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全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首善之区纪实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11-29 21:34:31
标签:

济宁市全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首善之区纪实

记者:张彦彦

来源:《济宁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廿九日甲寅

         耶稣2016年11月28日

 

 

 

《济宁日报》编者按: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并在孔子研究院同专家学者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推动儒学研究与传播寄予殷切期望。三年来,我市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立足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独特优势,瞄准“文化强市,首善之区”建设目标,紧紧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线,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我市文化竞争力、影响力不断凸显提升。

 

初冬的曲阜,阳光透过薄薄云层洒向大地,让人备感温暖。11月17日下午,曲阜大成路北首孔庙南门的万仞宫墙前,一批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怀着对至圣先师的敬仰,来到孔庙,近距离感受圣人的智慧与厚重儒家文化的千年洗礼。

 

作为孔子故里、儒家文化滥觞之地,济宁拥有传承传统文化得天独厚之优势。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求为契机,济宁抢抓文化大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自觉站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上谋划文化发展,奏响了打造首善之区、建设文化强市的时代最强音。而今,传统文化在当下愈发受到重视、各项扶持政策纷纷出台,今天的济宁不仅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依托优秀文化衍生出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文化经济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东方圣城,首善之区”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弘扬推广——唤醒百姓心中传统文化“基因”

 

不久前,曲阜市广泛开展了全民修身和全民守法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居民自觉加强自身修养、讲文明、守道德,全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短短几个月里,曲阜市防山镇钱家村党支部书记史国强就看到村里的变化。“咱村吃水不花钱,过去,一到定点放水的时候就有人扯了长管子浇地,全村一个月光抽水电费少说也得2000多块。现在再也找不着这样的人了,高峰月份200块也肯定打住了。”史国强说,“真是没想到,3个月的修身活动能给村民带来这么大变化!”现在,老百姓听儒学课、礼仪课的热情越来越高,家家都争当道德模范,3岁多小娃娃拿着冰糕纸都得找三四个地方丢进垃圾桶。

 

善,德之建也。千年儒家思想浸润形成了济宁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按照总书记的嘱托,济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己任,不断发掘民族基因,全力打造优秀儒家文化传承区。

 

为此,我市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始终坚持正本清源,努力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发掘出来加以弘扬。启动实施了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道德提升、文化惠民、文明创建等七大工程,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市、县两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和市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举办了“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构建了市县图书馆“尼山书院”、乡村儒学讲堂、国学阅览室等儒学普及四级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凸显。

 

去年,示范区建设被纳入全省《实施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方案》、中宣部“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文化部“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文化部将济宁市确定为改革发展调研联系点。今年3月,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正式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一项项利好政策,无疑是一剂剂强心针,不断增强着济宁人民的文化自信。

 

深化提升——打造儒学原乡·文化圣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小官庄村乡村儒学讲堂内,百余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或坐或站,无论男女老幼每人都手持《弟子规》,跟随老师认真地朗读。这样的景象自2014年初开始,每月在这里上演两次。“让传统文化走进日常生活,让经典教育回归‘新常态’,才能让大家‘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走得远’。”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表示。

 

礼之用,和为贵。在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基础上,曲阜不断推陈出新,在405个行政村成立“和为贵”调解室,引导农民通过非诉讼途径化解矛盾纠纷,这些孔子故里的农村版“小法庭”,从群众关注的焦点中找到基层治理创新的切入点,探索出一条用传统文化做当代价值、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与平台。

 

有推动就有成效。近年来,我市创新“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全市公共图书馆建成“尼山书院”12个,建成乡村(社区)儒学讲堂1058个,开展儒学活动14000余场。聘请首批市级“儒学讲师”60名和“高级讲师”33名,结集编辑了30余万字的《乡村儒学读本》,与市人才办等6部门联合出台《儒学民间普及推广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细则》;下发了《关于公布乡村儒学讲堂市级示范点、乡村儒学讲师的通知》,评选出153处乡村儒学讲堂示范点和153名乡村儒学讲师;全市12个公共图书馆尼山书院全面启动青少年公益国学夏令营活动;2016年6月,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堂、“图书馆+尼山书院”模式作为山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例子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进行报道。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底蕴、文化根基和传统积淀的体现,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

 

6月11日,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参加,近百名非遗传承人齐聚运河音乐厅,泥塑、剪纸、木雕、面人、糖人等多项传统手艺汇聚一堂。“销量比前几年好多了,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许多客户都开始找我定做作品了,靠这个手艺,弄个温饱不成问题。”展示柜前,泥塑非遗传承人白庆华说,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让许多非遗传承人放下心来,专心搞起了创作。

 

如今,城区运河畔的宣阜巷已经成为济宁地区非遗传承人的集合地,数十名非遗传承人在此开店、授徒,刚刚获得“2015年度济宁市非遗保护十大优秀传承人”的剪纸非遗传承人张跃广在宣阜巷还办了培训班,“非遗传承人,我更看重的应该是传承,有了传承的地方,有了传承的机会,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好这份事业的信心!”

 

济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济宁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我市不断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个、传承人6人,省级项目61个、传承人32人,市级项目208个、传承人133人,建立了23个民俗博物馆和37个传承基地,出版了4部市级非遗书籍。全市共建成县(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场馆(所)69处,完成县市区全覆盖。开展了大运河流域曲艺学术交流展演、济宁市庆祝“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传统武术类非遗项目展演、“讲述中国故事——济宁市优秀非遗展演项目走基层惠民巡演”等非遗活动,连续举办四届“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市文广新局和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职业院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合六进’模式”等3个项目荣获省政府设立的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成绩位居全省第二位。


对于文化建设,济宁一直有着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清晰的发展思路。当建设文化济宁,首善之区的重任抗在肩头,当政府积极承担起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当市民的文化权利受到了特别的呵护,当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主人,市民的精神需求得以充分释放,济宁人诗意栖居的精神港湾就会落成……

 

坚守本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长幼有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进入邹城市千泉街道圣泉社区,夺人眼目的,是一面面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文化墙”,几名家长正在给孩子们讲解内容。“这文化墙上的知识很丰富,有国学、家风家训,有字又有图,大人、孩子都能跟着学。”一位年轻的妈妈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各地结合推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从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入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一体化发展。如今,但凡有广场的地方,都会有一队队舞者,他们不分年龄,欢快地舞蹈;但凡有公园的地方,总会有激情洋溢的票友聚拢起来,开心地演唱……随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850万济宁市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变了群众的生活观念,邻里更加和谐、乡风更加淳朴、追求更加现代;在城市,伴随着文化地标的拔地而起、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读书开始融入生活,看戏已经成为时尚,文化正在凝练着这座城市积极向上的品格,提升着这座城市崇文厚德的形象。

 

目前,全市152个镇街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建成农村文化广场5700余处、农家书屋5800余个,济宁市被评为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并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全市共建立“百姓大舞台”5425处,登记群众文化队伍6598支19.8万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施文化行业精准扶贫,制定文化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和文化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意见,建立省定贫困村数据库,今年共建成文化大院38处、文化广场47处、农家书屋87处。通过实施“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实事,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措施,群众文化获得感、文化满意度和文化创造力不断提升。

 

推陈出新——艺术创作生产硕果飘香

 

“公元前551年,古历八月二十七日清晨,五峰对峙的尼山,沐浴在朝霞之中,五彩缤纷的花朵翩翩起舞,美丽的蓼河像一束白莲从尼山腰间缠绕而过。一切是那样的和谐、生机盎然……”1月25日晚,声远舞台,杂技剧《孔子》正式上演,作为国内首个市级剧团排演杂技剧、国内首部孔子题材杂技剧,他的面世再一次把济宁的艺术创作推向巅峰。

 

目光再聚集到去年的10月16日和17日,由济宁玉堂酱园真实发展经历提纯与改编的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河都老店》作为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展演剧目之一在山东剧院精彩上演,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曲折感人的情节,生动精彩的演出,为省城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这是我市大力推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艺术创作的生动剪影。围绕“中国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按照“讲好济宁故事、弘扬地域文化、彰显时代风貌”的创作思路,我市建立了扶持艺术创作长效机制,设立了专业艺术创作专项资金,开展了精品剧目创作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演艺集团走出了一条既深化创新投身市场、又坚持文化惠民服务的双轨制改革路径,创作了《圣水河的月亮》、《河都老店》、《大哉孔子》、《白雪公主&七色光》、《孔子试徒》、《蹬鼓》、《中国结》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艺术精品,仅2014年就荣获国际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16项。山东梆子现代戏《圣水河的月亮》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以及编剧、优秀表演奖、第三届中国豫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又参加了山东梆子进京展演;《河都老店》参加省十艺节优秀剧目展演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原创大型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荣获第七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和“乔羽文艺奖”舞蹈类一等奖。今年,济宁市5个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山东清音《孝贤劝父》两件作品分获第九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类、曲艺类一等奖,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艺术人才的精心培养。举办了大运河流域曲艺学术交流展演及研讨活动,开展了全市音乐创作、重点作者、戏曲演员培训班、中青年演员汇演、新创作小戏汇演等学习交流活动,与青岛市艺术学校合作办学建立了山东梆子传承基地、市杂技团实训基地,为提升艺术人才专业素养、加强交流沟通搭建了平台。

 

释放红利——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5月12日,第十二届文博会在深圳举行,我市再一次成为全国焦点。旨在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的曲阜尼山圣境、中国第一个国际文化慢城——曲阜文化国际慢城、孟子彩塑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等78个文化产业项目亮点频出……浓郁的孔孟儒风吸引了大批参展商驻足观看,流连忘返。当日下午举行的孔孟之乡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推介暨合作恳谈会上,深圳麟德集团、浙江远见旅游集团、山东中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我市现场签约合作项目就达20多个。

 

无独有偶。近年来,我市从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着力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建设文化强市,成果显著。2014年,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落户曲阜。2016年年初,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在“载体”建设方面,我市以“一园、三带、四区、七大文化产业”为发展布局,即以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引领,打造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产业带,建设始祖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产业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影视传媒、出版印刷、教育培训、节庆会展和艺术品七大文化产业。组织开展“一县一品”文化产业品牌创建和文化产业特色乡村评选工作,2015年新评选命名了1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一县一品”文化产业品牌、8个文化产业特色乡镇、14个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一批济宁文化企业成长迅速。山东儒源文化集团进入全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名录,山东天成书业有限公司、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新坐标书业有限公司入选首届“山东省文化企业30强”,入选数量居山东省前列。

 

截至目前,济宁市市级重点文化企业达到36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8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3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1家,省级重点文化企业、项目、园区(基地)15个,数量位居山东省前列。2014年度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48.01亿元,列山东省第5名,占GDP比重3.89%,列山东省第4名。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