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书坊《孝经》之当代意义座谈会综述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7-12-25 21:48:42
标签:


弘道书坊《孝经》之当代意义座谈会综述
      整理:张铁诚
      来源:“弘道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初八日丙戌
                 耶稣2017年12月25日

 

  


书名:《孝经大义》

作者: 姚中秋 著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7年12月20日晚,弘道书坊“《孝经》之当代意义”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103室成功举行。此次与会嘉宾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姚中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陈壁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副教授和外交学院杨晖副教授。座谈会主持人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顾家宁讲师。

 

 


顾家宁

 

本次座谈会主题为“《孝经》之当代意义”,围绕姚中秋教授新著《孝经大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首先,姚中秋教授围绕新著之缘起、撰写思路等问题,进行了阐发。姚教授此著的缘由,其一是在之前著《尧舜之道》一书时,围绕《尧典》“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一语进行思考的结果。这句话本为四岳推举舜作为尧的继承人,而对舜进行的评价,而姚教授从中看到了“孝”字在国家诞生、稳定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枢纽性作用,因而参之于《孝经》,展开广泛深入的思考。其二,是在前一缘由的基础上,反思百年来“反传统”运动中“破家”“非孝”的观念,并以之来回溯传统文化中“孝”的伦理色彩与现实意义,进而与西方文化中的相应观念进行参比,从而完成了这部著作的构思。此著从肯定《孝经》的角度出发,对二十世纪以来各种西方思想流派,尤其是两希文明在中国思想界的不良影响,提出了批评意见。

 

  


姚中秋

 

陈壁生教授首先从两方面高度评价《孝经大义》,其一,此著出发点落实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上;其二,参照曹元弼的《孝经》解释方式与内容,因而具有较好的立论基础。陈老师还从三个方面提出他对《孝经》之“孝”时代意义的看法。首先,“孝”彰显了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核心;其次,“孝”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始终肩负着秩序重建基础的任务;第三,“孝”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形成最基本的人伦关系,进而演化出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整个人伦体系。

 

    


陈壁生

 

刘增光老师首先建议在“辟两希”的基础上将其包容进去,并从二十世纪以来思想界动荡的角度出发,反思“孝”在百年来思想界的境遇,以及在哲学界的反响。之后,刘老师举“孝”在佛教立场上的调和作用,并以张载《西铭》中普遍性、特殊性的爱的关系展开了哲学性的分析。其一为普遍之爱和特殊之爱的关系,其二为感同的、宗教性的意识,其三为“孝”在近代政治哲学中的展开,并归结于儒家政治理想的升华和这一政治理想在百年来的境遇。

 

 


刘增光

 

杨晖老师进行了简要的补充。首先,杨老师认为,姚老师此著“辟两希”的立论基础还可以进行拓展;其次,对书中“生命成长”和“治理之道”进行了一定的补充说明,并举出“亚伯拉罕献祭”和“郭巨埋儿”两个形式相似的中西案例来进一步进行文化的比对。

 

  


杨晖

 

针对几位老师的发言,姚老师进行了简要的回应,对上述两个例子进行比对,凸显了“郭巨埋儿”这一案例的道德自觉。佛教逐渐吸收孝,是为了适应中原文明传统儒家土壤的基本要求。而对当下呼吁的中西方文明比对和会通,姚老师建议我们依然要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意识。


现场听众也对今天的主题和各位老师发言的内容进行了提问。有听众希望能够多聆听一些有关天伦、天生人的讨论,并对批判西方思潮能否取得相应效果表现出了担忧。姚老师提出,若要辟两希,批评西方思潮,首先要完成一个自我意识的转换,即从当代自幼接受的西方思潮意识中抽出身来,重新站在传统角度来建构自己的思维结构。有听众希望获知更多有关“孝”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立论基础,姚老师从“孝”与“德”的内外关系,以及“仁”与“孝”的内在理联进行了反问,留给大家一个深入广泛思考的空间。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