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研究新进展——“戊戌年关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8-13 19:36:12
标签:


关学研究新进展——“戊戌年关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七月初一日乙亥

           耶稣2018年8月11日

 

“戊戌年关学国际研讨会”日前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书院举行。百余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以“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关学研究的新发展”为主旨,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首先由日本学者山际明利教授、武汉大学田文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林乐昌教授等做大会主旨报告。山际明利指出,关学衰亡而洛学盛行,除了地理条件之外,主要是因为修养方法不同,他认为洛学“居敬”“静坐”的修养方法要比关学“虚心”“虚心地实践礼”的方法简明,且洛学的教育目标明确、课程易行。田文军主张将张载学术思想所涉及的“至善”问题以及“知之至”问题的研究分置于不同视域中进行考察,因为在知识理论方面,张载所提出的“德性所知”实际上并不局限于关于“内在德性”的认识,他认为张载是通过对“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的解析来反对“止于闻见之狭”,并由此提出其“大心体物”的思想。韩星就张载四为句中“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进行解析,他指出,太平大同渊源于以尧舜为代表的五帝时代,经过孔子及历代儒者的阐发,成为儒家社会政治理想的经典表述,同时,他还强调,“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儒家理想社会的重申和发挥,道学与政术合一不二的“先王之道”以三代之治为太平蓝图,并提出了渐复三代之治的具体方略;《西铭》是张载太平大同理想的简洁表达,并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担当和人格尊严的最宏阔标书,由此而不断影响到社会不同领域,成为政治家、外交家表达中华文明精神和中华民族心志的名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仍然放射璀璨光芒。林乐昌则专门从学理角度展开,认为尽管《周易》《中庸》对张载理学思想的影响都很大,但是相比之下,《中庸》的影响尤其特别,由此,林乐昌从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于张载关学思想的内涵,学者们围绕张载的气论、工夫论、礼教以及家训等思想进行了激烈讨论。邸利平认为,判定张载气论的性质,除了要考虑其宇宙论意义之外,还需注意其与理论形态下的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关联,由此,他指出,张载气论的性质是在生命哲学基础上对包括人性在内的实然世界之存在状态和结构的理学化解释。张瑞元专门就张载“知礼成性”与“变化气质”工夫的伦理意蕴进行探讨,认为张载的工夫是从两种道德修养工夫的角度,揭示出现实中人所具有的神圣性和世俗性两重伦理存在维度。与其不同的是,张铁成从礼教视域对张载思想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在今天重新审视传统礼教的积极作用时,需要对以张载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的礼教思想加以重新审视,以汲取其中的有益养分。张波在秉行张载礼教的基础上,对张载家族家训的现代价值进行解析,认为这些家训内容或选取张载言论,或托名为张载所撰,或为后裔创制,典型地展现了张载家族注重读书进德、礼教风化及修身齐家的伦理道德取向。魏冰娥则进一步强调,关注人伦道德才是张载哲学的一大特色,这样的理论追求,使得张载在道德伦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雒少峰从佛教视域对张载礼学思想进行了探析,他认为张载礼学与佛教有相似处,但二者对理的理解又有根本性分歧,这是儒佛形似而神异的原因。与雒少峰不同的是,江求流认为儒佛之辩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万物本源与人生价值展开的。在张载思想研究方面,还有一批学者重新对张载的《正蒙》文献进行了逻辑意义上的解读。李长泰指出,“仁”共同体思想贯穿于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解中,这一思想包括仁之全体的天是宇宙共同体、仁之万物的性是物理共同体、仁之良能的心是道德共同体和仁之流行的气是剧变共同体四个逻辑层次。邱忠堂则专门对明代儒家学者高攀龙和徐必达合著的《正蒙释》进行梳理,以期推断出《正蒙集注》和《正蒙发明》的著作时间及合集刊印情况。张莉从《正蒙·太和》入手,对张载的天道观进行阐释,她认为天道观不仅是张载思想的逻辑起点,更是道学思潮中理论建构的重要一环。新亚民更进一层,他以清初大儒王植的《正蒙初义》为文本,对“太和”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诠释。

 

值得一提的是,李敬峰专门就海外学者关于张载关学思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他指出,海外唯一一位持续精研关学数十载的新加坡学者王昌伟,将张载关学从单纯的哲学视野扩展至丰富的思想世界,以重新反思关学构建、开辟关学研究的新维度,这不仅为国内关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术典范,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关于关学的历史建构及其文献诠释,魏冬指出,应该尊重传统,从关学史的建构传统中确立“关学”一词的基本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他认为,关学首先是指关中地区对孔子学说的真正传统,而其范围应该是以张载之后理学在关中的传承者为主体,虽然在历史研究的角度,关学应该有下限,但是从传承的角度而言,并没有下限可言。陈典平则专门就如何建设关学文献资源中心提出建议,他认为文献是对学术研究的继承,也是学术研究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故而他倡议在横渠书院筹备建设关学文献资源中心,以为学人们开展关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乃至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构筑丰富坚实的基础,从而嘉惠学林、泽被后世。刘泉甚为赞同陈典平的看法,他对眉县横渠书院关学传承之路进行了文献、历史与诠释相统一的探析,并指出,目前尚无相对完备的关学文献专题图书馆或储藏机构,这是一项亟须完成的任务,与此相应,则需要展开一些具体工作,包括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梳理和考据、转化、诠释与创新。他认为,只有通过长期的积淀、整理才能实现这一夙愿。

 

与此不同的是,郑继猛专门对清代关中学者王玉树的《志学录》进行研究。他认为,《志学录》不仅是儒学文献的简明目录,同时也是儒学学者的简明传记,是儒学学派发展的简明历史,更是关学发展史料的记载著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