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说实在的,我们要比美国教授做的多得多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7-07-28 08:42:28
标签:
曾海军

作者简介:曾海军,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切磋集》系列书系主编,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辞〉解释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巴蜀书社2017年)。

说实在的,我们要比美国教授做的多得多

作者:曾海军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闰六月初五日乙卯

            耶稣2017年7月27日

 

 

 

前阵子在朋友圈里盛传一篇美国教授写给被开除中国留学生的信(点击阅读:美国教授写给被开除中国留学生的信, 读完汗颜!),大概也是由于所涉专业是哲学,因此容易引起哲学圈里的朋友转发。我看完之后,也对这位教授所说的话挺有感触,虽然她以美国教授的身份对着中国的留学生来说,也很能代表中国大学里那些好的教授们面对无良师生和腐败学术环境时的心情。然而,在朋友圈里传多了,以及看了文章之后的各种留言,尤其还有公众号转发时加上“令人汗颜”的标题,感觉整个味都变了。主要是看到那么多的国人表示对中国教育和教授的轻蔑和鄙视,我真是有些坐不住了。我不会像有些中国人那样,无论怎么说中国人的不是,都好像跟自己没任何关系。

 

我坐不住的原因是,这十年来高校的教师生涯告诉我,美国教授这样做,中国教授一点也没少做,而且有很多好的中国教授还要做得多得多。为什么中国教授这样做了却没人看到,而美国教授做了才有人觉得好,这是为什么呢?我最难以忍受的想法是,美国教授做的这些,只有在美国优良的教育体制下才做得到,也只有美国教授这样的身份才能做得到,就凭中国现在的这种教育体制,中国教授大概都不配这样做。因此,面对美国教授的这种做法,我们得感到多么无地自容啊。“令人汗颜”难道不是这个意思吗?这种恶心的想法固然不值得理会,但确实有很多中国人看到美国教授这样做的时候,未必知道中国教授到底做了些什么。我的文章就是想表明这个意思,与美国教授做的这些相比,我们做的要多得多。这里显然完全没有要针对美国教授的意思,作为同行,真心对她的工作表示好感,而且也认可她对学生的谆谆教导。但如果需要涉及对她的一个总体评价,我们以为,美国教授做的这些,也只是她的本分,而且是刚刚好的那种本分。下面我们借助于美国教授说过的一些话,逐一表明为什么说我们要比她做的多得多。

 

美国教授说:“我能教给你的,是做人和做学问的基本原则,让你成为一个尊重知识、热爱真理的人。”我们常常对学生说,来读研究生,做学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人首先要做一个具有健全常识的人,不偏执、不极端,健健康康的。不做孤绝之人,更不追求惊世骇俗。当然不是这样就够了,而是一个人在这种状态中,比较容易接受做人的道理,成长起来也比较明显。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在学问上特别有资质但在生活上明显缺乏常识的学生,最让人头疼。做起学问来可以很出色,可要想在他身上恢复某些常情常理,却显得特别艰难。所谓“尊重知识、热爱真理”,那真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就觉得让学生懂得尊重知识或热爱真理并不难,而真正困难的是,学生以知识或真理的名义,把自己整得奇奇怪怪的,跟身边的人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而我们却一筹莫展。极端的时候,我们也不免后悔当初真是不该录取的,就像美国教授所说的那样,“我不应该录取你。因为你想要的东西,我无法给你”。

 

遇上那种当初就不应该录取的学生,这其实也不算是稀奇事。只是对这种学生,也还有不同的情形。按理说,学生报考研究生,应该对导师的研究领域和旨趣是有了解的。如果考入研究生之后,发现导师的学问方式和立场与自己的关注并不一致,这种情形也在所难免,但问题是,谁该对此负责呢?有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想到的不是放下自己的成见,不妨先好好完成学业再说,而是心生狐疑,百般质问,或者消极懈怠,不予配合,乃至劝说未果,又生口角。这大概就是属于“不应该录取”的情形,如果学生意识不到他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那就只有当作我们为自己的选择来负责。即便我们无法给他想要的东西,总还是想成全他自己的道路,哪怕学生一点也不领情,我们也得这样做。当然这不是毫无限度的,有一个学生声称,他报考我们的研究生,只是由于看中了这所学校的平台,言下之意跟我们的学问旨趣无关。那确实就只能是“因为你想要的东西,我无法给你”,虽然没法通过类似于“研究生院董事会”的机构开除学生,我们对这种藐视决不姑息迁就。

 

美国教授又说:“我的知识可以无偿贡献给愿意跟着我一起寻找真理的学生,但不做交易。”师生之间能有什么交易可言呢?我们这些年没遇到过什么交易的机会,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了解或想象不到。多年来,我们虽无明文规定却形成了很多“潜规则”,在读学生送老师的东西一律不予接受,学生或学生家长一律不得上门拜访老师,与学生约谈喝茶或吃饭一律由老师买单,等等。正是在这种氛围当中,可以说在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当中,没有谁提供过任何交易的机会。是不是每一个学生内心都这么实诚了,这不敢说,但相信没人敢往这上面想,包括美国教授说到的抄袭问题也一样。我们的研究生肯定也有写出来很差的,但从没想过居然会有人抄袭。抄袭就是偷别人的东西,偷多偷少都是偷,与比例无关。如果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居然是个贼,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美国教授还说:“做学问的人,必须里外一致,言行一致。”那么,什么才是里外一致、言行一致呢?我们对学生讲做人的道理,全部道理说到底就是不能有私心。不跟学生做交易,这种私心其实很容易克服,因为这是明目张胆的私利。我们在录取和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不同学生抱有很不一样的喜爱程度。有的学生虽然资质过人,在学问的表现上有出色之处,但由于气质上的种种缺陷,很难交流和沟通,实在令人不悦,根本喜欢不起来。而有的学生虽然在学问上并不优秀,可是乖巧懂事,积极配合,听从安排,让人省心。然而,在评选奖学金的时候,我们只能依据学业上的表现来确定。这种时候要克服内心的偏好真的很难,而且明明知道给有的学生评上奖学金,人家根本不在乎,而要是给有的学生评上就会很感激,但即便是这样,也依然得克服这种偏好。尤其是对于考生,有时候是跟我们非常熟的学生参加入学考试,我们也特别看好,希望能录取进来,但也从未在考题上透过半点信息,哪怕我们很担心,也照样得跟所有其他考生一视同仁。像这种私心是隐微的,甚至难以分辨的,可我们有很强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克服着。我们既然跟学生讲不能有私心,就必须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以上所说应该都能表明我们做的要更多,但这还不是最重大的。有的只是与平常的为人处世相关,而有的则事关文明的兴衰。比如说在美国“遍地都是西方文化,加开一点中国文化研究项目,很不容易,全是教授自愿作出的无偿贡献”之类的,这说起来确实挺让人感动的。然而,美国教授大概不曾有过的体验是,在中国也遍地都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做中国哲学的居然也是个少数派。这种悲情大概不是加开一点项目的事,我们当中不乏有人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成就中国的学问,而这种悲情还得不断地克制着,因为稍不留神就会被身边的人讥笑。美国教授说,“你做学问的目的,必须是对真理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心”,那些讥笑我们的人未必不是出自对真理的热爱,因为我们居然只是热爱某种过去的、或者具体的中国,而不是真理本身。未知对我们而言,是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学问会何去何从,我们完全没有好奇心,有的只是紧迫感,还有时不时会流露出来的焦虑以及对焦虑的克服。我们当然热爱真理,只是在热爱的同时还得争取对真理的界定,一种来自中国学问的界定。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只是想表明,我们必须得比美国教授思考得更多,也做得更多。不是因为别的,只是由于时势如此,中国正处于大变局当中,一切都还未定,我们不得不做得更多。

 

为什么会说到要争取对真理做出来自中国学问的界定呢?我们可以继续借助于美国教授的表达来说,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先对其中的三个意思表示特别的好感,这三个意思都与被开除学生的事情相关。第一件是抄袭,美国教授说:“对你第一次‘抄袭’这事本身,我只希望你说一句话:‘对不起,我再不这样做了。’”没错,一个好的老师不在于抓住学生的把柄,而在于让学生承认错误。第二件是说那学生“不懂装懂,胡说一通”“原著不读”“就敢狂加评论”,这也是我们的切肤之痛,现在的学生太爱发表议论,而不肯好好读书,实在令人忧心。第三件是那学生喜欢在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扯出一些社会‘名人’”,教授说“他们与你我都无关。你要做学问,好好跟我学,不必去追啥社会‘名人’”。这个意思也非常好,很能体现一个老师的品格。以上三件事情也大体能说明这个的学生品行,很明显,这个学生人品有问题,而只是美国教授不肯直说。这也是做老师的厚道之处,在话头上对学生留有余地。不过,美国教授还是隐讳地暗示了这一点,因为她说“做学问,要有品格,最首要的是,得做人”,这当然是针对那学生说的,尤其是说到他们之间的误区“与其说是学术上的,不如说是如何做人上的”。这已经很明显了。

 

紧接着有一个意思就是我们最终想说的。尽管这个学生品行不端,但美国教授说:“你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人、公司老板或其他什么职业人士。搞学术,和经商或当清洁工,没有职业高下的不同,但明显有职业要求的不同。”这大概不是美国教授安慰学生的话,而更像是她的真实想法。做不好学术,却并不妨碍做好一个商人或其他职业人士,这是没问题的,因为术业有专攻。但如果是由于做人有问题,或者就是人品不好所导致的,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学者却能成为一个好的商人或老板呢?在学者和商人之间,如果没有职业的高下而只有要求的不同,那么做人岂不是成为一种职业的要求了?又或者,确实是学者这一职业对做人有更高的要求,而商人这一职业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些,那岂不正是这一要求导致了职业之间有高下之别吗?美国教授还说:“世界上路很多,不一定要做学问,做个好人,就值了人生。”这话是带着讽刺意味吗?对于一个人品如此堪忧的学生来说,也许不妨在其他领域有某些成就,但唯独做不了好人。请注意,这一定不是对美国教授的质疑,因为她并不是做一种学理的表达,不需要有这么严谨的思维表达。我们只是借此表达,或许在美国教授那里已经成为常识的东西,而我们都得试图重新思考。这就是争取对真理做出来自中国学问的界定,当然只是举例而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美国教授可以说,“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教授的作品。我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研究生,我希望每一个作品都是杰出作品”,而我们却不会。我们根本没法带着一种欣赏作品的眼光来看自己培养的学生,因为中国的学问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我们多培养一个学生,可能只是多了一个同路人而已,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学问道路会如何。我们需要思考更多,也需要做得更多,实是时势使然。

 

最后,如果一定要说一处与美国教授需要商榷的地方,那就是她最后的那个意思:“你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还包括你的人格分裂。这一点,不能全怪你,人格分裂是畸形教育的结果,这也是我最后要讲的你的社会背景的责任。”不能因为这个学生来自中国大陆,他就一定是畸形教育的结果。中国的教育和学术环境整体很差,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再坏也不是铁板一块,并没有填满整个教育的空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至少还是有很多可为之处。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同样还是有很多好的老师,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正因为我们的环境更差,我们每做出的一份好,都应该显得更为珍贵才对,而没有理由遭到国人的鄙薄。不能我们做到八、九分还没人察觉,而美国教授只需做到三、四分就传遍了朋友圈。令人寒心就不说了,如此妄自菲薄,真的很好吗?

 

责任编辑:柳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