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
余东海著《论语点睛》出版暨简介、目录及序言
书名:《论语点睛》
作者:余东海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集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之长
弥补明朝蕅益大师《论语点睛》的不足
重新为《论语》画龙点睛
以儒解儒,新见迭出
生命成长的实用指南
★当代新儒者,以儒家仁义原则,全面而正确地作现代解读,深入体会儒家的精妙义理
★集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之优点,参考《论语集释》等十余种书籍、论文,一册在手,精华毕览
★点睛部分是最有价值的亮点,或阐本义,或发议论,或臧否人物,新见迭出,精彩纷呈
★以儒解儒,阐明儒家自立立人的知命之学,是人格成长的实用指南
★不做繁琐注疏,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地纠正对儒家的偏知偏见,是快速入门的大众读物
作者简介
余东海,原名余樟法,当代儒者。作者站在儒家中道立场,旗帜鲜明地弘扬儒家精神,其思想多有有经典依据,别具特色。同时汲取了佛家、道家的营养,古今荟萃,中西合璧,归结于仁本思想之下。已出版《儒家法眼》《春秋精神》《四书要义》等儒学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仁本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和历史观,立足儒家中道立场,为《论语》注释、试译和疏解,以此阐明儒家真精神。注释和试译是为方便读者,疏解即点睛部分,或阐本义,或发议论,或臧否人物,或就文论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引而申之,或引证他人著述加以己意评析,不一而足。本书注释集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之长的同时,参考了《论语集释》中的各家注释,还参考了其他十余种相关书籍及论文。一册在手,精华毕览,传道解惑,尽在其中。
编辑推荐
明朝蕅益大师曾作《论语点睛》,欲借儒家的《论语》来阐发出世思想,想以入世儒书作佛家出世之阶。蕅益大师的解读,虽然精妙,但《论语》关键思想上,不够准确,有失中正。东海老师正是有感此,以儒者身份、儒者视角,重新为《论语》点睛,系统阐释儒家义理。东海老师“以儒解儒”诠释《论语》,为学界所罕见。本书,也是东海老师诠释儒家经典系列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
本书,东海老师始终以儒家的视角和观点,紧紧扣住“仁”字阐述《论语》的核心思想。在疏解过程中,摒弃繁琐、枯涩的注疏,而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来表达,普适于儒学入门者。在白话翻译部分,集钱穆《论语新解》之长,是翻译相当正确和中肯的本子。而点睛部分,则是他耗费精力最多,也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他的诠释《论语》在关键之处,总能画龙点睛,新见跌出,精妙之处可谓拍案叫绝。
自序
一
学儒必须读经。儒经是儒家学说主体,也是中华文化主体,儒家的原则、宗旨、要义都在其中。儒者未必诸经皆通,四书五经,至少要初通一经,具备一定的经学修养。(经学即指研究儒家经典、注解其字句、解释其意义、阐明其义理的学问。)这样,学问才有根基,思想才有头脑。
儒家强调通经致用。通经是通晓儒学经典,通达大经大法;致用是经世应务,立功立言,道援天下。两者相辅相成,即儒家的体用不二和全体大用。自古儒者问题都出在这里:或不通经明体,或不致用达用。注意,通权达变、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等也是儒家经典精神,蕴于权道、义德、时中原则之中。
历代大儒都通经,一通百通,故致起用来特别厉害。辩才无碍、办事能力强等等,无非“经”的作用、“用”的体现,如王阳明曾国藩们,书生领军举世无双。至于圣人,发言就是经典,更是全体大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无不功业赫赫。由于条件所限,孔孟事功不彰,但“文功”盖世,千秋万代皆蒙德泽…
四书五经以《论语》最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为儒家入门必读,深造必研。孟子说过,自古圣人未有高过孔子的。记载孔子言论最多最集中的《论语》自然是儒家正经,并可视为四书之第一书。程颐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又说:“学者先须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个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二程遗书》卷十八)
或说:“一部《论语》小学生也会几句,《论语》要旨是个中国人都能说出来。”东海哂之:何言之易也?即使儒家时代,能通一经,就是名儒了。多少人学儒一辈子,未必懂得“一以贯之”的“一”的真实相。《论语》大量圣言,八岁孩童或会说,八十老翁不能行。当然,能说不能行,没有践履功夫,说也是空泛说,说不到深处和实处。
二
《论语》以仁为核心展开。仁,于天为“天行健”,于人为“性本善”,于个体为内圣修养,于外王为社会实践。《论语》说仁,皆就作用和表现而言,不及仁之体之形而上即“性与天道”,但又句句处处不离“性与天道”。说浅,妇孺皆懂,天下普适;说深,境界广大,意蕴精微。妙哉圣言,大哉《论语》。
仁,即《易经》的乾元,《大学》之明德和至善,《中庸》之诚,程朱之天理,阳明之良知,佛家称之为真如、如来藏,禅家称之为本来面目等等。不同圣贤和派别理解或有差异,所指的则是同样的“东西”。
仁者人之本。仁是每一个人的本性、即生命本质和本质生命。借用康德“物自身”的说法,人的肉体和意识都属于现象,本性则属于人这种“物”的“物自身”。从本质上或“人自身”说,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儒家。
然而,人人习性不同犹如其面,千殊万异千奇百怪,每个人的本性不同程度地受到习性的遮蔽和污染。只有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克己复礼自我修炼的工作,才有可能转染成净去习归本,才有机会明自本心识自本性。人坏起来没有底,好起来不封顶,可以成佛成圣。而儒家是引导人类向上的最佳道路和方向。
儒佛道三学都是很好的自我修炼的方法和教材,相比而言,儒家又具有最高的普适性---普遍适合上中下根。
儒家道德,兼具道德性与政治性(制度性)、科学性与宗教性、道义性和功利性,利己性与利他性、自由性与约束性、忧患性与快乐性、先进性和保守性,有序性和无限性等等特性。仁作为众德之首,不仅将社会与个体、政治与道德打成一片,而且将人与天、器与道、现象与本质、有限与无限、形下与形上、此岸与彼岸通而为一。真可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极广大而尽精微。
儒者人之需,儒家是每一个人的家。同时儒家不仅尽己之性自我成就,并且自立立人,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极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之大用。对于儒家来说,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都是明明德、致良知的方式和渠道。易言之,一切科学实践、道德实践和政治社会实践,都是对仁的践履,都是成仁的途径。古语云:除却巫山不是云。于东海而言,除却儒家不是家。
要正确、充分地把《论语》这部教材用好,首先必须对她有正确的理解和全面的领会。现在一些学者,对儒学一知半解都谈不上,纯属外行,却纷纷“替儒说道”或拿经典开涮,以种种曲解误导读者。儒家经典本来破障开智,经过大量外行自以为是的解释之后,作用负面化,变成设障增愚了。
由于古今文字的差异、历史环境背景的不同和读者智慧水平阅读能力的区别等原因,对《论语》,不仅一般人士会错解,便是古今大儒大师也常常会出偏出差。
三
明清四大高僧之一蕅益大师做过《论语点睛》。蕅益将儒家的“仁”诠释成佛教的如来藏性而为《论语点睛》之思想核心。智旭《四书蕅益解序》说:“解《论语》者曰点睛,开出世光明也。”可见蕅益是藉儒家这部经典阐发出世思想。
儒家仁性与佛家佛性所指相同,都是指人之本性。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即习性障碍,非常深重牢固,世人不能成为真人至人(道家)、佛菩萨(佛家)和圣贤(儒家),就是为其所障;“如来智慧德相”即本性,儒佛道千经万论方法各异,根本目的无非教人信此解此行此证此,证得其中无相光明。
但两家对“这个东西”的解悟认证有所不同。概乎言之,两家性体皆“无灭”,此其同;儒家“生生”,佛家“无生”,此其异,是两家根本性区别所在。仁性即不易又变易,即寂然不动又感而遂通,即空寂又生生,大生广生天行健……儒家所证较佛教的圆教更圆。详见拙文《无相大光明论》和拙著《大良知学》。
儒佛可以求同,但不能不辨异。以佛理解释儒经不是不可以,前提是把握住儒家的仁义原则,包括民本、人道、仁政、德治、经权、中庸等等思想,否则难免偏离儒家根本。蕅益站在佛教立场上为论语点睛,“以世間儒書作佛教出世之階”,把《论语》佛教化了。即使某些“点”上不乏深刻,在“面”上、整体上也无法做到准确中肯,在關鍵所在无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点论语之睛的工作,只能由儒者来完成。
每章由翻译、注释、评议三部分组成,以评议为重心。
翻译力求信达雅,即准确、通顺、文字优美。相信这是至今《论语》在“古译今”方面比较好的一本。
注释,包括音读、字、词、句的解释以及收录古人的注解。本书采取的是“雨枫轩”网站《论语》电子书(原文+注释+译文),该书由cpx90整理,OCR校对。故本书部分音读、字、词、句的解释及试译参考了该书的注释及译文。古注主要从朱熹《论语集注》(简称《集注》)和程树德《论语集释》(简称《集释》)二书中选优,兼采它书之优异者。
《论语》注解古今甚夥,各有优长也各有不足。在以儒解儒的注解本中,古人以朱熹《论语集注》为优,今人以钱穆《论语新解》为长,钱穆的注解很大部分是间接化用或直接引用朱熹的。但两人的注解仍不尽妥贴。本书注译集二书之长,同时参考了《论语集释》集中的各家注释,参考了其它十余种相关书籍及论文(参考书目附后)。一册在手,精华毕览,传道解惑,尽在其中。
评议为本书重心,应是本书最有价值的亮点。每章评议或阐本义,或发议论,或臧否人物、或就文论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引而申之,或引证他人著述加以己意评析,不一而足。
《论语点睛》完成后,曾提供给孙齐鲁、格筠、洪秀平、马培路、黎文生、朱明江、老黄、米湾等儒友先睹,收获了不少商榷修改意见,本书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特别要隆重鸣谢的是孙齐鲁、格筠、马培路、朱明江四位。他们从头到尾阅读一遍,做了认真的校订,挑出了许多错别字以及一些翻译上义理上的毛病。本书汲取了一些颇有启发的意见。一些学术性较强的观点则不予采入,有机会另文商榷吧。
四
学佛是大丈夫事,学儒更是大丈夫事。被孔孟降服,是我此生最大的成功和幸运,儒家是吾人永远的归宿、快乐和幸福。但愿本书有助于天下后世更多的人被孔孟降服、向儒家归根。
皈儒,是从器归向道,从用归向体,从现象归向本质;皈儒,是从物归向人,从身归向心,从习心归向本心。皈儒,是回归“性与天道”,回归真正的自我,回归安身立命的永远的家。皈儒,可以进一步导良习心,改善肉体,改良社会,善待万物,更好地观察各种现象,发挥良知作用。
古人说,先为豪杰,再为圣贤;又说,天下唯豪杰,圣贤立地成。豪杰和狂狷,如果有生之年不能临门一射归本儒家,那实在是太遗憾了,于个人于社会都是千古大憾。清儒潘平格说:
“狂狷气魄大,若无圣贤大学问大道理,终按抑此气魄不得。一闻圣贤大学问大道理,恰如以楔合楔,恰恰入得;又如以盖合底,恰恰合得,全不见其大,全不见其气魄。气魄之大,转而为力量之真。”(《潘子求仁录辑要》)
《涅槃经》有三兽渡河喻:兔浮水面,马才没身,象直到底。儒学研究者,相当于兔;一般儒家信仰、实践者,相当于马;信仰到高度、实践到深处,于儒学透彻理解,于良知圆满认证,便成圣贤,相当于象。用佛教话说,这是彻法源底。
原则上说,人人良知平等,人人都可以成德成圣,但由于习性的遮蔽污染,在一期生命中,能够成就仁德者毕竟是少数,其中狂狷豪杰之士又最容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证入良知这一大光明藏,为生命找到永恒的归宿。
2010-5-27儒者余东海
目录
《论语点睛》上编目录
学而篇
第一章、快乐的哲学
第二章、从孝悌开始
第三章、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四章、每天自我反省
第五章、儒家政治之道
第六章、良知修炼密诀
第七章、做人的根本
第八章、交友以忠信为主
第九章、慎终追远升民德
第十章、温良恭俭让
第十一章、三年无改父之道
第十二章、礼之用,和为贵
第十三章、退而求其次
第十四章、好学君子当如是
第十五章、贫而乐,富而好礼
第十六章、应担心什么别担心什么
为政篇
第一章、北辰居所众星拱
第二章、一言可蔽诗三百
第三章、德治
第四章、夫子一生年谱,千古作圣妙诀
第五章、依礼尽孝
第六章、让父母放心
第七章、孝养父母贵在敬
第八章、尽孝难在颜色悦
第九章、大智如愚的颜回
第十章、知人之明和观人之法
第十一章、温故知新可为师
第十二章、君子不要工具化
第十三章、行在言先,言随行后
第十四章、道义集团与利益集团
第十五章、学和思双管齐下
第十六章、当心异端的危害
第十七章、老老实实就是智
第十八章、言寡尤,行寡悔
第十九章、何为则民服?
第二零章、提升国民道德的法门
第二一章、孝友与政治贯通
第二二章、人而无信行不通
第二三章、礼制因时而异,原则万古不易
第二四章、祭非其鬼与见义不为
八佾篇
第一章、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二章、最大的非礼是政治非礼
第三章、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第四章、礼制的根本
第五章、夷狄有君不如无
第六章、季氏敢僭竊,冉有不能救
第七章、君子无所争
第八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第九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第十章、禘祭的道理
第十一章、禘祭的作用
第一二章、祭神如神在
第一三章、获罪于天无所祷
第一四:章礼制的典范
第一五:章子入太庙每事问
第一六章、贵在准确不在力
第一七章、你爱羔羊我爱礼
第一八章、误会总是难免的
第一九章、正常的君臣关系
第二o章、快乐悲哀都不要过分
第二一章、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第二二章、管仲小器
第二三章、音乐的美妙
第二四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第二五章、尽美尽善的追求
第二六章、为人为政抓根本
里仁篇
第一章、天下第一宅
第二章、安仁和利仁
第三章、爱所当爱,恶所当恶
第四章、能志于仁自无恶
第五章、造次颠沛必于是
第六章、只要努力就有力
第七章、观过知仁
第八章、朝闻夕死真无憾
第九章、恶衣恶食又何妨
第一〇章、无适无莫唯道义
第一一章、君子小人各有所怀
第一二章、利益主义要不得
第一三章、礼让为国
第一四章、做好你自己
第一五章、万法归一,一归万法
第一六章、义利之辨
第一七章、贤不贤都是我师
第一八章、父母有错怎样劝
第一九章、游必有方
第二一章、父母年龄不可不知
第二二章、躬行为贵
第二三章、约束自己错误少
第二四章、发言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第二五章、德不孤
第二六章、理当劝告勿啰嗦
公冶长篇
第一章、坚守正道两君子
第二章、好个君子宓子贱
第三章、瑚琏之器
第四章、何必定要好口才?
第五章、信心不足不出仕
第六章、子路还有待裁剪
第七章、三君子各有千秋
第八章、颜回真高明,子贡也难得
第九章、听其言而观其行
第十章、无欲则刚
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人
第十二章、性与天道的奥秘
第十三章、行者子路
第十四章、孔文子为什么谥文
第十五章、子产具有四美德
第十六章、善与人交晏平仲
第十七章、臧文仲的不智之举
第十八章、令尹子文够忠,陈文子够清
第十九章、考虑两遍就可以
第二O章、宁武子愚不可及
第二一章、我家乡的弟子们
第二二章、不念旧恶的伯夷叔齐
第二三章、微生高不直
第二四章、四种表现很可耻
第二五章、弟子们各言其志
第二六章、自讼
第二七章、学习的重要性
雍也篇
第一章、冉雍可当高级领导
第二章、颜回的两大道德特色
第三章、君子周急不继富
第四章、英雄不怕出身低
第五章、长住仁宅的颜回
第六章、子路、子贡和冉求
第七章、闵子骞辞官
第八章、世事难免有例外
第九章、孔颜之乐的奥秘
第一十章、不要画地自限
第十一章、君子儒与小人儒
第十二章、澹台灭明的君子风
第十三章、有功不居真厚德
第十四章、祝鮀之佞和宋朝之美
第十五章、走路就要走大路
第十六章、君子文质彬彬
第十七章、罔之生也幸而免
第十八章、为学的三个层次
第一九章、上士、中士和下士
第二〇章、对鬼神的态度
第二一章、仁者和智者
第二二章、齐逊于鲁,鲁离了道
第二三章、觚哉之叹的深沉
第二四章、君子不是好欺的
第二五章、博文约礼双重修养
第二六章、子见南子又何妨
第二七章、世间难得是中庸
第二八章、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述而篇
第一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第二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三章、孔子之忧
第四章、孔子闲居的时候
第五章、孔子久不见周公
第六章、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第七章、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第八章、孔子的教育方法
第九章、恻隐之心的礼节表现
第十章、赞扬颜渊,批评子路
第十一章、对待富贵的态度
第十二章、孔子特别慎重的三件事
第十三章、音乐的境界
第十四章、父子争位和兄弟让位
第十五章、孔颜之乐乐无穷
第十六章、孔子学《易》序《易》
第十七章、诗书执礼用雅言
第十八章、孔子的自画像
第十九章、好古敏求即天才
第二〇章、不语怪力乱神
第二十一章、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二十二章、道德自信何其坚
第二十三章、夫子一切无隐瞒
第二十四章、孔門四教
第二十五章、难得见到有恒者
第二十六章、仁及禽兽何况人
第二十七章、择善而从,多见而识
第二十八章、与其进不与其退,与其洁不保其往
第二九章、只要真想要,你就能得到
第三十章、孔子的庆幸
第三一章、唱好歌和好唱歌
第三二章、自憾无缘行王道
第三三章、八字真言
第三四章、孔子的祝祷
第三五章、两害相权取其轻
第三六章、坦荡荡和长戚戚
第三七章、孔子的神态
泰伯篇
第一章、泰伯三以天下让
第二章、恭慎勇都有礼配合
第三章、而今而后可以免了
第四章、曾子临终之言
第五章、曾子之友
第六章、好大的君子人
第七章、君子当如是
第八章、诗起礼立乐完成
第九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第十章、掌握一个度
第十一章、千万不要骄傲和鄙啬
第十二章、不把心思转到俸禄上
第十三章、儒者的出处行藏
第十四章、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第十五章、音乐的盛宴
第十六章、孔子讨厌三种人
第十七章、仿佛赶不及,又怕丢失了
第十八章、伟大的舜禹
第十九章、伟大的尧帝
第二十章、圣贤君子集团
第二一章、无可挑剔的大禹
子罕篇
第一章、利风不可长,仁性不可轻
第二章、达巷党人的赞美
第三章、从众和违众
第四章、孔子杜绝四种病
第五章、孔子的文化自信
第六章、天纵之将圣
第七章、中庸之道的运用
第八章、深沉的叹息
第九章、细节之中见大德
第十章、颜回的赞叹
第十一章、子路好心办坏事
第十二章、孔子等待识货者
第十三章、君子所居自无陋
第十四章、雅颂各得其所
第十五章、孔子的谦诚
第十六章、逝者如斯夫
第十七章、好色原不妨,好德最难得
第十八章、命运掌握在你手上
第十九章、说不尽的理,听不厌的话
第二十章、孔子对颜回的痛惜
第二一章、苗而不秀,秀而不实
第二二章、后生可畏
第二三章、法言和巽言
第二五章、坚定的意志
第二六章、没有它不行,仅有它不够
第二七章、儒家的圣树
第二八章、不惑不忧不惧
第二九章、儒家的权道
第三十章、何远之有
乡党篇
第一章、在乡在朝表现不同
第二章、说话神态看对象
第三章、接待外宾的表现
第四章、恭恭敬敬入公门
第五章、不同场合不同表现
第六章、穿衣有学问
第七章、斋戒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饮食的注意事项
第九章、坐席要端正
第十章、孔子参加乡礼
第十一章、与人交往之诚
第十二章、人本主义
第十三章、事君之礼
第十五章、交友之道
第十六章、道在伦常日用中
第十七章、注意坐车安全
第十八章、时之义大矣哉
《论语点睛》下编目录
先进篇
第一章、先进和后进
第二章、孔门四科
第三章、德智第一的颜回
第四章、孝道典范闵子骞
第五章、明哲谨慎南宫适
第六章、颜回好学,不幸早亡
第七章、对待非礼的请求
第八章、颜回死了
第九章、孔子哭了
第十章、反对厚葬颜回
第十一章、关于人神关系
第十二章、孔门弟子各有气象
第十三章、不说则已,一说就准
第十四章、已经登堂,尚未入室
第十五章、过犹不及
第十六章、冉求非吾徒
第十七章、四君子的弱点
第十八章、颜回屡空和子贡屡中
第十九章、也不错,很不够
第二十章、别被表象所迷惑
第二一章、因材施教,应病与药
第二二章、师徒情深
第二三章、大臣和具臣的区别
第二四章、学而优才能仕
第二五章、四门生各言其志
颜渊篇
第一章、克己复礼天下仁
第二章、己所不欲勿施人
第三章、仁者说话特慎重
第四章、不忧不惧真君子
第五章、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六章、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第七章、民无信不立
第八章、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第九章、小河有水大河满
第十章、怎样崇德辨惑
第十一章、君臣父子
第十二章、片言折狱无宿诺
第十三章、认真审理案件,追求无讼境界
第十四章、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第十六章、成人之美与成人之恶
第十七章、从上梁正起
第十八章、天下有道则天下无贼
第十九章、德风德草
第二十章、闻人与达人
第二一章、崇德修慝辨惑
第二二章、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第二十三章、交友之道
第二十四章、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
第一章、先之劳之而无倦
第二章、为政三要
第三章、正名的重要
第四章、在位君子焉用稼
第五章、诗经的作用
第六章、领导者的表率作用
第七章、鲁卫之政如兄弟
第八章、知足的卫公子荆
第九章、庶之富之教之
第十章、孔子一年而可,三年有成
第十一章、善人为邦百年
第十二章、王者世而后仁
第十三章、正人先正己
第十四章、政务与事务的区别
第十五章、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第十六章、近悦远来
第十七章、为政两大忌
第十八章、父子互隐亦直德
第十九章、仁德的三种表现
第二十章、最差的士,不错的人
第二一章、退而求其次
第二二章、没有恒心,啥都不成
第二三章、和而不同君子风
第二四章、两种公论
第二五章、两种类型的领导
第二六章、君子小人风度异
第二七章、通往仁境四条路
第二八章、士的两大特征
第二九章、有文事必有武备
第三十章、以不教民战,是抛弃他们
宪问篇
第一章、原宪的风度
第二章、“四个不行”不容易
第三章、士莫怀居
第四章、有话好好说
第五章、有德者必有言
第六章、尚德君子南宫适
第七章、你的仁德成熟否
第八章、爱之必劳忠必诲
第九章、子产为政
第十章、子产和管仲
第十一章、贫而无怨不容易
第十二章、优为赵魏大老,难为滕薛大夫
第十三章、何谓成人
第十四章、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
第十五章、臧武仲要君
第十六章、齐桓公和晋文公
第十七章、管仲如其仁
第十八章、大人格与小人格
第十九章、公叔文子有三善
第二十章、卫灵公无道而能不丧
第二一章、大言不惭为之难
第二二章、孔子请讨陈恒的意义
第二三章、事君之道,勿欺而犯
第二四章、上达与下达
第二五章、为己和为人
第二六章、蘧伯玉的自省精神
第二八章、 思不出其位
第二九章、 言过其行,君子耻之
第三十章、三达德
第三一章、孔子也方人
第三二章、不怕别人不知,只怕自己不行
第三三章、既不乱猜疑,也不上大当
第三四章、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第三五章、骥称其德
第三六章、以直报怨最恰当
第三七章、世莫吾知尚有天
第三八章、道之行废自有命
第三九章、惹不起,躲得起
第四十章、作者七人
第四一章、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四二章、道不同难为谋
第四三章、君主居丧,三年不言
第四四章、上好礼则民易使
第四五章、修己安人大不易
第四六章、无礼的老头子
第四七章、无礼的孩子
卫灵公篇
第一章、君子固穷,小人斯滥
第二章、一贯万法,万法归一
第三章、最高的知识
第四章、无为而治的典范
第五章、四字真言,通行天下
第六章、史鱼和蘧伯玉
第七章、失人失言皆不宜
第八章、明哲保身和杀身成仁
第九章、砍柴不误磨刀工
第十章、集传统之美,开时代之新
第十一章、君子有远虑
第十二章、好色人性之常,好德君子之范
第十三章、知贤不举如窃位
第十四章、责己从严,责人从宽
第十五章、不曰如之何,吾末如之何
第十六章、小慧小辨要不得
第十七章、君子四德
第十八章、知不知我一样嚣
第十九章、天生我德必有名
第二十章、求人不如求己,
第二一章、不争不党真君子
第二二章、重言论不唯言论
第二三章、天下之德此最美
第二四章、王亮登车无劣马
第二五章、有疑存疑,不知则阙
第二六章、忍之义大矣哉
第二七章、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第二八章、弘道与弘人
第二九章、过而改之即大善
第三十章、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三一章、谋道和谋食,劳心和劳力
第三二章、知及仁守,庄而有礼
第三三章、不可小知可大受
第三四章、仁之利益大矣哉
第三五章、让不让
第三六章、贞而不谅
第三七章、先工作后工资
第三八章、广大教化主
第三九章、不相为谋,不妨并行
第四十章、尚理不尚辞
第四一章、某在斯
季氏篇
第一章、《论语》中最长一章、
第二章、政治秩序的重要性
第三章、危亡之兆
第四章、益友和损友
第五章、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第六章、侍奉君子当心三种过失
第七章、君子三戒
第八章、君子三畏
第九章、有生而知之者吗
第十章、君子九思
第十一章、曾经听说无缘见
第十二章、荣义不荣势
第十三章、陈亢问一得三
第十四章、国君妻子的称谓
阳货篇
第一章、阳货见孔子
第二章、儒家的人性论
第三章、上智不退,下愚不进
第四章、开弟子的玩笑
第五章、公山弗扰以费畔
第六章、恭宽信敏惠
第七章、我不是空挂着的葫芦
第八章、六种品德六弊端
第九章、诗之大用
第十章、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第十一章、本质和形式
第十二章、色厉内荏似小偷
第十三章、对乡愿的厌恶
第十四章、德不弃人人自弃
第十五章、患得患失的鄙夫
第十六章、古今同病不同状
第十八章、孔子厌恶的东西
第十九章、妙不可言强为言
第二十章、孔子不见孺悲
第二一章、关于三年之丧
第二二章、无所用心最不堪
第二三章、君子尚勇更尚义
第二四章、君子厌恶的人
第二五章、女子与小人
第二六章、孔子的自叹
微子篇
第一章、殷有三仁
第二章、和圣柳下惠
第三章、你若无心我便休
第四章、见几而作孔子行
第五章、楚狂歌而过孔子
第六章、鸟兽不可与同群
第七章、洁身切莫乱大伦
第八章、无可无不可
第九章、乐师们纷纷逃离
第十章、周公的教导
第十一章、周代有八位名士
子张篇
第一章、士能如此亦庶几
第二章、士人的通病
第三章、两种交友之道
第四章、大本若确立,小道亦无妨
第五章、好学的两大表现
第六章、八个字成就仁德
第七章、学习的目的
第八章、对待过错的态度
第九章、君子三变
第十章、信任宽容都重要
第十一章、大德和小德
第十二章、子游子夏教学各有侧重
第十三章、入仕的正途
第十四章、丧不可不哀,不要过哀
第十五、十六章、子游很难得,还不够
第十七章、尽情表达悲哀时
第十八章、孟庄子之孝
第十九章、民众多罪,责任在上
第二十章、君子恶居下流
第二一章、君子之过如日食
第二二章、圣人无常师
第二三章、大美大富在孔门
第二四章、仲尼难逾如日月
第二五章、天高地厚江海深
尧曰篇
第一章、历圣相传的中道
第二章、尊五美,屏四恶
第三章、君子有三知,知命最重要
责任编辑:姚远
【下一篇】中国文化基金会招聘启事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