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作者简介:韩星,男,西历一九六〇年生,陕西蓝田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孔学述论》《走进孔子:孔子思想的体系、命运与价值》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 |
理解儒家书院的基本精神与现实功能
作者: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月廿三日丙寅
耶稣2018年11月30日
现在各地叫书院的各类机构越来越多,形式多样,模式不一。有的以青少年为对象,属于公益行为;有的以社区为对象,开展文化活动;也有的以企业家为对象,属于商业模式运营。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是也造成人们对书院的认知发生变异,模糊了书院的基本精神,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现代功能。当前,我们要特别关注“儒家书院”,书院自产生到兴盛,主体上就是儒家经师和大儒主持的民间私学,当然明清以后也有官办或官助民办的书院。另外,历史上韩国、日本、越南受中国儒学影响,也把儒家书院学去了,而今韩国正在把韩国境内9座儒家书院遗迹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世界遗产评选。他们明确地打出“儒家书院”的牌子,也迫使我们对书院正本清源,明确书院的正态就是儒家书院,其他书院乃书院的异态。那么,儒家书院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如何发挥其现实功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书院最初是藏书、校书之所。宋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书院的黄金时代,儒家书院多由大儒主持,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又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儒家书院不是为了传授知识,不是为了科举考试,主要功能是传道、弘道、讲道、明道、修道,即传承儒家的道统,这就是现代书院要传承的一种文化精神。书院之所以能够担当传承道统的功能,主要是因为办书院的大儒有自觉的道统意识,他们心忧天下,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
当今儒家书院要首先有传承或重建儒家道统的意识。道统是儒家乃至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儒家的道统,即尧舜文武周公孔孟以来的儒家最高价值和基本理念、理想的传承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凭空杜撰的,是儒家学者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当中总结阐发提出来的。因此,它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指导思想的作用。道统在中国历史上有衰有兴,有断有续,但始终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一个内在源泉和基本动力。如果失去了这个系统,就可能走错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历史上当官学成为利禄之徒的工具,就有对这种现象不满的大儒,于山水之胜处,修建书舍,教授生徒,以正人心,明道学,传道统。百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断裂,学绝道丧,现在急需重建道统。而这个任务不可能由现代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来完成,我想儒家书院应该担当这一历史重任。
书院担当道统传承或重建,又需要儒者来学以载道,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学”非今天一般的文化知识之学,而是包含了非常广泛深刻的含义,即从一般文化知识到做人处事的道理。儒家之学核心就是经学,是由孔子开创,历代儒家者所追求的理想之“学”是“为已之学”,是修身为本之学,是做人做事之学。通过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孔子开创的“学统”主要是经学传统。《白虎通·五经》云:“孔子所以定五经者何?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陵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道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孔子整理、诠释“六经”的宗旨是为了明道、传道。他周游列国,风尘仆仆十年后,自知王道不行,遂通过师儒传习的方式明道、存道、守道。后世儒者深契孔子整理六经之意,把经训为常、常道,都把经典看成是载道之书,强调经以载道,以经见道,研读、诠释经典是为例求道、明道、得道、行道,通过经典诠释彰显儒家之道,重建道统。这样就形成了道统和学统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因此,书院所谓讲学,是讲经,也是讲道;是传经,也是传道。解决儒门淡泊的问题虽然属于学统,但是对于儒家,学统是支持道统的,又须道统的维系,所以“为往圣继绝学”既是继承儒家之学的学统,更是在学统基础上继承儒家之道的道统。而这样的任务也不可能由现代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来完成,我想需要儒家书院来完成。
书院还有传承儒家“教统”的功能。孔子以六经为教材,以六艺为课程,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方的局面,使学校教育、社会教化融为一体。孔子开创的儒家之“教”即通过宣讲、表彰、学校教育以及各种祭祀仪式等方式,向人们灌注儒家价值观念,使其自觉道德修养,遵守社会秩序。儒家还非常重视礼乐文化中的祭祀传统,形成了“神道设教”的宗教性传统。这就形成了儒家的“教统”,即古圣以道化人、化世的“教化、教育、宗教之传统”。传统上的“教统”的展开就是由孔子开创的“六艺之教”,即礼教、乐教、诗教、书教、易教、春秋教。儒家“教统”主要是通过书院讲学,进行社会教化来实现的。
书院还有尊师重道,重建师道的责任。韩愈《师说》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仅十一个字,就把教师的职责做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师即道,道即师,以道为师,以师为道。《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道尊严由此而立。《尚书·咸有一德》云:“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有师教而后人知学,人知学而能后向善。因此“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周敦颐《通书·正文师》)确立师道,形成尊师重道的风气,社会有人教化,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那当然就是一个文明礼貌的君子之国、礼仪之邦,天下自然大治。书院没有权势、名利之争,有道之师和向道之生,共同为复兴儒学和中华文化而努力。
责任编辑:刘君
【上一篇】【杨朝明】周公之制:《周礼》那些理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