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萐父著《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出版暨郭齐勇序

栏目:
发布时间:2017-07-04 20:51:42
标签:

萧萐父著《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出版暨郭齐勇序


【新版背景】


萧萐父先生是已故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他的大著新版《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最近由北京文津出版社出版,对中国哲学研究具有特别的指导作用。


该书综合文献学、目录学、校雠学、版本学、史源学等多门学科,囊括了史料考辩、研究前史综述、思想源流探析等各环节,主旨在于序列中国哲学史史料之目录,考辩中国哲学学术之源流。 

  

《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之写作方式以纲带目,略举其要。以时代思潮为经线,根据不同思潮与争论焦点来介绍人物与论著。


同时,该书强调地下考古的各种文字新材料和经学为代表的上古文献的重要性。对于出土的陶文、甲骨文,金石文、石鼓文、竹简、帛书帛画和传世文献中的经学文献、《逸周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世本》等均有阐释梳理,打破传统中国哲学史的学科界限,将各类重要文献的相关材料及流传版本详尽列出。


该书视野开阔,史料扎实,许多观点极具前瞻性和开创性,对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等方向的研究者和学习者均能提供有益参考。


     


书名:《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

作者:萧萐父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5月




新版《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
萧萐父 著
文津出版社
2017年6月版


【作者简介】

 

萧萐父(1924-2008),祖籍四川井研,出生于成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194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51年入华西大学,后任四川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1956年到中央党校高级理论班深造,1957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同年秋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此后一直在该系任教,曾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萧萐父是国际知名学者,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首任主任。


社会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顾问,国际道联学术委员,中国《周易》学会顾问,国际中国哲学会国际学术顾问团成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萧萐父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著名的船山学和“明清早期启蒙学”专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吹沙集》《吹沙二集》《吹沙三集》《船山哲学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合著有《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王夫之评传》等,主编《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等。与李锦全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了以每个时代主要思潮为经,以人物或著作为纬的写法。本书首先确立了中华民族古史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他的古史观及文化观,超越了“信古派”与“疑古派”的观点。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治学方法,朴学的主要成就与近代学者对朴学的进一步发展。本书强调了地下考古的各种文字与新材料和经学为代表的上古文献的重要性。作者善于从各学科史料中发现哲学史的新材料。


本书反映了萧先生对于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认识,开辟了宽阔的研究路径,表达了他广博的胸襟与“通观儒、释、道,涵化印、中、西”的学术追求。

 

【弁言】

 

这是一本可供文科研究生试用的教材或自学参考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为武汉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历届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一课。由于常有文科其他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来选修或旁听,为照顾听课的对象,在讲授中不免适当扩充内容,以介绍哲学史料为中心而往往涉及其他文史知识;更由于中国古代学术尚未分化,哲学史料往往羼杂于其他非哲学的学术资料之中,需经鉴别、筛选和考订,才能清理出来,因而本课不可能单是介绍现成史料,而必须考索源流,辨析真伪,故其内容近于目录学、校雠学、文献学、史源学之综合。

 

本课经多次讲授,初拟讲纲,后写成讲义,再打印发给学员,最后修订成为此书。本书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而成,仍保留讲义形式,从古到今,分十二讲,自为经纬,纲举目张。如用作教材,大体适应一学期每周4学时的授课,并注意到将一些论述仅标出一定体例,便于讲授者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


本书内容如有某些特点,除上述在清理、评介史料中注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外,主要还表现在论述中熔铸了较丰富的文史考古知识,并特别注意评介五四以来有关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使研究生继踵前修,尽快地进入学术前沿;同时,特别强调义必征实,言必有据,提倡严谨笃实的学风。

 

本书其所以题名《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因中国哲学文化史料之繁富,可谓浩瀚无涯;其源流考辨也异说纷纭,难以穷举。这本小书只能是一斑窥豹,略举其要而已。一些问题虽有所引发,而浚求博证则只能寄希望于来者。

 

本书第十二讲“近现代哲学史料”由李维武教授执笔,谨志心感。

 

【序】

 

恩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新版序

 

恩师萧萐父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八年来,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中。没有老师的指引教诲,没有老师创办的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点这一平台,就不会有我们。


老师的一生充满着坎坷。老师的学问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他尤其重视两头,一是中哲史的方法学理论,二是中哲史的学问基础。就后者而言,他在目录学、文献学方面很有功夫。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为我们上研究生课程时,就开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课程。这门课多次开,每开一次,补充修改一遍,辗转多年,形成了这本研究生教材,于1998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老师曾说过:《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这本书写作目的只是为了“使研究生继踵前修,尽快地进入学术前沿;同时,特别强调义必征实,言必有据,提倡严谨笃实的学风”。


本书综合了文献学、目录学、校雠学、版本学、史源学等多门学科。老师采用了以每个时代主要思潮为经,以人物或著作为纬的写法。本书首先确立了中华民族古史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他的古史观及文化观,超越了“信古派”与“疑古派”的观点。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治学方法,朴学的主要成就与近代学者对朴学的进一步发展。本书强调了地下考古的各种文字与新材料和经学为代表的上古文献的重要性。作者善于从各学科史料中发现哲学史的新材料。


本书反映了萧先生对于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认识,开辟了宽阔的研究路径,表达了他广博的胸襟与“通观儒、释、道,涵化印、中、西”的学术追求。本书体现了萧先生的为人与为学,人风与学风。

 

萧老师学贯中西,打通了文史哲,儒释道。人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史料上也是如此。我现在还能回忆起老师当年上这门课时的情景。他总是旁征博引,同时细腻地考鏡源流,辨章学术。他不时在黑板上板书,写上生辟的字、句,人名与书名等。


老师开这门课时,除哲学系的学生踊跃来修课外,文科其他系的学生有不少人主动来选修。教材出版后,文科各科系学生都来购买。这是一本有思想的工具书,除哲学系外,也适合于中文、历史院系及国学院系的学子们使用,也便于文史爱好者自修。

 

是为序。

                                   郭齐勇 

                                   丙申年中秋节于珞珈山麓

  

【目录】

 

第一讲 引论

 

一、明确本课要旨 

二、珍视优良传统 

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

 

第二讲 古史祛疑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考古新发现看我国文明史的开端 

三、我国奴隶制形成的历史特点及其在古文献中的反映

 

第三讲 朴学简介

 

一、朴学源流 

二、关于语言学 

三、关于目录学 

四、关于版本学 

五、关于校勘学 

六、关于辨伪学 

七、关于辑佚学 

八、关于工具书

 

第四讲 原始文字与古史文献举要

 

一、地下考古的文字资料 

二、关于传世的古史文献 

三、一些关于古史的旁证材料

 

第五讲 周秦之际哲学史料(上)

 

一、《周易》与早期阴阳家言 

二、《论语》与先秦儒家言 

三、《墨子》与先秦墨家言 

四、《老子》与先秦道家言

 

第六讲 周秦之际哲学史料(下)

 

五、《管子》与先秦法家言 

六、《邓析子》与先秦名家言 

七、《孙子》与先秦兵家言 

八、关于先秦诸子的通考名著

 

第七讲 秦汉哲学史料

 

一、时代特点及思想动向 

二、秦汉之际的三种思潮 

三、秦汉之际的自然科学思潮 

四、王充及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五、原始道教史料

 

第八讲 魏晋南北朝哲学史料

 

一、时代特点和思想阵线 

二、玄学思潮 

三、反玄学思潮 

四、佛教兴盛与反佛思潮 

五、道教与科学文献 

六、美学与文艺批评

 

第九讲 隋唐五代哲学史料

 

一、时代特点和思想气度 

二、总集性史料举要 

三、唐初无神论思潮 

四、儒学正宗与史学巨擘 

五、道教理论著作 

六、佛教哲学论著 

七、晚唐五代批判思潮

 

第十讲 宋元明哲学史料

 

一、时代特点 

二、哲学特点 

三、史料举要

 

第十一讲 明清之际哲学史料

 

一、总集性著作 

二、明末清初道学余波的史料 

三、清初反道学思潮的史料 

四、18世纪汉学家著作中的哲学史料 

五、17、18世纪自然科学家的著作 

六、耶稣会士来华译著

 

第十二讲近现代哲学史料

 

上篇  19世纪中国哲学史料 


一、综合性资料 

二、个案性资料

 

下篇  20世纪中国哲学史料

 

一、综合性资料 

二、专题性资料 

三、科学主义思潮 

四、人文主义思潮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 

六、现代佛学思潮

 

附录

 

萧萐父先生与“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课 

《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的意义

 

【特附】


恩师萧萐父先生走了


今天,戊子年八月十八,西历九月十七日十六时三十分,我们敬爱的萧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萧远世兄、萧萌师妹告诉我与根友学弟:老师因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平静地走完了他八十四岁的人生道路,走的时候十分安详。萧远兄说,老师其实早已悟透人生,安排好生前生后事,可谓功德圆满,寿终正寝。


我们与哲学院领导获悉噩耗后立即赶往中南医院,与先生诀别。先生安卧着,状貌安详。我们三鞠躬,祈祷老师安息。老师安息,定无疑义,只是齐勇等卅载追随,顿失依怙,悲痛之情,何可言喻?我们的心情无比沉重……


师座是西历七月十七日晚住院的,病因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肺部缺氧。住院后即需要用呼吸机(先用小型便携式的),但不久有所好转。八月初病况加剧,住进监护病房。我们多次去医院探望,紧紧握着他的手,在他耳边与他说话、谈心……


老师住院的前一天,七月十六日上午,我提了两个冰糖西瓜与一盒杭白菊去府上看望他老人家。师妹把他用轮椅从房间里推了出来,我们一起帮助他坐在沙发上。这是前所未有的。老师的脚肿了,我摸了一下他的脚,又往上卷起他的裤腿,察看小腿,小腿并不肿。老师真有一点衰老了。


师妹悄悄地对我说:今天好像又是一个转折点,不能下地走路了,要用轮椅了。老师见我来了,很高兴,首先问我,你与根友最近到北京出差去了?我向他老人家汇报了承担重点教材《中国哲学史》的缘由与过程。老师向我推荐《炎黄春秋》的文章,关注谢老提出的问题,谈他的看法,反感并批判暴力。


接着,老师断断续续对我讲了儒家道德价值的重要性,特别是个人道德的重要性,一再肯定儒家核心值价。我懂得,他是针对当下的贪腐的,针对社会上的金钱挂帅、唯利是图、物欲横流而言的。


老师很高兴地看我送给他的拙文集《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我念“后记”中有关本学科点的几段话给他听,他不断点头。我介绍了“珞珈中国哲学丛书”的缘起与实施。


这一次明显感到老师的心力不足了,他有时想说话,嘴在动,但说不出来,有时说的话声音很低,有的听不清,师妹还帮我翻译了几句。


  


一个多月前,我去与他聊天时,并不是这样的。当然,老师的大多数的话还是清楚的。我坐了一个多小时,告别之前,他还提醒萧萌师妹,把李守庸先生托师妹转送给吕有祥师兄的书让我带走,便于转交吕师兄。由此可见,老师的记忆力还不错。


记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萧老师给我打来电话,声音不大,用语急迫:现在为灾区捐款,你们都捐了吧,我也要捐。我说,学校的意见,离退休老同志可以不捐。他说,那怎么行,这么大的地震。


我知道,自地震发生时起,他密切关注灾情,他的心早就与他的家乡四川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我说,您放心,我明天到院里去代您捐款。


第二天,院办程幺娥主任告诉我说,萧先生已经托程静宇老师带了伍佰元钱来了。原来,头一天与我通话后,程静宇老师去他家小坐,他急切地托程老师办了。


老师一生关心百姓疾苦,一辈子为人民呼号。记得约三十年前,他曾在课常上背诵郭沫若为杜甫草堂题写的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云云。


今年四月,我受国学试验班同学们的委托,向老师求墨宝。同学们自办了习作刊物《志学》,让我请萧先生题笺,萧老师欣然应允,用繁体竖行题写了几幅,供同学们选用。


老师对国学后生寄予厚望。我们自2001年在武大创办国学试验班以来,我时常向老师汇报,请他提意见,他非常支持,提了不少建议,尤其赞赏我等让同学们直接读经子史集的基础文献的做法,一再肯定国学班、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抓原著经典导读的经验。


上周出差成都,九月十一日在四川师大“经学与中国哲学”大会上,我向与会者报告了萧老师的状况,那是因为来自海内外的学者都关心他,问候他。我在大会报告论文之前,代表他的家属与武大的同仁感谢各位对先生的关爱。我在会下也向他的老朋友钟肇鹏、蒙默、贾顺先等先生报告了老师的病况。


我在会上还讲了这样几句话:萧先生时刻不忘四川,他对四川的前辈学者,如廖季平、蒙文通、刘鉴泉等,如数家珍。萧先生对我们的身教与言教,令我们最为感动的,一是他的“人格美”,二是他的“博通”。


萧老师有自由开放的心灵,堂庑甚广,通观儒释道,涵化印中西,打通了文史哲,甚至通晓诗词歌赋,棋琴书画。他是明清哲学的专家,但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只是他的一个论域,不是他的全部。他用心血开辟了不同的学术方向与领域,培养了不少的后生。


没有老师就没有武大的中国哲学学科,也没有我。老师对我恩重如山!老师走了!真想不到从此将天人永隔!


回想起老师言传身教的一点一滴,不觉泪下沾襟。老师的精神与事业永在!


光大老师的精神与事业,是我毕生的使命。


                                       齐勇于萧老师辞世的当夜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