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建 李文文】今天我们该怎样看待“读经”?

栏目:少儿读经
发布时间:2016-09-05 18:52:34
标签:

今天我们该怎样看待“读经”?

作者:孔祥建  李文文

来源:中国孔子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初五日庚寅

           耶稣2016年9月5日




中国孔子网按:在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之际,关于“读经”的话题突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知识更迭加快,科技不断进步,这要求今天的孩子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中华经典是世人皆知的智慧之学,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也是为了全面提升个人素养,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很有必要把“要不要读经”、“如何读经”讲清楚。


中国孔子基金会自2014年以来创办的传统文化公益项目——孔子学堂,就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宗旨。王大千理事长也经常说,《论语》是中国人的“一本正经”,读好《论语》这本“经”关键要看在生活、工作中如何正确阐发和践行,做到“传承经典,经世致用”。


 


关于“读经”的话题,中国孔子网记者对孔子研究院儒学会馆馆长李文文进行了专访,希望给予朋友们借鉴与思考:


记者:最近《新京报》发表了一篇报道——《读经少年:读了十年书,识字却成问题》。文中对孩子过于强调读经而忽略了对现代知识学习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担忧,对于孩子读经这件事您怎么看?又如何正确读经?


李文文:先说“经书”该不该读?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别离的精神家园。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时、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著名诗词叶嘉莹言,“我开蒙读的书就是《论语》,而一直到了我年老,《论语》中的一些话都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的老师杨朝明先生也多次谈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经典涵养了无数中华儿女温润儒雅的气质、乐观豁达的胸襟和高洁的人文情怀,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个自信的民族应该是开放的民族,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立足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若是弃经不读,无疑是舍本而逐末。


我们关注到孔子学堂的理念“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这其中“读好书”当然是首倡经典。所以“读经”当然是值得宣导与提倡,尤其是“孩子读经”。《学记》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从下就有佳种下地,遇到时雨,悉皆发萌。少儿及青少年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学习中华经典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接下来,就要面对一个万分重要的问题——如何正确读经。


读经,贵在读出经典的真精神,不在多,而在精,守得一本“正经”。有许多老师关注对孩子读经要不要解经,也就是要不要讲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很大问题。也有人提出“不求甚解”,于是很多老师以此作为自己不懂经典而教授经典的理由。其实,这是有很大问题的。经典富有能量,最怕郁结,需要引航与疏导,以求其正。所以,不是讲,也不是不讲;不是解,也不是不解;不是懂,也不是不懂,是什么?是该启就启,该发就发。何时启?何时发?师长应该有着切实的把握。其实这对师长真的是有着较高要求的。话说回来,也只有内心有较高要求者,方可为人师,为人长。


记者:中华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信仰,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当下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倡导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近些年,民间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许多读经班、国学培训班等学校、机构。对于社会上的国学培训机构您有没有关注,又怎么看?


李文文:之所以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许多读经班、国学培训班等学校、机构,一方面是传统文化自身具备内醒的力量,是人们内心的渴求,是内在的,是刚性的。这样内在的刚性需求,既激发了有志之士的豪情,也吸引了投机主义者的目光,比如:国学表演者,有口无心死读书者,宗教色彩浓重者……,所以鱼龙混杂。


但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真的不是一般的表演与生意。我们做了一个比喻,供大家参考。之所以呼唤传统文化,有的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更多的情况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发展的迷茫,精神的困惑等等,如饥似渴,似病人求医。病人的本意,只是想治病,本无可厚非,问题是病急乱投医,谁知又遇到了“瞎大夫”,祸不单行。病人无知,并不知道自己遇到了“瞎大夫”,总怪“药”不灵,病人委屈,殊不知“药”更是无辜。经典就是灵丹妙药,且是祖传秘方,万不可落入“瞎大夫”手中,方法不慎,真的是苦了病人,害了“药”。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将如何去伪存真、提炼萃取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来滋养人们的生活?


李文文:习总书记讲的真好。要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首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这一点太重要了。只有确立文化的主题意识,才有兼收并蓄之说。认真阅读那些经典,它们所教给我们的正是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的具体方法。经典本身就是生活中长出来的,自身就具备指导生活的本能。遗憾的是有人并没有走近,就否定了它,也有人读读只是蜻蜓点水,过目不留心。所以,当下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读,还是应该如何读,如何深读?再重复一遍,经典本身就是生活中长出来的,自身就具备指导生活的本能。去读去做,就是知行合一。自然可以面对生活的疑惑,增强幸福生活的能力。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经典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教者。经典所教不同于一般之教,读诵词章已经是末,教者要成为道德的化身,真正的言传身教,成为正确价值观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只有如此,经典教育方有力量,才可能“化”。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对经典深解义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而这恰恰是当下最严重的问题,是经典教育走进中小学最大的困难。现在的老师、家长大部分没有读经基础,整个社会处在断层的状态。虽然有困难,也并非无法解决,恰恰是对师长的检验。要求别人做到,自己能不能先做到?要求别人学,自己能不能先学?只有学,才可以教,这也是经典持有的基本价值观,是唯一的路径。

  

记者:众多人知晓孔子创办了私学教育,并开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他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等著名的教育观点,对今天我们的教育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当下,有些人误读孔子,将《四书五经》视为“糟粕”,另外还有一些人将各类经书奉为“宝典”。对于各种观点,您又是怎么判断理解的?


李文文:只有最缺乏常识的人才会将“四书五经”视为“糟粕”。“五经”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其实是“六经”,后“乐”失传,人们通常称其为“五经”。


杨朝明先生有一篇文章,分析当下影响文化自信的要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经学典籍的价值认识不够”。文中这样讲:中华国学包罗宏富,正如文化可以分成不同的层级那样,国学也有三教九流、经史子集等很多内容。李学勤先生说,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是对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这是中国独有的学问。儒家经典以六经(或“五经”)为核心,及于孔子及其后学遗说,包含着深沉的价值观念与民族精神。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整理的“六经”被视为先王“政典”,儒家经典彰表“道德”与“价值”。国学研究应以经学为中心,国学就像一颗生命之树,只有区分主次,知其本末,才能培育浇灌,生生不息。我国典籍经史子集四部之分类以“经”为先,经部之后史部以“正史”居首,不都是出于“明教化”“佐治道”的社会价值考量吗?弘扬儒学而弃经不读,无异于舍本逐末。


关于“六经”的作用,诸多子多有表述。但是六经有着共同的立足点,本于人心与人性,还有着同一个方向,目的就是“生德于中”,培养一个人的美德。“六经”是诸子百家共同的老师,“六经”中有着中华文明的蓝图,“六经”中有着人们在现实中的世界中过上心灵生活的操作实务。走近“六经”,你会明白何为安全感和永恒感。在“四书”中,将过上心灵生活的操作实务进一步细化。习总书记言“应该将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真的是如此。


记者:“黎明即起读圣贤书”,这是您一直倡导的,也是您长期在践行的,同时在您身边也聚集一批国学爱好者。在“读圣贤书”的过程中,您有哪些体会和获益?


李文文:回归生活的场域,用经典指导我们的生活,妙不可言。经典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最终要通过生活的细节来落地,如何将经典融入生活,引导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特别重要。


《大学》云“做新民”, 在今日,一个“网天下”的时代,该如何做“新民”,履“新命”呢?我们有些思考与探索。比如,我们利用互联网,发起了“黎明即起读圣贤书”活动。黎明即起,是为了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读圣贤书,是为了知书明理。我们的口号是“让身体和思想一同上路”“用零碎的时间接受系统的思维”。于是,在中国的早晨六点钟,在全国不同的地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之人,齐聚一个教室(网上课堂),从未谋面,但可以听到彼此的朗朗读书声。半个小时的时间,六点半结束,大家各自奔往自己的岗位。


活动发起至今,我们的同学们已经有几十倍的增长,由最初的几十位,到现在愈千人,其中年龄最长的70多岁,最小的10来岁,但是25岁至45岁是主流群体,其中有学者、企业家、公务员、企业白领、农民、教师,也有专职妈妈,遍布海内外,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课堂,每天在一起研读经典,追求着生命的成长。同学们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在家做孝子贤孙,出门爱岗敬业,以此为现代版的精忠报国,学习、生活、工作,有机地融在了一起。


有同学谈自己的体会,“黎明即起,觉得生命被拉长了。对于一个有追求有目标的人来说,拼搏努力不在话下,最缺的往往是时间。‘黎明即起 读圣贤书’这种生活方式,有效的延长了我们可为之奋斗、而不可或缺的时间。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吟诵读书、做学习笔记、预习课程,六点半下课后,做家务、送孩子上学、自己上班一样都不会耽误。更多同学认为自己渐渐变得中正平和,人自信了许多,人际关系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愿意助人为乐等。学习经典,失去了什么?失去的也不少,懒觉睡的少了、无所事事看手机的时间少了、空虚闲聊的情况也少了,当然还有很多,难道这些我们不该失去吗?


在我们的学员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为中小学校长、老师,这也为经典教育进校园奠定了基础。更令我们欣喜的是,校长热爱学习带动了老师;老师热爱学习带动了学生;企业的总经理热爱学习带动了员工;家长热爱学习带动了孩子;官员热爱学习带动了下属,政风、校风、企风、家风全面向着发扬的状态行进。由此,也足以见得经典一旦融入生活,彰表出它的巨大魅力,但凡参与其中者都深感受益。


有同学提出,在这个群体中分明感觉到有一个更高的层面,对经典的欲望和渴求甚是强烈,对追求生命成长的能量明显增强。想一想,是什么激发了大家的内生的力量,是经典的指引,是多元的通流,双向的互动,大家的气息共同构成了一个场域,生命在点燃生命。对科技、互联网发展一向颇有预见的美国人凯文?凯利谈自己的体会,他说自己已经60岁了,但最近才有所顿悟,“世间万物都需要额外的能力和秩序来维持自身,无一例外”,《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今天的时代为这种额外能力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至佳的平台。


愿更多的人健康生活,加入到“黎明即起 读圣贤书”的行列,请身体和精神一起上路。


后记: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正确认识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和利用传承。“读好书”作为孔子学堂堂训,不仅是多读书、读好书,还包含了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正确认识和传承。今天我们倡导“读经”,是为了更好地面对这个社会,懂得如何选择,如何坚持,如何奉献,如何承担。所以,“读经”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修齐治平”。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