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胡葆森关于把国学教育纳入国民义务教育体制的议案

栏目:国学、国学院、国学学位
发布时间:2010-03-19 08:00:00
标签:

关于把国学教育纳入国民义务教育体制的议案

 

   一、 国学教育之于中国发展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国学之称国学,源于其乃一国一邦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本、行为之源,本当是国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中国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渊源造就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国学在近现代中国国民教育中的缺位,当百年历史渐行渐远,背离传统的偏激姿态势必要随理性而回归。新时代社会和谐的构建、民族精神的凝聚、道德价值体系的重塑,不可能跨越历史的纵向承接。
 
  1、 挽救民族文化断层,令五千年中华文明得以继往而开来,是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
 
  纵观人类历史,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得以完整继承的人类文明。自百年前,遭逢西方冲击的近代中国于自家文化弃如敝履,废除传统经典教育,推行西学,至今已有三代中国人越来越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日益严重的文化断层令传统文化命若悬丝……今天,经济日益强盛的现代中国又站在了新的历史昌盛期,同时也立在了民族文化命运悠关的历史关头,挽救中国文化断层,承续前人智慧,缔造昌盛文明,开启大国气象、升世气象,是历史的潮流亦是一代人肩负的使命。
 
  2、 凝聚民族精神,重塑民族自信心,为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今天,一个国家要真正赢得尊严,除了发达的经济,更多源于对这个国家文化的尊重,源于这个国家良好的国民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可能只作为经济强国的崛起,更应该是这个伟大民族精神文化的重振和复兴。国学教育之于国民精神的重要,在于此,在于未来。
 
  3、 以和谐之道构建新的时代价值观,实现国家的稳定发展。
 
  当前,中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社会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更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对社会和谐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格完善" 、"和合中庸" 、"天人合一"所代表的人与内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信念和价值取向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一脉贯穿,这种信念在中国历史中对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过巨大作用。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掘这种极为宝贵的文化力量,使之向现代转化,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信念。
 
  4、 涵养智慧,完善国民教育结构,全面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提高国家软性竞争力。
 
  相对于以知识及技能传授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人格的修习为贯彻始终的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国学教育渗透的正心修身明理之理念及内容将有效弥补现代教育体制素质和道德教育缺失的缺陷,从而以知识的传授、智慧及潜能的开启、性情的陶冶、善德的启发,人生观的建构、责任的担当等多维层面一起构成一个崭新而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国民的人文素质,提升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之做学问者明心显志的器识与宏愿,放至今天的时代,又岂非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命运现实与使命的祈望与写照,何尝不是国学教育复苏与振兴的立意之所在。
 
  二、 国学教育的现状背景
 
  "蒙以养正",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和希望在于儿童,自1994年台湾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首次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南怀瑾先生于1997年启动"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在全球华人世界推广儿童读经活动以来,作为文化自觉的国学启蒙教育触动并开启了国人的教育反思和国学教育的复苏,儿童诵读经典,成为传递中国文化薪火的一条实际和实践性途径。此后,有不少民间教育机构、包括不少教育工作者开风气之先,开始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国学传承的有益尝试,在儿童潜能开发、人格培养、道德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为所称道的成效,但就总体而言,国学教育还仅停留在非官方的零星探索与实践之中,并未得到组织、体制、纲领及计划上的推动和保障,还远远徘徊在规模化规范化的国民教育体制之外。
 
  经过近十年的传播和认知,国学教育已日渐成为国人越来越强烈的教育意识,在2005年新浪网做的关于国学的文化调查显示,有超过44%的调查对象希望让他们的子女接受国学教育,在"最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的调查中,有高达84%认为应该增加小学、中学、大学的国学必修课程。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国学教育改革的评估报告显示,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国学教育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90%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
 
  今天,国学教育与国民教育体制脱离,导致国学教育只能以民间特色教育的形式而存在,本具最广泛教育基础的国学教育衍生为商业性、功利性的教育行为,并越来越深刻地引发两种教育方式的抉择矛盾,理想教育模式与现实教育体制的两难甚至令不少家长选择了逃离主流教育。因此,基于对更多儿童和国民接受民族传统教育的权力的保护,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三、 把国学教育纳入国民义务教育体制之内的建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则是此精神血脉得以延续的载体和先机。国学教育必然要通过国民教育体制的途径得以普及,具体建议如下:
 
  1、 通过立法,将国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进入中小学课堂,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落实于学校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之中。
 
  2、 教育部设立专项课题和项目组,结合民间教育机构的实践经验,设定时间进程,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教材的编定、师资的培育、课程体系规划等有关国学教学工作。
 
  3、 在全国的实验学校或实验区域开展国学教育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科研实验、教学评价试行实验等工作。
 
  4、 国学教育以传统文化导读为体系,以对原典的诵读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孟子》、《诗经》、《易经》、《黄帝内经》、《三礼》等基本经典为框架,在儿童阶段,只求背诵,不求理解。
 
  5、 从教育链条的完整性入手,注重教育体系末端环节对国学教育的推动,如在中考、高考中增加国学教育内容等。
 
  6、 知识技能与人文修养并重,调整国民教育体制教育宗旨及目的,并设立与之相应的教育评估评价体系。
 
  建议人:胡葆森(全国人大代表)
 
  二〇一〇年三月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