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刚】古人的择友观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7-18 15:49:49
标签:


古人的择友观

作者:石志刚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六月初六日辛亥

           耶稣2018年7月18日

 

古代官员仕宦生活是紧张有序、丰富多彩的。《毛诗序》中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择友是参与仕宦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名臣和思想家在论述如何择友方面,有着精深的见解和独特的分析。


 

 

砥砺学问

 

钱穆在《中国五伦中之朋友一伦》中说:“朋友一伦亦与人之为学最相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明代的曹端在永乐年间出任霍州学正,教学有方,“诸生服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当时,有一个叫李德的人也在霍州讲学,见到曹端后,非常佩服他,嘱咐自己的学生要好好向曹端请教学问:“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说完,李德离开了讲学的教室。曹端亦为李德的品行和学问所感佩,“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曹端与李德互相学习、礼敬,谦虚成为二人处理友谊关系的润滑剂,不仅促进了学问增长,而且还加深了友谊的厚度。

 

宋代两大文化巨子苏轼与黄庭坚,二人交游“最密”。“风节行谊,铿轰一时,炳耀千古”,互相了解对方,“苏公真知鲁直者”,黄庭坚“亦心契东坡”。二人初交,始于诗文品评。当苏轼看到黄庭坚的诗文后,“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进而产生想见黄庭坚的想法:“观其文以求其为人。”黄庭坚知道后,“传音相闻,阁下又不以未尝及门过誉斗筲,使有黄钟大吕之重”,以此表达对苏轼知遇之情的感恩。二人随后诗文往来,友情进一步升华。等到时机成熟,二人见面,切磋诗艺,感悟人生,虽各有所悲,然托扶帮助,寄寓深情,见出友谊真谛。

 

事业相助

 

在择友的时候,如果能在内心强化道德感,在道德感的指引下去做正确的公平的事情,定会为这份友谊以及事业添上一笔浓墨重彩。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名臣徐阶非常欣赏张居正的才华,张居正亦敬重徐阶的为人。当时,权奸严嵩为首辅,操持权柄、排斥异己、为害一时。严嵩“忌阶”,这时,“善阶者皆避匿”。然而,张居正不惧严嵩权势,仍旧保持与徐阶的密切关系。等到徐阶取代严嵩成为首辅之后,对张居正进行事业上的提携,“倾心委居正”。张居正与徐阶既是朋友又是同僚,在友谊交往与处理政务中,关系得到检验,事业亦得到相助。

 

古代社会,官员身居要职,其身份和职位显要,身边聚集许多人容易做到,等到卸官离任,其身份和职位不再显要,身边之人散去,这就形成了对友谊的考验。古人说:“交友之道难矣。”汉代有个叫翟公的官员,当他是太尉的时候,门庭若市、宾客塞门。等他罢官后,门可罗雀、宾客稀少;等他复为廷尉时,之前的宾客又想登门。他在门口写下一段文字:“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段话验证了友谊的真伪。所以,明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发出感慨:“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这就印证了张居正在同僚落魄不得势之时仍然能够与其交往的可贵,翟公在罢官后其宾客离散不能与其共担风险的悲叹。

 

精神鼓励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君子所望于人者,以礼相奖、以情相好已耳。”朋友之间,由于才华吸引,走到一起,就要用“礼”“情”维系好所形成的友谊。这里的“礼”是指尊重,“情”是指友谊。尊重和友情不因富贵与贫穷、职高与职低而有所不同、有所改变、有所差异,这也许是择友的时候,互相之间进行精神鼓励所值得提倡的地方。

 

况钟在永乐四年在靖安县当了九年小吏。当时,在吏部担任司务的平思忠同况钟有来往,并且有恩于况钟。后来,当况钟被提拔为苏州知府后,一直不忘平思忠的恩情,还经常拜访平思忠,态度非常谦逊,“数延见,执礼甚恭”,还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去服侍平思忠。而平思忠家境贫寒、廉正厚道,“未尝缘致谊有所干”,没有因为过去于况钟有恩,就请求况钟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平思忠当年没有因为况钟职位低下而瞧不起他;况钟没有因为自己职位升迁而对平思忠改变态度;况钟没有因为自己职位低下而产生自卑心理拒绝与平思忠交友;平思忠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寒而产生去求已经拥有大权的况钟办私事。二人对友情的理解超越世俗,成为世人传颂的对象。

 

及时规谏

 

王阳明说:“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功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靡者。”从国事来看,为国家荐才,形成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关系的更高层面的友情。这份友情可能会遭到误解,但是如若是真友,会直言相对,收获更多。

 

《围炉夜话》中强调“直话”是交友之真谛:“同人聚处,须多说切直话,方见古风。”晋武帝时名臣郄诜因富有才华、做事公正被吏部尚书崔洪推荐而任官。当时,郄诜担任总领纲纪的左丞,因事弹劾崔洪,遭到崔洪的讥讽:“我推荐了郄诜,而他回头来弹劾我,这真是自己挽弓射自己啊。”郄诜听到这句话后,举史实来澄清误会:春秋时期晋国的赵宣子任用韩厥为司马,但韩厥按军法处死了赵宣子的仆人,赵宣子却向大家说,你们可以恭贺我了,是我推荐了韩厥,他做了司马且能胜任其职事。紧接着,郄诜说,您为国家举荐我,是因为我刚直不阿,我以自己的才能被举荐,就要发挥刚直不阿的作用,都是为了国家公事,为何您说这样的话呢?崔洪听了之后非常惭愧和敬服。从郄诜的阐释中,既能看到对吏部尚书崔洪识人之明的肯定,又能看到对崔洪因个人荣辱而产生误会进行的中肯回应,把真正的友情构架在为国做事这一点上,可谓是真朋友的诤言。二人的友情在郄诜的“答”与崔洪的“服”上达成共识并进而升华。

 

“良友时时警发砥砺”成为正确择友的初衷和目标。三国东吴有两个名臣,一个叫吕岱,一个叫徐原,两人经过交流,发现有许多共同话题,而且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吕岱发现徐原“慷慨有才志”,推荐他担任侍御史。“原(徐原)性忠壮,好直言,岱(吕岱)时有得失,原辄谏诤,又公论之”。吕岱知道后,更加尊重徐原,而且还以其为益友。等到徐原去世后,吕岱非常悲伤,感慨地说:“今不幸,岱复于何闻过?”

 

可见,在仕宦生活中,如果能遇到良友,那是何等的幸事。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碑帖(宋黄庭坚书)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