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杨立华:不忍坐视青年学者屈身为稻粱谋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5-12-10 14:09:02
标签:



北大教授杨立华:不忍坐视青年学者屈身为稻粱谋

作者:秦晋楠

来源:凤凰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廿九日庚申

            耶稣2015年12月10日

 

日前,10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优秀学者在北京大学接受了人均2万元的资助。在公益越来越频繁的当下中国,这种额度的资助并不算很醒目,但其所包含的意义同样令人起敬。

 

资助机构是由北大知名教授杨立华和云南企业家范雁佳发起的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09年10月,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其筹办的“士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始于2012年,以弘扬国学、发展国学教育事业、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使命,旨在为全国高校、研究机构中国思想及相关专业的青年学者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与科研条件,以促进专业青年人才的培养。至今已对39 名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青年学者提供了80 万元学术经费资助。

 

按理说,出身名校,博士头衔,学术精英,这些标签足以让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者体面地生活,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发现,找工作、评职称、发文章、跑项目,为稻粱谋的生存烦恼,以及“活着之上”的烦恼,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会这样?体制内外应该如何正视青年学者的成长?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立华接受了凤凰国学的专访。

 

  

  资料图

 

访谈嘉宾: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主要学术著作:《郭象<庄子注>研究》,《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宋明理学十五讲》。

 

凤凰国学:当下青年学者普遍面对的生存状态、投身学术所遭遇的普遍困境如何?体制内外有何办法或建议来扶助他们成长?

 

杨立华:我的理解是,现在的青年学者,特别是人文学科的青年学者,生存的状态在全面的恶化中。经济的巨大压力、学术体制的不断变动,在体制内的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年轻人要承担太多的非学术性的工作,而这些非学术性的工作又普遍不被纳入学术的评价当中,这是非常非常糟糕的。更不要说人文学科国内培养毕业的博士生,从学术的起步阶段,找到一个研究的位置、一个教学的岗位,哪怕并不是自己本专业的教学岗位都非常困难。都不用调查,身边看到的每一个年轻人几乎都是如此。

 

在办法和建议方面,至于体制内的,我们只能不断的呼吁了,我个人对此有一种无力感。目前,各个学校都在推行的新体制,这个没有办法,大势所趋。至于体制外,我们在社会财富总量不断扩大的过程当中,我希望有更多的体制外的力量投入进来。体制外的很多经济力量是能够给这些青年学者一定的帮助的。

 

但这里也有麻烦,我对这一点是有警醒的:经济帮助不见得对年轻人都是好的,有的时候不恰当的帮助反而会适得其反,总得有一个分寸和度在里面。支持可以成为习惯,但被支持却不应该成为习惯。

 

我们只是不忍坐视,所以有一点帮忙,这种帮忙更多是激励和期许,是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给到一点鼓励和温暖。这种温暖不是来自于我个人也不是来自于基金会,而是来自于整个社会。

 

重要的是体制内、体制外都得体会到这批年轻人的重要性,并且让他们知道人们知道他们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人们知道他们有多重要。否则,这个国家的人文学科怎么发展?思想文化怎么发展?我们总是在焦虑这个国家只有经济战略、军事战略,好像我们走出去的只是物质。既然我们都希望这个国家能够有价值的、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东西能够拿出来,那么,不鼓励我们的年轻人、一代代的青年学者投身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去,靠什么来长出果实、长出有内在价值的精神力量呢?

 

凤凰国学: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士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的缘起?

 

杨立华:士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的酝酿非常早了,在士恒教育基金会成立的第三年就开始推进这个计划。这个计划不是一时的想法,大概在2006、07年左右我就已经有这个想法,那时候我也还是年轻学者,当时就已经感觉到青年学者,尤其是人文学科青年学者的压力,特别是经济压力。接触的社会各层面人比较多了以后发现,有一些企业家还是愿意做学术方面的支持工作的。但是大家也都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所以,这也是士恒教育基金会成立以后第一个大的支持学术发展的项目。士恒青年学者支持项目也得到了基金会副理事长范雁佳先生的大力支持。当然,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因为事实上一年两万元的支持确实是太少了,如果未来士恒青年学者计划能够把给每位青年学者的支持提升到四万元,乃至五万元,会更有效果。这样的话,这些钱就能基本保证这些青年学者有一年的安静时间:刚毕业的时候如果能在某一年得到四到五万元的支持,至少这一年就不大需要为生计奔走了。这个项目是一个很长时间以来的心愿,所以基金会成立以后就推动了。

 

凤凰国学:士恒教育基金会选择青年学者的标准是什么?

 

杨立华:士恒青年学者评选的模式是一个“同仁式”的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士恒教育基金会的学术委员会,一共六位学者。在每一届,我们的学术委员会也都会加入一些在学术上有相当影响的学者,共同来推荐这一届的青年学者。选择青年学者主要是两个标准:第一,学术上有潜力,把学术作为自己终生的目标和方向。第二,人品上可以保证。这个很难讲,但基本上要为人正直、端方。这个完全看每位推荐者的眼力。我们也相信这些推荐专家的眼光和公心,所以我们不走任何繁琐的程序,我们更看重实质上的正确。人文学术是一个代代传承的事业,不能过分依赖形式化的程序,更与“选票”无关。当然,最后的选定是要进过发复多次的充分讨论的。孔子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凤凰国学:您对项目近几年开展达到的结果满意吗?还会继续做下去吗?


杨立华:这个项目推进了四年,从目前看,我个人对整体的评选结果非常满意。每一届的青年学者都是一时之选,其中有不少学人已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们当中,已经在产生有相当份量的学术成果。我们目前选择的三十九位士恒青年学者,没有哪位目前在学术和为人上有不端的问题,当然我们期待他们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也相信这些年轻人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本人和基金会都会持续推进士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从这一届开始我们已经引入了更多的社会力量,这一届是由杭州美院的郑捷总设计师来支持的,下一届也已经确定,四川的企业家李仕敏先生已经承诺会支持。我希望此后项目能够继续推进,给青年人的支持能更多一些。四年前两万元还好,但是现在这样的支持力度已经有些弱了。还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愿望,希望因为我们的计划,能够让优秀的青年学者在起步的阶段有一年安静的读书、思考、写作的时间,在较少外在顾虑的情况下。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