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庆】书生虞诩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18-10-22 17:36:18
标签:


书生虞诩

作者:崔庆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九月十四日丁亥

         耶稣2018年10月22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好男儿,不读书,何以用?但只读书、读死书,书生就变成了“书呆子”,有人也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嘲。真正的书生绝不是这样!胸怀家国,剑胆琴心,万卷书通万里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东汉的虞诩就是这样一位书生,如果说班超是天赐汉家的将中魁元,那么虞诩就是从书生中脱颖而出的百胜战神。

 

边事大讨论

 

虞诩生活在东汉安帝、顺帝年间,是一颗读书的好种子。父母早逝,他苦学不倦,12岁能通《尚书》,深知孝义。他为赡养九十高龄的祖母,甚至婉拒了地方官的举荐。后来祖母仙逝,虞诩服孝期满,才应征入仕,担任太尉李修府中的郎中。初入仕途,这位书生就引发了一场举朝关注的大讨论,这源于朝廷谈论西北边事。

 

东汉中期,朝廷经常被西部诸羌和北部匈奴侵扰。永初四年(公元110年)春,羌兵劫掠西部,声势浩大,形势急迫。先零羌首领滇零袭击褒中(属汉中郡),汉中太守郑勤率军迎敌,却战死乱军之中。同年七月,总督诸羌事宜的护羌校尉、经验丰富的老将段禧病逝,汉朝的西部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大将军邓骘能左右时局,他打算放弃西部的凉州,收缩战线、集中力量,经营北部的朔方,抗击北方强敌匈奴。小小郎中,原本无资格上朝谈议国事。但虞诩位卑未敢忘忧国,得知朝廷有意放弃凉州,心中万般焦急。他先痛陈利害,说服太尉李修代为上奏,力谏万万不能放弃凉州。

 

凉州地处关西,俗语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从地理看,凉州是汉朝重要的边塞屏障;从人口看,凉州是汉帝国的重要兵源地。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无论有多大困难,都绝不能放弃凉州。国虽大,寸土尤贵。虞诩的谏言警醒了更多公卿大臣,反复讨论之后,无人再言放弃凉州了。

 

妙计安朝歌

 

大将军邓骘因为虞诩“搅局”心怀不满,寻机报复。不久,虞诩被任命为朝歌的地方长官。此时的朝歌是“死地”,叛匪四起,已有多名地方官被杀,亲朋故旧都劝说虞诩不要赴险,他反倒劝说大家不要担心。虞诩早已成竹在胸,朝歌将是牛刀小试之地。

 

在众人的叹息声中,虞诩火速上任,并向上级河内太守马棱报到。马太守感叹说,虞诩啊虞诩,一介书生,在朝廷里谋划方略、动动嘴皮子就行了,来这险恶之地干什么啊?虞诩慷慨对答说,既然身为人臣,何敢避难。虞诩不仅有勇气,也有眼光。他马上给马棱分析战况,指出叛匪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他们没有占领军事重地敖仓和兵器库,可见只是乌合之众,毫无大志。虞诩向马棱许诺,只要有宽松政策,允许灵活应敌,就有信心平定叛乱。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马棱一路绿灯,同意让虞诩放手一搏。虞诩得到了政策支持,便开始积极筹划反击。

 

虞诩不拘一格,招纳人才。赦免那些好勇斗狠之人、鸡鸣鼠盗之辈,择其精锐,组成了一百多人的队伍,让他们混入叛匪之中,鼓动叛匪离开根据地,外出劫掠。虞诩事先在途中设下埋伏,消灭了大批叛匪。虞诩又秘密招募善于缝纫之人,让他们受雇为叛匪缝补衣服,乘机给衣服标注记号。叛匪穿此衣服,出入城市乡村的,被官兵一一捉拿。叛匪屡屡受挫,认为神灵护佑虞诩,心里害怕,队伍也就散了,朝歌安定下来了。由此,朝廷真正认识了虞诩这位“书生”。


增灶惑羌兵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羌兵再次叛乱,进攻凉州武都郡,西线再次告急。国难思良将,掌控朝政的邓太后果断派遣虞诩为武都太守,并亲自接见了他,大加勉励。

 

五年之前,正是虞诩力排众议,建议国家绝对不要舍弃凉州,慷慨之言声犹在耳。那么现在,是时候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了。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要救武都,就得先到达武都,然而去往武都之路已经是危机四伏。

 

羌人早就知道虞诩的大名,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在路上截杀虞诩,不让他进入武都。数千羌军集结在汉军的必经之路陈仓崤谷,准备伏击虞诩所部。虞诩探知到了羌人的部署,就不再向武都方向前进,让部队就地驻扎,佯装出战略相持的姿态。同时,四处散布消息,宣称不会救援武都,需要等待朝廷更多的援军。羌兵听说后,放松了警惕,分兵四处劫掠去了。这时,虞诩下令部队马上急行军,穿过敌人的伏击圈,一天赶路两百里,并让每位士兵沿途每日加倍造灶。“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虞诩制造出了友军相援的声势,让羌军不敢轻易追赶。

 

武都三板斧

 

虞诩顺利进入武都郡,清点守军,发现加上自己带来的部队,可用之兵一共才三千人,而武都外围的羌兵已经超过了万人。此地不是当年的朝歌,打大仗需要本钱,虞诩手中的牌不多,但这不妨碍他使出“三板斧”。

 

第一招,换弩灭敌。与羌兵的第一仗在赤亭,赤亭和武都郡治下辨成掎角之势。敌军兵临城下,虞诩让士兵先用射程比较短、杀伤力也很弱的小弩迎敌。羌兵一看,汉军的弓弩太小儿科了,便放心纵兵攻城。羌兵一靠近,虞诩马上下令全军换用射程远、穿透力强的强弩杀器,集中射击羌兵的主力部队,箭雨突至,汉军大获全胜。

 

第二招,兵不厌诈。首仗告捷,但羌兵仍然势众,不肯轻易退去。第二天,虞诩集合所有部队,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同一批部队,改换服装,往复循环多次。羌军侦探消息,不知汉军到底有多少兵马,军心动摇,开始溃散。

 

第三招,攻其必溃。经过几次和羌兵短兵相接后,虞诩估计敌人将要撤退。于是,在其撤军必经的河道处设下伏兵。果不其然,羌兵乘着夜色撤退,结果正入汉军的“口袋”,大败溃散。

 

安邦定国乃书生大志,也是虞诩所愿。武都保卫反击战之后,局势安定,虞诩马上转入经营建设。虞诩四处勘察武都郡内地形,择其要处,构筑一百多处营垒,也就是军事据点,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召回流民,鼓励农桑,发展民生经济。虞诩初到武都,郡中户口只有万户左右,而两三年后,武都人口达到了四万户。

 

宁为骨鲠之臣

 

一介书生在怀疑声中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绩,当然书生还是书生,书生永远都有硬骨头。永建元年(公元126年),虞诩担任司隶校尉,巡查京畿,监察百官。当时,东汉受制于外戚和宦官,朝政每况愈下。虞诩不改书生本色,秉中持正,不避权贵,上任几个月内就连续弹劾了太傅、太尉和好几位中常侍,试图以一己之力挽回国家的颓势。如同当年争论西北边事一样,朝中再次震动。朝堂之上好久没有这样格格不入的“奇人”了,居然引发三公联名弹劾,堪称千古奇谈。当时,顺帝知道虞诩忠义,两边都不责备,和稀泥了事。

 

然而,虞诩认准了理,就不会放松。没过多久,虞诩准备查办中常侍张防,张防是官宦首脑之一,深受顺帝信任,权势熏天。虞诩多次上奏都是泥牛入海,愤慨之下,采用极端方式,自投廷尉的大牢,上书顺帝,陈述张防罪状,拼死一搏。然而张防巧言辩解,获得顺帝的信任,虞诩被免官,“输作左校”,也就是服苦役,进行劳动改造。张防对虞诩欲除之而后快,派人两天之内连续拷问虞诩四次。纵然是金刚铁骨,也难受煎熬,连狱卒都看不下去,劝说虞诩自尽了事,图个痛快。然而虞诩依然不改豪气,坦言“宁伏欧刀以示远近”,绝不自杀。后来,浮阳侯孙程、祝阿侯张贤为虞诩抱不平,顺帝醒悟,终于翻案。后来,虞诩还担任过尚书仆射和尚书令。

 

无论在哪一任上,虞诩都是忠于职守。弹劾官吏,针砭时弊,谈论朝政,绝无私情,因此也屡屡触怒权贵,也多次遭到审查和刑罚,但始终不改书生本色。学能通经明理、有报国之志,行能兼具忠义,有报国之才,这才不愧是真正的书生。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