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长安】从“范冰冰上访”看当今中国官民矛盾——观《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11-22 22:16:01
标签:

从“范冰冰上访”看当今中国官民矛盾——观《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作者:冷长安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廿三日戊申

          耶稣2016年11月22日

 

 

 

    


16年马上接近尾声,在烂片争相牟足力气赶场的时候,冯小刚导演忽然呈出了一部佳作——《我不是潘金莲》。

 

这部影片阵容实在是强大,范冰冰一改形象担任主演,又有郭涛、范伟等大腕实力客串。起初看题目,还以为是荒诞剧,等坐下细细一品,不由得惊讶,竟然是这么“严肃”的题材。

 

影片篇幅超长,缠缠绵绵140分钟。绝大部分时间都采用圆形的镜头,偶尔会改换成方形,方圆之中体现着人物的心境。恰到好处的旁白,冲突后戏剧式的配乐,再加上赣南的古典建筑,颇有唯美感。

 

这部片子是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原著我没有看过,因此仅单纯对这部影片,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部影片,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一处亮点,幽默风趣、嘲讽官僚主义又是一处亮点,而隐喻的社会矛盾则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影片讲述的是农村妇女李雪莲上访的故事。十年前李雪莲与丈夫假离婚,没想到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李雪莲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决定要与前夫复婚,然后再真正的离一次婚。她的做法让所有人不解,法院按照法律程序,自然是认定“假离婚”就是真离婚。而“法盲”李雪莲却不这么认为,“假的”怎么能是“真的”呢?于是走上了上访之路。从十年前追着各级领导车子喊冤,到十年后各级领导追着李雪莲阻止上访,与上上下下的各级官员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终于让李雪莲从小白菜修炼成了白娘子。这十年上访,让事情越闹越大,但最后却以李雪莲前夫的意外身死而告终。

 

整部影片前后出现了七八位不同品级的官员,每一位都想把事情解决,但每一位最终都没能解决问题,反而把事情越搞越糟。我们不禁要问,李雪莲的问题真的这么难解决么?最后史市长吸收教训检讨说,各级领导都觉得普通群众是小白菜,遇到事情怕麻烦,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但其实并没有说到根本上。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李雪莲每年到人民代表大会上访,持续了十年,这一次打算不告状了。但听到消息的法院院长就是不信,于是县长、市长先后亲自家访做安抚工作,还要李雪莲写保证书。问及原因,得到的答复是“听了牛的话”。官员们不信李雪莲,李雪莲亦不信官员们,官民之间的不信任就像无形的鸿沟,把双方彻底的隔离了开来。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其中根本的矛盾就在于官民之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关系”,正是造成当今中国官民矛盾的罪魁祸首。

 

这种不信任关系的形成,第一个原因便是官员们太过依赖于法律。凡有事情,便是冷冰冰的规章制度去应对,老百姓心中的委屈与酸苦,又岂是法律条规能够解决的?于是迎来的就是各种的“无理取闹”。而在官员们的心里,自然就出现了对“法盲”的不耐烦。

 

这个“原因”的形成,其实在于当今法律的不健全,没有保障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李雪莲想通过假离婚生二胎)。于是老百姓只能钻法律的空子去“维权”,而执法人员也往往喜欢钻法律的空子满足自己的一点私心。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国家的法律应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应建立在维护道德意识的基础上。

 

从这件案子上来看,法院并没有判错,但为什么事情却一发而不可收拾?李雪莲十年的申诉到底是为了什么?

 

根本原因是法院的“对判”并没有解决李雪莲内心中真正的问题。百姓其实只会以道德来分对错,不会以法条来分对错。李雪莲的一点委屈本只需要点点的关怀就可以化解,但可惜她碰到的却是一个冷冰冰的法庭。

 

至始至终,李雪莲要的并不是法律上对前夫的惩罚,而是在道德上的谴责。法律本应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法律若维护不了道德意识,那么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不如无。

 

第二个原因就是官员文化教养的缺失,缺少古来儒家推己及人的修养,缺少为民父母的仁慈之心。有网友打趣说《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是一个女人与十八个男人的故事。前前后后这些人,没有一个真正的想要了解李雪莲的内心,都只是想赶快把这件事“糊弄”过去,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影片的最后,李雪莲终于说出了她的隐情,却是给下了台的县长听的,如果他还是县长,又怎会听她说这些话?

 

儒家自古讲推及以及人,为官父母,要常常体贴百姓,要推及以安人,只有走进老百姓的心里去,才能实实在在的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子曰:“修己以安百姓”,政府教化的缺失,社会道德感的缺失,官员修身功夫的缺失,让老百姓不得不对官员们抵触、猜忌,在官民之间形成了一条深不见底的鸿沟。

 

第三个原因就是解决问题简单粗暴的手段。只要能解决问题,便不计方式方法,拘留、安抚、欺骗、围追堵截,无所不用其极,一开人民代表大会,便开始严密的盘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解决问题靠疏导,硬碰硬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最后只能是因小失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反思我们当今社会的官民矛盾,不也正是如此么?上访群众、小商小贩与执法人员的冲突比比皆是,甚至恶化到流血的程度。笔者从小就多经历这种事,深有感触,曾因民事纠纷到公安局做笔录,警察叔叔满脸“你是法盲”的表情至今让我难以忘记。这样又如何让老百姓对官员们提起信任之心呢?

 

笔者以为,当下官民之间的这种矛盾,究其根底在于儒家文化的缺失。儒家讲忠恕之道,以百姓心为心,这正是当下问题的一剂良方。《左传》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官员视百姓如土芥,百姓就只能视官员如寇仇了。

 

因此,想要解决当今官民矛盾愈演愈烈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向儒家借智慧,以德治国。只有把德教加于百姓,才能型于四海。《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有德行有仁心的官员,才会让广大民众信赖他、尊重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化解官民矛盾,形成良好的官民关系。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