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彰贤、如盐入水——《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
作者:黄滢
来源:“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初十日戊子
耶稣2017年12月27日
有人问我: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还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凡的工,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社会风气使然,人们大多看不得正襟危坐讲大道理的文章,仿若露出一丝一毫的大道理就冠以“鸡汤”“洗脑”之名,时势如此,而许先生,将看前朝,展望今朝,里面涉及的德行,将“进德彰贤”溶于平易近人的文字中,看毕《桃花扇》,竟有初识汪曾祺老先生的感觉,如盐入水,如画龙之睛,受其味却不察形色声也。
读许石林老先生的文章,很容易被其诙谐生动的描述吸引,觉得有趣或是印象深刻。实则不然,打动人们的,最终仍是故事的本身。所以曾经风靡少男少女的,郭敬明等华丽忧伤词藻堆砌而成的派别,终究不能站住脚跟,因为弃载体呈现出作者思想的本身,于义于理都显得空洞无味。而许老先生属于不去高谈什么写作技巧,写作只是一种外在吸引人的表现手段,我们要获取的,是水中的“盐”,即真正意义的精华所在。
所谓以史明鉴,说起从前,如同一把桃花扇,历史的桃花扇扇面发黄,布料剥落斑驳,或有火灼痕迹更或是血迹,随着时间流逝,从鲜红到殷红到接近黑色。我们无从得知这把扇子背后的故事,而有的人看到扇子,会想到从血型成份等分析去探究古人基因或者序列的区别,而有的人仿佛透过幽深的历史隧道看到了桃花扇背后的故事。
这些文字,历史典故有些采撷于古籍,或正史野史,或口口相传的故事。我欣赏的,是许老先生放大了前人的美好,让我们读他们事迹,挖掘背后的真善美。读古籍,我自问自己尚没有通达的智慧,能够做出选择,能够不被野史的精彩绝伦吸引,而透过许老先生的笔墨,能学习到如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即是选择。
书中提到有关曲阜孔府的档案、逸闻中,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有一条说是曲阜人家有喜事摆宴,以请衍圣公孔令贻为荣。可是,衍圣公的差人即代表到、礼到、题写的牌匾或其他题词也到,就是公爷孔令贻本人不到。人不到,但是差人传话:要办喜事的人家给公爷打包送菜过去,而且一定要剩菜,因为公爷就喜欢吃办喜事的人家席上撤下来的残羹剩菜,而且特别喜好都放得有点酸味儿的菜,即曲阜人说的“杂和菜”。浅躁者多以为孔令贻口味怪异,不免笑其富贵之身却有如此卑陋的嗜好。许老先生给出的理解是,您道衍圣公孔令贻先生专好这一口剩菜吗?不是。您想想,一般人家办喜事,花费已经不少,如果再接待衍圣公,就更不得了了,礼仪排场车马不说,就是公爷公太太以及随行人员也不少,这不都得接待吗?还有,接待公爷一行,那喜事的男女主角不得靠后吗?一天的风头不都得让给公爷吗?动静太大,花销不少,您不吃饭,单是差人送礼,似乎有点例行公事、应付的意思,也违背礼尚往来。所以,孔令贻特别嘱咐,专门让人请事主家给他打包,带点自己喜欢吃的剩菜回去。这样一来,深居简出、高高在上的衍圣公,就和蔼亲切、平易近人了。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就是通达至今的人情练达之道了,而我理解的,所谓大智若愚,是故贤达者化民正俗于日用伦常之中。常阅史,正视当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融汇于现代生活日常中。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