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院留住城市记忆 延续城市文脉
来源:光明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月廿一日甲子
耶稣2018年11月28日
光明网讯(记者贺梓秋)“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曾国藩曾如此盛赞。衡阳自唐代以来,人文荟萃,书院兴盛,人才辈出。其中,石鼓书院更成为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书院发展的缩影。经过千年历史变迁,衡阳书院几经修葺,已成为衡阳人民心中的文化地标。
楚之书院衡为盛,湖湘文化汇于此
自唐代起,衡阳便开始有了书院,唐代4所,宋代达15所,元代5所,明代22所,至清有69所。书院的勃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衡州地区(衡阳古称)成为湖湘文化兴盛之地,人才频出。其中,石鼓书院便是衡阳书院文化的代表。
石鼓书院(光明网记者
贺梓秋/摄)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年间,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当时士人李宽在石鼓山结庐读书,刺史吕温尝访之,题名为“寻真观”,是石鼓书院的雏形。宋至道三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湖湘学子和文化精英在这里汇集一堂,尊师崇文,蔚然成风。
也正是在宋一代,宋太宗、宋仁宗先后赐额,石鼓书院独享殊荣;淳熙十四年,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倡导以义理之学授徒和书院教学要重践履、穷理而笃行等理念,成为中国古代书院共同遵循的办学宗旨和教学原则。朝廷赐额、朱子作记两件大事,使石鼓书院位列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而名扬天下。周敦颐、张栻、朱熹等大家都曾来此,悠游山水之间,体悟天人之思,为衡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
经过明清的鼎盛发展期,直至清末改制,石鼓书院为湖湘学派的确立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成为推动湖湘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阵地。其历史更贯穿了中国古代书院从发端、发展、鼎盛直至顺应时势改制的整个过程,在每个时期、各个方面都有着骄人的表现。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称其为“中国书院的缩影,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只要阅读石鼓书院的千年历史,就可以追寻中国书院的千年发展轨迹及其内在规律,就可以破译湖湘文化的千古密码。”
1944年6月27日,石鼓书院毁于日军炮火。1965年,在时任中南局书记陶铸同志的建议下,衡阳市人民政府将石鼓山辟为公园,修建了旱桥、合江亭、长廊等。2006年5月,中共衡阳市委、市政府顺应民心,举社会之力重修石鼓书院,以传承千年文脉,弘扬石鼓精神。迄今为止,石鼓书院已历经了11次大修葺。
合江亭(光明网记者
贺梓秋/摄)
“石鼓书院从古至今始终是人文思想交汇之所,也是衡阳的文化高地。”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谭崇恩这样说。如今的石鼓书院已成为衡阳市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书院前的广场是衡阳城市中心最具文化气息的中央广场,以挖掘石鼓文化内涵为主题,以“古、幽、曲、静、绿”为基调。一旁的千年银杏,古朴沧桑、郁郁葱葱,像一位远古智者,见证着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石鼓书院在教学授徒中始终坚持将儒家经典与康济时艰相结合,以义理之学育人,铸成了鲜明的精神文化内涵。”
原衡阳市文物处处长、《石鼓书院》作者郭建衡说:“那就是济世恤民的强烈爱国情怀,并由此衍生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明道义正人心的尚德精神、为有用之学的务实精神等等。”
石鼓书院曾培养出李芾、祝咏、易泉、陈宗契、朱炳如、彭良臣等一众品行高洁、清廉勤勉、忠贞报国的生徒,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内涵。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清“同治中兴四大名臣”、湖湘文化杰出代表之一的彭玉麟,也曾就读于此。
如今,除了重修石鼓书院的建筑场所之外,其精神内涵也被加以重视和延续。谭崇恩介绍,以石鼓书院为依托,当地定期邀请各界专家,通过线下讲座、电视录播和网络点播等形式,开展“石鼓书院大讲堂”,目前已成功举办150余场,用现代化的方式让石鼓书院重开“山门”,传承书院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衡阳致力于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质,让城市走得更远。”衡阳市文体广新局局长蒋勋伟说。据悉,衡阳现已修缮完成李祠仙根书院、青山书院、杜陵书院等书院。今年5月,船山书院修缮竣工,并与衡阳师院开展战略合作,共同致力于船山文化研究,成为衡阳又一文化地标。
责任编辑:刘君
【上一篇】江西玉山:书院底蕴滋养出“博士县”
【下一篇】古老书院正在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