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为传统文化探寻时代坐标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5-04-19 22:04:44
标签:



孔学堂为传统文化探寻时代坐标

作者﹕吕慎 柳路(记者)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7日01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二月廿九日癸亥

           耶稣2015年4月17日


 

 


小朋友在贵阳孔学堂“启蒙描红”。新华社发

 


 

贵阳孔学堂的孔子塑像。CFP

 

杜鹃花盛开的时节﹐记者来到刚刚落成的贵阳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

 

这里建有15栋汉唐风格的现代化学术楼﹐免费供海内外学术机构和学者使用﹐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们将陆续展开学术活动。富有中华气派的建筑群让即将入驻的学者感到震撼和振奋﹕在这里感受到了文化复兴的大气磅礡﹐看到了弘扬传统的创新之路。

 

一座孔学堂﹐使贵州人在文化领域一跃而起﹐他们正在“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理念的指引下﹐为中华传统文化探寻时代坐标。

 

复兴﹕书院传统与阳明文脉

 

4月8日﹐“现代法治与礼法传统”论辩大会在孔学堂拉开帷幕。孔学堂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周之江介绍﹐每年春秋两季﹐他们都会举办论辩大会﹐希望营造出“稷下学宫”“鹅湖之会”式的学术氛围。

 

“孔学堂中华文化研修园可以视为中华书院传统的复兴。”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对记者说﹐尽管现代大学有很多优势﹐但严格的教学制度有时会成为交流的障碍﹐而书院更注重师生之间﹑学者之间的切磋与讨论。中华文化研修园沿着书院的文脉﹐延请全国和世界著名大学的文化研究者聚会于此﹐让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流派碰撞﹑激荡。

 

“以前别说跟同行在一起几个月﹐就是师生之间也缺少如此深入讨论学术的机会。”已经入驻孔学堂的武汉大学学者刘依平告诉记者﹐国际研修园这种现代书院的形式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也兼具古希腊学园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复兴书院传统﹐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还延续了“龙场悟道”的文脉。1506年冬﹐王阳明来到了贵州龙场驿﹐恶劣的条件使他险些丧命。然而﹐远离喧嚣却让王阳明获得了非凡的灵感﹐构筑心学体系。

 

论辩﹑交流让学者们在“动”中砥砺﹐宽松﹑舒适﹑自由的氛围又让他们在“静”中养气。一动一静之间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和谐之美﹐也让孔学堂文化研修园充满学术生机。“真想不到西部的贵阳能有如此现代化的传统文化研究场所﹐放在全国来看也是一流水平。”曾经在贵阳孔学堂讲学的北京大学教授李翔海这样评价。

 

创新﹕时代精神与文化理想

 

“建设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这是贵州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最终还得靠文化。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曾说﹕“一个地方如果文化人不愿意来﹐那一定发展不起来。”建设孔学堂﹐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有识之士来贵州传播知识﹑探讨学问。

 

“孔学堂的主角是学者。”一位省领导这样概括孔学堂的定位。他认为﹐孔学堂的发展目标﹐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一致。孔学堂将孔庙﹑书院﹑学堂等传统文化载体进行创新和发展﹐不仅要敬拜先贤﹐更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传播﹑交流﹑研究﹑转化﹐使之成为敦风厉俗﹑明礼知耻的道德高地﹐百家争鸣﹑产生思想的学术高地﹐弘扬传统﹑播撒文明的文化高地。

 

经过3年发展﹐孔学堂已经建立了以理事会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一期﹑二期工程顺利完成﹐初步具备了教化﹑礼典﹑祭祀﹑典藏﹑研究等功能。理事会创办了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孔学堂网站﹑孔学堂艺术团等机构﹐还建设了全国第一家“国学云”平台﹐海量检索﹑在线互动﹑超限传播﹑受众分析﹐实现了传统文化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孔学堂理事会理事长﹑贵州省文明办主任朱新武对记者说﹐孔学堂不仅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过时﹐更要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和思想精髓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未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梦工厂”

 

“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做了一项领先全国的文化事业﹐了不起﹗”郭齐勇教授说﹐像孔学堂这样规模宏大的传统文化“梦工厂”还没见到过。

 

郭齐勇认为﹐孔学堂的成功模式关键在建设思路和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投资﹑高校出成果﹐成果再转化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进而提升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平﹐最终全社会受益”。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在考察孔学堂的建设发展后认为﹐孔学堂带来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和体验方式的变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为打造贵州文化新名片和中华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窗口提供了有力支撑。

 

“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学堂的行动指南。他们注重从内容上﹑手段上﹑方法上﹑渠道上大力创新﹐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面下功夫﹐把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把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起来﹐把文化与活动结合起来﹐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不断的发展壮大使孔学堂品牌价值逐渐凸显。孔学堂理事会成立了孔学堂文化发展股份公司﹐并正在实施三期工程﹐建设“孔学堂传统文化产业园”﹐围绕传统文化开发孔学堂系列产品。

 

一座弘扬传统文化的“梦工厂”正在贵州崛起。

 

(本报记者 吕慎 柳路)

 

 

(本文由责编进行了繁体字自动转简体字的文档操作,未经作者校对,请明察和谅解。)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