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儒学与现代社会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5-05-20 19:06:32
标签:

 

儒学与现代社会

主讲:杨明

来源:中国江苏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三月廿七日辛卯

           耶稣2015年5月15日

 


中国江苏网5月15日讯 为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倡导优良学风,提升干部素质,培养“三宽四有”人才,建设学习型市级机关,提高市级机关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市级机关开展“周一大讲堂”活动。从本周起,东方生活报与市相关部门联合,将专家学者的讲座内容整理于每周五刊出,让更多读者分享专家们的学术思想,从中汲取智慧,拓宽视野。

 

主讲人:杨 明

 

 

图为杨明在大讲堂上作讲座。记者 郜野乔 摄

 

哲学博士,教授,现任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江苏省行政学院副院长、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青年伦理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伦理学会执行会长等学术职务。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

 

儒学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杨明教授认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干。儒、道、佛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而儒学是根干,它的根源最深厚,名称最独特,历史最悠久。

 

人们常说,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那么公理何在呢?这就是道德。儒家的核心议题是伦理道德。伦理是关于人伦的基本原理,道德是关于伦理的形而上论证。所谓道德,其实也就是天地良心。道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即为天地;德,即是良心。

 

在儒家伦理中,五伦是核心关系。“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达道即“天下古今所共之路”(《四书集注》)。处理五伦的总原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对于其中的每一德目,儒家都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要求。比如对于孝,儒家提出孝养和孝敬两个范畴。孝养就是奉养双亲,满足他们生活中的物质需要。做到这步,仅仅止于孝养,并不能称之为孝。孔子批评当时人们对于孝的错误理解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仅仅是养活自己的父母而缺少对父母的尊敬的话,那么这和养活犬马又有何区别呢?

 

这样就有了孝敬的概念。如何才是孝敬父母呢?孔子提出“无违”和“色难”两说。无违,指父母生前,事之以礼,父母死后,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色难,是指在事奉父母时,惟色为难。朱子《四书集注》对此的解释是:“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 孝敬,就是对父母需要始终做到和颜悦色。

 

 

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资料图)

 

儒学的智慧

 

儒学的智慧包括,中和之道的思维观、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取之有道的财富观、忠恕之道的处世观、重视人伦的价值观、刚柔相济的人生观等。

 

中和之道的思维观,就是东方的辩证法,说的就是中庸之道。《中庸》所讲的道理就是中和。“中”是规律,“和”是结果。晏子说,把各种相异的东西按照一定的规律整合起来,就是“中和”。古人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对历史、传统的信仰和敬畏,就没有对先人的信仰和敬畏。

 

今天,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也是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的体现。孔子说过,为政以德,就像北斗七星被众星围拱一样。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理一个大国不容易,要谨慎。为政以德,就是要树立一种最高的信仰,有耻感。有了耻感,社会就有了向上的力量,必须从最高统治者自己做起,加强最高统治者的德,提高其道德修养。

 

取之有道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讲义,小人讲财”,这些儒家传统的财富观,也提醒着今天的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财富。

 

忠恕之道的处世观,“忠”就是要尽一切力量全力去做事,“恕”就是要想成就自己,得先成就别人。儒家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做人处事,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仍是当今世界道德的显规则。

 

重视人伦的价值观,人活一辈子,最大的价值是在人伦中实现不朽。如何不朽,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结合当今,就是党员干部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把老百姓装在心中,让人民富裕起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刚柔相济的人生观,是说人在面对得失时的态度。既有《易经》说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拼搏,也有失意时“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进退有据,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儒学的发展

 

1994年10月5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这是由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越南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与儒学研究有关的学术团体和个人发起成立的国际学术联合组织,永久会址设于北京。宗旨是:研究儒学思想,继承儒学精华,发扬儒学精神,以促进人类之自由平等、和平发展与繁荣。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建立。如果说经济增长与其背后的文化存在着必然联系的话,有人把“东亚经济模式”称之为东方“儒家资本主义”。 1995年11月19日,《华盛顿邮报》载文说:“亚洲的政治家、学者和商界领导人自豪地宣称,他们有孔子文化模式,认为他们的文化价值比我们的好。”

 

在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国人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这两句名言在西方被称为“黄金律”,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虽然孔子不是宗教创始人,但国外却常把孔子与耶稣、穆罕默德以及释迦牟尼相提并论。

 

随着儒学在国内外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现实价值也日益得到彰显。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在阅读学习传承传统经典的同时,也要写出当今中国的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十年上百年不过是一刹那,最重要的是留下一段灿烂的文化。儒学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国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应继续在传承中创新,丰富发展我们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一分子。(感谢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对本栏目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