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达】废除科举加速清朝灭亡?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10-11 19:20:19
标签:

 

 

废除科举加速清朝灭亡?

作者:王绍达

来源:政见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八月廿八日己未

           耶稣2015年10月10日


 

 

 

摘要

 

精英选拔机制失效,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清末废科举的过程证明,一旦阻断平民进阶精英阶层的通道,社会流动性降低,失去希望的民众转而支持、参与起义。

 

许多学者一向认为,一个社会如何从草根中选拔精英,决定其能否维持自身秩序。换言之,如果社会精英选拔机制失效,就更有可能出现动乱

 

理论看上去符合直觉,但验证却不容易。因为精英选拔机制往往和国家能力、政治制度、社会风气等许多因素密不可分,而这些因素又都会影响国家的稳定,所以我们很难排除其它因素的作用而断言选拔机制是否会影响社会稳定。正因如此,选拔制度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过去的实证研究中基本属于空白。

 

在即将发表于 “Econometrica” 杂志的论文中,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贾瑞雪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白营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是检验上述理论的一个绝佳案例。

 

寒门子弟失去进阶通道

 

科举制发端于隋、成熟于唐,经过 1300 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选拔政治人才和社会精英的核心途径。无数学子十年寒窗,只为 “金榜题名”,改变自己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于是我们不难想象,一旦这种维系社会流动性的选拔机制被突然取消,就很可能会对那些渴望进入精英阶层的民众造成巨大冲击,甚至进而引发社会的动荡。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作者指出,从地域上来讲,虽然科举制是在全国各地被同时废除,但由于各地原本的秀才 “名额” 不同,这一变化对各地的冲击存在程度的差异,即原先人均名额越多的地方,受到取消科举的冲击也越大。从时间上来讲,由于科举制直到 1905 年才被废除,我们应当看到秀才名额影响 1905 年以后的动乱次数,而非之前。

 

综合上述的地域、时间两个维度的差异,作者提出推论:我们应当观察到在 1905 年以前,人均秀才名额的多少不影响当地起义、动乱的次数;而在 1905 年以后,人均秀才名额更多的地方发生更多、更大规模的起义和动乱。

 

通过对 1900-1906 年间清朝 262 个府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上述推论得到了几乎完美的验证。作者甚至发现,由于科举被废除发生在 1905 年的九月,如果将起义与动乱的时间精确到具体的月份,上述关系仍然成立。

 

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

 

考虑到 “秀才名额” 与 “起义” 可能共同受到某些不可观测的因素的影响,作者又进一步分别利用 “一个府内小河流的数量” 与 “废除科举前夕当地的考试成绩” 来验证上述发现。

 

作者的基本想法是:一个府内小河流的数量越多,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县(降低收税成本),而同一个府内县的数量越多,这个府总的秀才名额也可能越多。类似地,如果当地在废除科举前夕的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有可能被分配给更多的秀才名额。而 “该地小河流的数量”、“废除科举前夕的考试成绩” 这两个因素,前者由自然条件决定,后者在短期内偶然性很大(考生发挥、考官喜好等等),因此这两个因素虽然会影响秀才名额,却不太可能从其它的途径影响起义的发生。所以,如果我们发现,小河流多的地方和废除科举前夕考试成绩好的地方秀才名额更多、且发生了更多的起义,我们就可以比较有信心地认为是秀才的名额影响了起义的次数。这两个推论都在数据中得到了验证。

 

几种理论可能性分析

 

基于上述详实可靠的证据,我们有理由相信,科举制的废除确实导致了更多的起义,降低了社会的稳定。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这种因果关系背后的机制是怎样的呢?

 

作者指出,最有可能的、并得到历史文献支撑的一种机制是,废除科举导致了大量渴望进入精英阶层的百姓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并进而导致了他们支持、参与起义。

 

但同时,理论上还存在几种其它的潜在机制,作者于是对它们的可能性依次进行了讨论。

 

第一种可能是,各地已有的士绅和精英,比如秀才、举人等,由于科举制的废除而失去了进一步提升地位的机会,从而对政府产生不满。由于士绅阶层在基层治理、公共品的供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不满情绪可能会导致基层运转不畅,从而导致当地发生起义。如果这一渠道成立,那么随之而来的两个推论是:那些士绅更有可能提升地位(秀才中举、举人中进士的概率更大)的地方,受到废除科举的冲击更大(士绅更加不满);那些更加依赖公共品(旱涝灾害更多)的地方,受到废除科举的冲击更大(士绅的不作为影响更大);于是这两类地方应当在 1905 年以后爆发更多的起义。这两个推论都遭到了数据的否定,于是说明这一渠道很可能并不成立。

 

第二种可能是,秀才名额多的地方,有可能新式人力资本也更多,而新式人力资本可能会影响起义的发生。作者于是统计了各地在 1900 到 1906 年间在日本留学的人数和新式企业的数量,并将二者作为新式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作者发现,秀才名额的多少与当地有多少新式企业、留日学生学生并没有显著的关系,由此说明这一渠道很可能并不成立。

 

第三种可能是,废除科举可能反映了国家执政能力的下降,而国家执政能力的下降会导致起义的增加。但作者利用税收等指标衡量执政能力,发现它与各地秀才名额的多少并没有显著的关系,由此说明这一渠道很可能并不成立。

 

综合以上的全部分析,作者认为,清末废除科举的确导致了更多的起义和动乱,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科举的废除降低了社会流动性,于是激起了渴望进入精英阶层的平民阶层的不满,从而导致他们转向支持、参与起义。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