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孔学花开浙江衢州习习儒风润泽万家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11-07 23:42:15
标签:

千年孔学花开浙江衢州习习儒风润泽万家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初五日庚寅

          耶稣2016年11月4日

 

 

   


祭孔大典。 李倩倩/摄


中新网衢州11月4日电(记者 邵燕飞 见习记者 李倩倩 通讯员 蓝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浙西古城——衢州,声声论语萦绕耳畔,处处可感习习儒风。

 

古城衢州,有着1800多年的建城史,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美誉,是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浙江的历史文脉终年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浙江这块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宝地上,孕育了众多的文化明珠。近几年,浙江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而拥有南孔文化的衢州也紧抓机遇让南孔文化在衢州大地上重焕生机。

 

“要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让儒学文化拥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中国孔子基金会普及传播部副主任张华表示,要变“庙堂文化”为“大众文化”,让儒学正能量能在新时代延续下去。


衢州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国庆也表示,要让衢州的南孔文化跨越时空,与现代社会和谐相处,做到“以文化人”。

 

   


祭孔大典。 李倩倩/摄


千年沿袭 颂万世不替之曲


北有曲阜,南有衢州。衢州与儒学的结缘,源于800多年前的一场迁徙。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2500年前,孔子周游列国,为中华大地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孔子的出生地山东曲阜,也因此有了“东方圣地”之美誉。

 

孔子死后大约一千六百多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孔子第48代裔孙、袭封“衍圣公”的孔端友,带着孔子和亓官夫人的一对楷木像,率领族人辞别曲阜故土南迁,最终被南宋朝廷赐家于衢州。


而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仍然留在曲阜,这便是孔氏南北两宗的开始。

 

公元1255年,宋理宗敕建衢州孔氏家庙,孔子后裔扎根此处繁衍生息,衢州逐渐成为了孔氏的第二大聚居地。

 

800多年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衢州孔氏家庙也经过三迁三建,十余次修葺。2000年5月,衢州市人民政府主持复建的家庙西轴线和孔府竣工,南孔文化在新世纪的衢州大地上开出第一朵艳丽的鲜花。

 

时间转至2003年春,中国的经济发展迈入新的纪元,“饱食暖衣”之下,人们对于思想文化上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面对公众的呼唤和期待,衢州着手恢复中断半个多世纪的祭孔大典,文礼肇兴,再传薪火。

 

孔子第75代嫡长孙、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孔祥楷先生回忆,当时摆在众人面前的最大难题是“祭孔到底该怎么祭”、“仪式程序如何设置”,不少人认为应当以“古礼祭孔”。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既然祭祀时如同先师在,那我们作为参祭人,当然应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参祭,否则‘祭如不祭’。”在孔祥楷先生的建议下,衢州祭孔大典定位“以当代人的方式纪念孔夫子”,改良过去程式化的复古仪式,结合时下生活和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中,追寻人文精神的陶冶、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

 

就这样,在2004年9月28日举办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祭孔大典上,人们看到的不是华丽繁琐的佾舞,而是实现现代转化的祭孔——800多名身着现代服饰的教师学生,在虔诚地朗诵《论语》、齐唱《大同颂》,传统的太牢礼献“三牲”,也变成了献“五谷”和文房四宝。

 

“衢州确实开创了一个祭祀新仪式!”观看令人耳目一新的衢州祭孔大典,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的刘蔚华如是评价。

 

美国著名汉学家司马黛兰女士代表海外儒学界专门致信孔祥楷:“在祭孔改革这个历史大课题前,衢州的行动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力、最有示范性。”

 

从独创师生“学祭”到广纳社会各界公祭,从举办孔子文化节到设立国际儒学论坛,衢州恢复祭孔10年来,时刻紧随时代脉动调整祭祀主题,参祭群体扩大到各行各业,祭孔成为城市的盛大节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诵读《论语》的队伍里,渐渐出现了不少“洋面孔”,其中就包括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院长马义德。


接触孔子文化近20年的马义德在俄罗斯担任汉语老师。在他看来,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极具吸引力。对于能在祭孔盛典上诵读《论语》,马义德感到非常骄傲,“这将是我此生最难忘的记忆!”


“孔子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祥楷介绍,自2008年开始,南宗孔氏家庙每年都会邀请外国孔子学院的代表来衢州参加祭孔活动,让南孔之风在吹遍衢州大地的同时,也能带着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芬芳万里。

 

  


中国儒学馆。 李倩倩/摄


落地开花 传南孔儒学之道

 

“匹夫不可夺志”、“富而不骄”……在衢州,每年的小学开学,一年级新生们手上都会收到这些刻印着这些论语佳句的铅笔。类似这样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的“送儒”活动已经持续了5年。


“在人生的第一课上,我们要告诉少年,什么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孔祥楷说,要用平常心来解读孔子文化,让普通老百姓都浸润在孔学之中,“而不是束之高阁,将孔子文化送上神坛。”  

 

正是抱着这种“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的思想,三年前,衢州启动了中国儒学馆的建设,将其定位于儒学文化的体验中心、展示平台、传承推广中心和儒学典籍的收藏中心,力图让儒学文化和风化雨,浸润人们的心田。


坐落于衢城新桥街79号的中国儒学馆,背依孔子文化公园,面对孔氏南宗家庙、衢州市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0195平方米。该馆以《东南阙里·儒风天下》主题陈列为主体,馆内设有吴为山塑孔子雕像馆、最美衢州人展馆、儒学文献典藏馆、少儿体验馆、风颂剧场、报告厅、孔子学堂(培训室)等,将南孔文化与衢州故事相结合,在图片、影像、游戏中传播正能量思想。

 

今年9月28日,儒学馆成功开馆。在开馆当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儒学爱好者在馆内或是驻足观看,或是拍照留念,或是体验游戏。对于他们来说,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参观,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俄罗斯小伙高俊豪,来到中国已经有4个年头了。向来喜欢中国文化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他看来,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此次参观中国儒学馆更是“管中窥豹”,各种图片故事、精心设计的小游戏,激发了他进行深度学习的兴趣,“回学校后,要向老师同学多多请教学习。”

 

除了儒学馆,在衢州,“看得见摸得着”的“南孔”越来越多。

 

在水亭门历史街区,沿街马头墙角,50多幅形态各异的孔子圣迹图,让人轻松读懂一个有泪有笑、有血有肉的孔子。整体修缮后的门楼、砖雕、古道、老房等,无处不透着儒学气息,勾勒出衢州的历史脉络。

 

脚踏铺装规整的方弹石,眼观气派精致的门楼,手触古朴厚重的铜雕,在中国儒学馆里学习儒家道义,在改造一新的孔庙里虔诚祭拜一回孔圣人……不由得感叹:“如今在衢州,儒家文化可看、可听、可触摸,化无形为有形了。”

 

润物无声 擦亮城市儒风底色

 

一个城市的精神特质,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培育基础上逐渐形成的。800多年前,孔子嫡长孙南渡,从此“东南阙里,南孔圣地”成为衢州的文化标签;800多年来的儒风润养,让以“仁爱”为核心的“最美”精神深深融入衢州人心间,形成了这座城市最与众不同的底色。

 

伴随着《大同颂》祭孔乐章悠远飘扬,衢州的儒学走出庙堂、走向大众,“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儒家学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教化于民,“最美”逐渐成为衢州人共同的价值选择。

 

正如刘国庆所言:“在南孔文化的千年浸润之下,衢州早已成为了道德高地。”

 

从大名鼎鼎的“万少华团队”、最美医生陈玮,到廉租房里的活雷锋徐根祥,还有累倒工作岗位、捐献器官救人的司法老黄牛何有木……放眼衢州,一位位身边好人、一个个最美人物、一项项道德实践,都激活着当地人的“德善因子”。

 

衢州市柯城区荷花街道的“兰花大姐”,16年来,躬身社区服务和人民调解,开通了“兰花热线”,把“最美精神”传播到衢州每一个角落。如今,已有2270余人加入了“兰花热线帮帮团”,帮忙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荷花街道组织委员唐志斌说,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里,唇齿相依的邻里情可能会变味,但在衢州,邻里关系却因为“兰花”们的服务更加和谐。

 

见贤思齐,传递“最美”。140多个最美志愿者家园活跃着15万名志愿者,每年累计服务7万多小时。近四年,衢州已累计成功无偿捐献器官20例,挽救了50多位重症患者的生命;135位爱心人士登记身后捐献器官志愿,数量在浙江名列前茅。

 

习习儒风带给衢州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最美”,还有经济产业的衍生优化。

 

2011年开始筹备创建的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以儒学文化为主题,以衢州老城区为核心区,以西区及周边为延伸区,以衢州开化根缘小镇、衢州常山赏石小镇、衢州龙游龙天小镇为拓展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工艺美术、休闲娱乐等产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紧密合作的密切关系,成为了“四省九地市”文化产业的新标杆。

 

截至2016年7月,该园区入驻各类文化企业2148家,园区文化产业产值达57.8亿元,利润11.5亿元,纳税额2.9亿元。

 

儒风习习润万家,伴随着祭孔大典的举办、历史街区的复建,以及一位位“最美”衢州人的心口相传,儒学文化早已种入了三衢大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