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文献里的七夕:穿针乞巧 对月祈良缘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8-17 21:57:49
标签:


敦煌石窟文献里的七夕:穿针乞巧 对月祈良缘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七月初七日辛巳

           耶稣2018年8月17日

 

  

 

8月17日,恰逢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敦煌研究院当日梳理解读了敦煌壁画和遗书文献中有关古代“七夕”的传统民俗活动和故事。图为莫高窟第85窟《报恩经变》中的一个经典的爱情瞬间“树下抚琴”。敦煌研究院供图

 

中新网兰州8月17日电(记者徐雪)8月17日,恰逢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敦煌研究院当日梳理解读了敦煌壁画和敦煌遗书文献中有关古代“七夕”的传统民俗活动和爱情故事。

 

“七月七日何谓?看牵牛织女,女人穿针乞巧。”这是敦煌文献P.2721《珠玉抄》所载七月七节日的缘起。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怀春少女们轻提裙边踏上彩楼,奔逐栏边对着银河望眼欲穿,等待牵牛渡银汉;她们趁着月光穿针乞巧,将五色丝线快速从连排九孔针中贯穿而得巧。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全天星图》(又称《敦煌星图甲本》斯坦因编号为S.3326,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囊括了当时北半球肉眼可见的大部分恒星,是现存记载星数最多(1359颗)、时代最古老的一幅星图,牛郎、织女星便在其中。

 

在《全天星图》上看似近在咫尺的两颗星,实际相距16光年,中间隔着漫长的银河,本是一对儿“不得见的街坊”。只有在七月初七这天,上弦月光遮住了银河的光彩,原本横亘其间的银河瞬间“隐形”,牛郎织女星得以“相逢”。

 

敦煌文献《七夕乞巧诗》描写了女子们以瓜果献供院中,欣欣然坐看牵牛织女星的场景。“七夕佳人喜夜情,各将花果到中庭。为求织女专心座(坐),乞巧楼前直至明。”

 

“荡子他州去,已经新岁未还归,堪恨情如水……乞求待见面,誓不辜(负)伊。”则是敦煌文献P.2838《曲子拜新月》中,一位在七夕之夜祈愿丈夫回心转意、归家团聚的“怨妇心声”。

 

莫高窟第85窟《报恩经变》中的“树下抚琴图”,定格了一个令人驻足的爱情瞬间。印度波罗奈国太子善友为救济众生,入海赴龙宫求取如意宝珠,却被弟弟恶友刺瞎双眼,将宝珠也抢夺了去。善友太子流落利师跋国,为王宫看守果园。于果园中抚琴弹奏,成了他唯一排遣情绪的方式。一次偶然,利师跋国公主听闻琴音,心生爱慕,不顾父王反对,与善友结为夫妻。婚后,善友披露自己的太子身份,双眼复明,携公主返回波罗奈国,索回宝珠,变现衣食珠宝救济众生。

 

“爱情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敦煌研究院认为,爱情当中收获快乐和回收苦痛的多少总不可预知,但丝毫不影响她永久地成为每个人心中最按耐不住的冲动和最美的期待。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