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与民主”:弘道书院第二期“明经论治”工作坊纪要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1-08 11:51:37
标签:


“公道与民主”:弘道书院第二期“明经论治”工作坊纪要

整理者:沈蜜,苏鹏辉

来源:“弘道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廿一日庚子

         耶稣2018年1月7日

 

 

民主无疑是现代政治理论中勘踏不破之基石,饱含现代政治的理想与期待。而中国自周秦以降,先哲即以兴公道为致思,振斯民为宏业。古今之间虽有异势,然于义理或可启沃。


 

 

继第一期“化时潮而辨统纪”工作坊之后,12月22日弘道书院联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思想史》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二期“明经论治”工作坊。此次工作坊将公道与民主相会通,以期在思想史和政治理论的双向维度上切磋推进。

 

 

 任锋

 

作为首位发言者,弘道书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锋副教授以《公共性的近世议程与现代叙事:一个政治理论的反思》为题,回溯了北宋以降之时势演进,在近世之历史脉络中推阐所谓“公论”与“公法”等近世语汇背后之思想义理,进而在理论创制的意义上,将其提升凝练为“公共性与宪制”之政学命题。以此种视野理解近世思想图谱,则无论理学、心学抑或浙东事功学等,莫不异趣而同宗,皆指向公共。及至清季,其中关键遭逢大变,终归为“公理与公法”的现代政法之主题。然于中西直截照面之时,晚清贤哲转向汉儒与三代,反而“自我遮蔽”了近世思想之精微与一贯。此亦为国史之一大诡谲,而当下所应深思者。弘道书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姚中秋教授在评议中肯认任锋副教授对近世思想图谱之勾勒与灼断,亦以为晚清思想之歧义与丰富,远迈五四,于中学皆有渊源,于西学不乏开阔,折冲其间而屡屡创获。相较于五四哲人之必崇欧必崇美、秕糠孔孟,晚清思想实更值得借鉴与深思。

 

思想脉络之勾勒,不能离却具体文本之析分,而必以后者为根基。本次工作坊即聚焦于晚明儒学重镇之梨洲先生,重新致敬《明夷待访录》这一近世思想之“伟大文本”,由南开大学哲学院范广欣副教授和北航高研院顾家宁讲师分别做主旨发言。

 

  

范广欣

 

范广欣副教授在中西政治哲学比较的视野中讨论《明夷待访录》之政治思想定位。认为《原君》《原臣》皆可归为《礼运》之“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儒家古典理想。然后以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作为古典民主之标准,洛克《政府论》与卢梭《社会契约论》作为现代代表民主之标准,分别对勘于梨洲先生之文本。范教授于发言中层层推进,抽丝剥茧,在精细的文本比较中的估《明夷待访录》之思想旨蕴,认为“选贤与能”依然是指向高贵的贵族式之政治理想,于民主之古今标准都很难应和。对此,评议人姚中秋教授尤其欣赏范教授之抽丝剥缕、节节对应的文本对勘方法,认为以代表性文本为依据而能各明其理义,的确为中西政治思想之比较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与此同时,也能够突破梨洲思想研究中“民本极限”之旧有范式,更为恰切地转向与西方贵族制、选举制之比较。

 

 

顾家宁

 

顾家宁讲师为黄宗羲思想研究之专家,于《明夷待访录》究心有年,在其发言中以另一种方式回应了晚明思想与民主取向之关系问题。在其看来,传统的晚明思想之民本研究,推其宗旨,是有一种现代的政治关切,亦因此欲寻求晚明思想与民主理念的趋近性。这代表着中国政治思想研究中的一种同样严肃的研究立场与取向。在此基础上,顾博士选择更为清晰化民主之概念,以政治平等、政治同意与政治参与作为其核心内涵与指标。然后分别就此三方面来分析文本,推究《明夷待访录》中是否有可资对话的趋近性因素。评议人范广欣教授则对这一界定提出了政治理论性的疑问,同时强调了儒家思想传统内部的复杂性与多元面向,以及在这一传统中定位梨洲思想之必要。同时,范教授亦赞同顾博士所用之“趋近性”,认为是审慎恰当的切入点。

 

 

 黄晨

 

致意先贤之后,工作坊的最后一部分落脚于当代思想诠释与理论研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晨讲师聚焦于1980-2000二十年时段间自由主义思潮之变迁。其中历经八十年代之思想解放与“新启蒙”、九十年代之经济改革与“左右论争”,最终转向新世纪以降“中国模式”之浮出水面与传统复兴之大争论。一方面,是自由主义在学理上的精细与深化;另一方面却是其在公共场域中的渐次式微。其间之吊诡,一面源于学人对于其中学理之工具性功能的过分强调,此外亦源于自由主义于无奈中趋于保守化、接纳世俗化。因此,当“经济发展带来民主化”的经典命题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并未实现,民主的工具价值失去落成点,自由主义亦即愈发无法抗拒“民本”之呼唤,向其敞开思想之大门。评议者任锋教授称允黄晨博士对于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图谱的细致梳理,其中对福柯视界与知识社会学的引重亦可圈可点。但就思想的内在义理而言,尚欠一层对于近代思想历程的宏观把握,就二十年论二十年,缺乏对脉络与义理的观照。这是作者应当继续努力的方向。

 

  

苏鹏辉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苏鹏辉博士作为最后之发言者,讨论的是一个理论研制的议题。理论的基石是概念,中国问题之复杂性表现为理论申说的困境,亦表现为概念厘正之艰巨。因为所习用之概念莫不与译学有关,其间思想义理之折冲,往往因为学人自身对于西学之倚重与中学之贫乏而归之于消解。所谓误读、遮蔽、曲解与单薄,理论失去对中国经验的洞察力,多与之有关。回到“公共”一词,则先哲何谓,西人何谓,今人又何谓,无疑需要辨析清楚。而就古人之公共面向,尤其其近世思潮,其中对于说服性权力和沟通实践的致思与措意,由书院议论到朝堂咨商,由思想及于制度,在政治实践中颇为丰硕复杂,而于规范义理上又别有韵致。对照哈贝马斯对于沟通理性的规范思考,罗尔斯对于多元并存的政治辩护,儒家思想的贤治立场与包容基调均有其应当深究与敷陈之必要。

 

  

姚中秋

 

在工作坊之最后总结中,姚中秋院长对中西思想比较的正当性与精准性复加强调,寄语青年学人应以更为严谨清晰的写作与论说来增进公共学界之知识积累,以避免笼统言说的无当与失焦。而提澌文教、荟萃公共,是如梨洲之先哲思考政治的要点,对于今人思考民主而言,允为镜鉴。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