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鹿】应把“仁爱”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5-11-03 14:07:55
标签:

蔡方鹿:应把“仁爱”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廿二日癸未

             耶稣2015年11月3日

 




10月31日,哲学与思想史知名专家、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蔡方鹿在岳麓书院参加中国经学国际论坛时,以“中华民族精神对儒家经典的吸收”为题做了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但遗憾的是,作为儒家最重要的“仁爱”精神,却并没有列入今天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当今社会,应该重整伦理,提倡仁爱。


蔡方鹿指出,所谓民族精神,应是被民族成员普遍认同而又信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五千年发展经久不息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土壤,不仅受到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的影响,民族精神也受到道家崇尚自然的观念、佛家的慈悲观念、法家的富强守法观念、墨家的刻苦笃行观念、兵家的慎战重和、机谋权变观念等各家各派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要素,亦是组成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其中与儒家经典有着密切关系的内容是在吸收儒家经典之精华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产生和形成的。


受儒家学说影响,在历史上形成并影响深远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包括:人文主义精神、华夏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崇尚气节,讲求操守的精神、克己为公,重责任义务的精神、重理性自觉,以理性控制感性的精神、持中通变,改革日新的精神、和谐精神等。


孔孟“仁义”思想是儒学之道最基本的内涵。孔子从周礼的亲亲、尊尊的原理中发展出仁礼之道,至孟子把仁义连用,发展出儒家的仁义之道。儒家讲“仁者爱人”,以爱来体现仁。其仁包括了忠恕之道、恻隐之心,仁体现在爱上,通过爱人、助人表现出来。由此仁爱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


仁爱精神通过儒家经典体现出来。比如“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出自于《论语•学而》。“君子学道则爱人”出自于《论语•阳货》,“仁民而爱物”出自于《孟子•尽心上》,而“仁者无不爱也”则出自于《孟子•尽心上》。由儒家经典表现出的儒家仁爱思想,以“仁”为根基,以“爱人”为主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的本质,而被张载概括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正蒙•中正》)的经典语言,至今仍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而值得吸取继承和发扬光大。


爱是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和真挚的情感,任何社会都应把爱作为道德核心价值观,以对治社会丑陋的一面。但是爱不是抽象的情感,爱中凝结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因而不同社会、不同文明形态中的爱的形式与爱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但既然整个人类、各个国家,各个学派都讲爱,那么爱就具有一定的共性。其中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佛教讲“慈悲”之爱,基督教讲博爱。虽然儒家的“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即爱人如己才能体现仁的本质的仁爱思想,可视为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但其他的兼爱、“慈悲”之爱、“博爱”等既然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而值得借鉴。


自中国近现代以来,儒家的仁爱思想被批评为“仁者吃人”,并遭到工业化和西化思潮的冲击,又经过“文革”反儒批孔运动的批判,儒学的价值认同度下降。加之当今社会,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工具理性流行,追求表面的数据和“形象工程”,崇尚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社会浮躁,信仰缺失,物欲横流,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可谓重整伦理,提倡仁爱,势在必行。


蔡方鹿在接受凤凰国学采访时说,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到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地方都有“仁” “爱”的影子,但都没有明确地将其列入其中,而已采用的诸多词语,都不足以概括“仁”的文化内涵。当今时代,应建立以仁爱为基础的大爱。把“仁爱”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贯穿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一视同仁为大仁,公正无私为大爱。大仁大爱既为儒学道统思想所崇尚,也是当今社会存续和发展所亟需的价值。


责任编辑:雅晴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