
        
 
        
         三、“孝”思维的典型:从阳明学者中江藤树到大盐中斋
        
 
        
          一、前言
        
 
        
          二、阳明学者的“太虚”与“孝”之本体性与宗教性
        
 
        
           (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日思想家之争议
        
 
        
           (二)日本阳明学者“孝”的本体论思想:从《孝经启蒙》到《增补孝经汇注》
        
 
        
            (1)中江藤树“孝”的中心思维
        
 
        
            (2)“孝”与“太虚”思想
        
 
        
            (3)大盐中斋的“孝”本体论思想
        
 
        
          三、自然观思维下的宗教意识
        
 
        
           (一)中国“圣人之道”与日本“神圣之道”
        
 
        
           (二)中江藤树的“上帝”与熊泽蕃山的“神道”
        
 
        
           (三)三轮执斋的“天神”、佐藤一斋的“灵光本体”、山田方谷的“事神养气”
        
 
        
          四、自然观思维下的“万物一体论”:以大盐中斋为中心“万物备于我”与“我备于万物”
        
 
        
          五、结论
        
 
        
         四、“忠”思维的典型:从兵学者山鹿素行到吉田松阴
        
 
        
          一、前言
        
 
        
          二、“武士道”精神对幕府政权之冲击
        
 
        
          三、“忠”思维下的“神皇”意识:从《中朝事实》到《讲孟余话》
        
 
        
           (一)《中朝事实》中的日本主体性
        
 
        
           (二)《孟子》义理与日本主体性的冲突焦点——吉田松阴的孟子解释
        
 
        
          四、自然观下的“忠”思维模式
        
 
        
          五、结论:兼论天皇制与国家主义
        
 
        
         五、“忠”“孝”思维的冲突与合一
        
 
        
          一、前言
        
 
        
          二、古代日本“忠”“孝”思想之特色
        
 
        
           (一)古代神话中的“孝”思想及其发展
        
 
        
           (二)古代神话中的“忠”思想及其发展
        
 
        
          三、日本德川社会是否“忠”优于“孝”?
        
 
        
          四、阳明学者之“孝”与兵学者之“忠”思维的冲突焦点
        
 
        
           (一)“孝”“忠”思维的冲突
        
 
        
            (1)阳明学者的“忠孝”思维:“忠”本“孝”之二端
        
 
        
            (2)兵学者的“忠孝”思维:“孝”附于“忠”
        
 
        
           (二)“士”的责任感之冲突
        
 
        
            (1)中日“士”论之比较:“士大夫阶层”与“武士阶级”
        
 
        
            (2)“道德理想型”责任感之士与“政治实用型”责任感之士
        
 
        
          五、“忠”“孝”概念的同质点与“忠孝一体”论
        
 
        
           (一)忠孝超越原理的同质点
        
 
        
           (二)“忠孝一体”的一元性结构理论:后期水户学与吉田松阴
        
 
        
          六、结论
        
 
        
         六、大盐中斋与吉田松阴的“知行合一”之行动论精神
        
 
        
          一、前言
        
 
        
          二、幕末的时代与精神:兵学与阳明学昂扬的时代
        
 
        
          三、幕末维新“知行合一”实践精神的代表者:大盐中斋、吉田松阴、西乡隆盛
        
 
        
           (一)“知行合一”精神与大盐中斋、吉田松阴、西乡隆盛在近代日本之形象与评价
        
 
        
           (二)“知行合一”思想内涵的认知差异
        
 
        
            (1)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
        
 
        
            (2)中国儒者“仁本论”意义下的“心”:道德本体论
        
 
        
            (3)大盐中斋、吉田松阴的“孝本论”、“忠本论”意义下的“心”道德实践论
        
 
        
          四、中日生死观之比较
        
 
        
           (一)中国“仁本论”意义下的“杀身成仁”观
        
 
        
           (二)大盐中斋“孝本论”意义下的“一死生”与“归乎太虚”精神
        
 
        
           (三)吉田松阴“忠本论”意义下的“狂”与“报国献身”论
        
 
        
          五、结论:兼论吉田松阴的思想特质
        
 
        
         七、结论
        
 
        
          一、引言
        
 
        
          二、道德性实践、政治性实证、宗教性实在的实学
        
 
        
           (一)具有“孝”德精神的“道德性实践的实学”
        
 
        
           (二)具有“忠”德精神的“政治性实证的实学”
        
 
        
           (三)具有神道思维的“宗教性实在的实学”
        
 
        
          三、日本德川儒学思想研究的展望
        
 
        
           (一)关于儒学经典诠释研究的展望
        
 
        
           (二)关于阳明学研究的展望
        
 
        
           (三)关于兵学者研究的展望
        
 
        
         附 录
        
 
        
          附录一:日本阳明学者系统简表
        
 
        
          附录二:日本兵学者系统表(山鹿流略表)
        
 
        
          附录三:日本德川时代《孝经》著作一览简介
        
 
        
          附录四:王阳明前后之明代著作《孝经》比较表
        
 
        
          附录五:清代《孝经》著作统计表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