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思】《传习录》70条:“心不在焉”本是正心功夫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6 16:09:53
标签:

  


《传习录》70条:“心不在焉”本是正心功夫

作者:严思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原载于 常州市孔子思想研究会 网站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四月初九日丁酉

           耶稣2016年5月15日

 

 

 

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1】?”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2】,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3】,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4】。(《传习录》70条)

 

注释:

 

【1】心要逐物,如何则可

 

《传习录》15条:“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117条:“如此则饮酒便一心在饮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却是逐物,成甚居敬功夫?”

 

【2】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

 

《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中庸》:“《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系辞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3】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传习录》317条:“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当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

 

《传习录》119条:“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愤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4】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传习录》104条:“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传习录》122条:“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岂得是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时,便须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动。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口鼻四肢,这个才是为着耳目口鼻四肢”。

 

【疏解】

 

陆原静问《学》《庸》同异。阳明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大学》三纲八目为“原始反终”,《中庸》一贯之道乃“终则有始”,后人确实应该把《大学》《中庸》两部经典参照着研读。

 

《中庸》首章先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这正如孔子所阐述克己复礼之四条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下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发”从字义上看也是“见”与“显”,但经过慎独功夫而复其性体,“发”乃是从全“体”起大“用”,涵义就不同了。阳明先生曰:“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

 

《大学》三纲八目虽分本末先后,也不过是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阐发。博学多识非大人之学,此“学”唯有一以贯之,才能成其“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为“始”;“大学之道,在亲民”,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至于“明明德于天下”,“明明德”为“终”。由此可见,大学之道,即是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阳明先生认为,“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大学》言“终始”而不言“始终”,这也体现了“吾道一以贯之”。如果真以“格物”为八条目之“始”,“格物”即是向外“逐物”,不能“原始反终”,八条目功夫就不能一以贯之,而成为一个外在的过程了。《大学》之八条目非首尾连接的一根链条,其中“正心”是核心,正心之前是修道功夫,正心之后是弘道事业。而朱子对《大学》“修身在正其心”章“心不在焉”以下一节领会颠倒了,对于大人之学的解读必然陷于支离而不能一贯。

 

阳明先生以《中庸》之“未发之中”来解《大学》“正心”,可谓匠心独具。心之本体为“性”,“正”趋于极致就是大本之“中”(正心,即是大其心)。阳明先生曰:“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再结合《传习录》70条、119条、317条,就可以把《大学》“修身在正其心”章的义理脉络给理会清楚。

 

《大学》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朱子认为“心不在焉”的意思是“心有不存”,心为身之主宰,心不存则身失其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身不得其修的表现,错会了本章义理。在阳明先生看来,心如果落在视听言动上,“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虽视而有见,听而有闻,但对于此心来说正是“逐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是向心体上自反,反求诸己以全其心体,《中庸》所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心不在焉”则如人君“端拱清穆”,正是在说“正心”的状态,如孔子所谓“空空如也”。阳明先生曰:“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