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合孟荀与道统重估”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召开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7-11-04 13:07:18
标签:

“统合孟荀与道统重估”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召开

作者:张倩云

来源:腾讯儒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九月十四日癸巳

          耶稣2017年11月2日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倾向平等看待孟、荀对儒学的影响和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荀子研究中心于2017年10月28日至10月29日举办“统合孟荀与道统重估”学术探讨会。


  

 

腾讯儒学北京讯(张倩云)“孟荀二分”是传统学者对儒学格局的基本认识,随着道统说提出而被进一步强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定孟学为正统,另一方面又斥荀学为异端,流波所及,现代新儒家牟宗三等人,仍然坚守上述严判,视荀学与两汉经学为歧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杜维明先生提出儒学“三期说”,李泽厚先生提出“四期说”,根本分歧即在于对荀学及两汉经学的评价和认识。

 

  

 

会议现场(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倾向平等看待孟、荀对儒学的影响和贡献,“统合孟荀”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述及,掀起新一轮的讨论。鉴于“孟荀之争”与“统合孟荀”涉及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荀子研究中心于2017年10月28日至10月29日举办“统合孟荀与道统重估”学术探讨会。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杜维明教授,复旦大学哲学院杨泽波教授、韩国首尔大学哲学系郭沂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现场(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本次会议全程由梁涛教授主持,10月28日的讨论围绕四个主题展开:

 

第一场主题是“儒学分期与道统重估”。

 

这一环节中李泽厚先生虽未能参会,但是为会议专门提交了书面发言,阐述了“举孟旗,行荀学”的基本观点。杜维明先生指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讨论儒学分期,关键性问题不在于分为几期,而在于传统儒学是否可能有进一步发展?今天这一问题已不存在,儒学的复兴已是大势所趋,应当思考的是儒学下一步如何发展的问题,统合孟荀不失为一条好的进路。

 

 

 

杨泽波教授针对李泽厚先生“举孟旗,行荀学”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李先生的“新旁出说”,将孟子、阳明视为“别子为宗”,贬低乃至否定心学一派,未能照顾到儒学的整体脉络,与牟宗三先生殊途同归,仍是一偏。只有“统合孟荀”才是实现儒学开新之途。


 

  

梁涛教授认为,由孔子而有孟荀,儒学史上,凡统合孟荀者皆为大宗,取孟、荀一方者为小宗,董仲舒、朱熹都表现出统合孟荀的思向,故为大宗,陆王以及李觏、清代以礼代理派分别承继孟、荀,是为小宗。梁涛教授指出,儒学史上确有“举孟旗,行荀学”的学者,但不是李泽厚所主张的朱熹,而是王安石、戴震等人。

 

  

 

会议第二场以“连续存有与内在超越”为主题。

 

梁涛教授引言,在连续存有的“天道观”之下,我们能否在“内在超越”的基础上,同时兼容“外在超越”。各位学者就孟、荀思想如何相通,展开了热烈讨论。

 

  


郭沂教授认为,儒学历史上存在着以内在超越为代表的“天人统”和外在超越为代表的“人天统”两种传统。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重建,“受之以荀”和“纠之以孟”需要同时进行。

  

梁世和研究员从“外在超越”对“统合孟荀”提出新看法,认为肯·威尔伯整合理论对统合孟荀具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刘悦迪研究员认为“统合孟荀”不应是外通,而应是“内通”,只有在心、性、情等问题上做到内通,最后才能达到“内外相通”。

 

  

 

会议第三场以“天道性命与人性善恶”为主题。

 

梁涛教授介绍了他对孟、荀人性论的理解,认为荀子人性论是性恶心善论,而不是传统上的性恶论,认为性恶心善论为统合孟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人性论范式。邓小虎教授提出,荀子从性恶到养心以诚的“为己之学”,说明他在制度建设之外,没有忽视道德自主性和修养问题。在统合问题上,主张以荀统孟。

  

廖晓炜教授认为,与荀子相比,孟子思想更为深刻,更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故应当以孟统荀。梁涛教授认为,所谓统合孟荀既不应“以孟统荀”,也不应“以荀统孟”,否则会把“孟”“荀”当作是已完成的,固定的,而不是有待发展的。统合孟荀应当回到儒学的基本问题,重新考虑孟、荀带给我们的启示,进行儒学创造。

 

杨泽波教授介绍了他在博士论文写作中曾试图提出“回到孔子去”的曲折过程,认为统合孟荀就是回到孔子去。张俊教授提出儒家存在宗教性的天命信仰与哲学、人文化的天命信仰两条进路,二者此消彼长,似乎相互排斥,但在实际社会中却是相互并存,共同发挥作用,今天仍应以中庸的态度看待这两个传统。学者们基本认同,孟荀的人性论在历史上对儒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今天依然是重建儒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四场主题是“仁礼关系与内圣外王”。

 

方朝晖教授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儒学的当代重建问题,认为儒家的性善论和王道政治能够为今天社会结构的转型,提供启发意义。邹晓东教授将孟学、荀学分别概括为“自作主宰”、“君师致教”,在今天的政治实践中依然可以看到这两个传统的影响,如何将这两个传统相统一,是统合孟荀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在哲学上做出深入的探讨。



 

梁涛教授指出,孟荀的关系经历了从“孟荀齐号”到“孔孟一体”的转变,汉代儒者基本是孟荀并重,将孟子的仁政与荀子的礼法相结合。宋明以后,虽然出现尊孟贬荀的倾向,但荀学实际仍在发挥作用,梁涛教授称之为“荀学的隐形化”。各位学者还针对儒家道德是否具有宗教性、市民社会与公民道德、政治与道德关系、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及与西方对话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讨论。

 

10月29日上午,与会学者围绕着孟、荀思想的异同,进行了第五场自由研讨。毫无疑问,孟子与荀子思想差异很大,但也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廖晓炜先生强调,战国中晚期对于“性”概念理解有所变化,荀子讲性恶,但不否认人性中有为善的可能。陈迎年教授提出疑问,孟子讲性善,但为什么又会有恶的存在?梁涛教授回应重点在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荀思想中都有意志自由的表现。

 

此外,杨泽波教授还对荀子是否讲“四端”提出怀疑,梁涛教授则认为恻隐和羞恶之心在荀子思想中不甚明确,但确实存在不同于孟子的是非之心。孙伟、王堃、李记芬、沈云波等与会学者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这些讨论在“统合孟荀,重估道统”的理论基础上,深入了我们对于孟、荀各自思想的理解。

 

为期两天的会议,各位学者围绕性善论与王道政治、下学何以上达、儒学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及社会秩序建立的启发和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精彩讨论。学者们还借助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积极拓宽研究思路,对本次会议的主题“统合孟荀,创新儒学”做出了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诠释。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