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褒可贬说跪拜
作者:桂知常(道南书院特约评论员)
来源:道南书院 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二月廿一日乙卯
耶稣2015年4月9日
跪拜礼是中国传统大礼,中国人一般只跪天地祖宗圣贤。近日,针对河南某学校跪拜孔子,以及一些民间国学夏令营跪拜孔子等现象,有媒体发表文章,在陈述上述现象和孔子教育学生的情形之后,将“跪拜”的意涵进一步提升到了“跪拜心态”,引起了对跪拜礼及其文化理念的争议。
从各地学校所采取的方式来看,或有不当之处,但教育是一种文化的内化过程,这点断无疑义。不过,若由中小学“跪拜”看出了“跪拜心态”,甚至是对传统文化全盘接受的跪拜心态,同时上升到“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通常会感到敬畏。”这个逻辑后面的预设是:人们对自己了解的事物通常就不会敬畏,甚至用不着敬畏。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未知时敬畏,知道之后则是更高层次的敬畏。如果我们在明白真理之前能够敬畏未知之物,而一旦知晓后就前恭后倨,那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至少与传统文化无涉。但凡知识文化,皆有可敬之处,其理论或许不完善,或许没有能够完全与当下契合,然而,这就是当代人的责任。
有人之所以反对跪拜礼,所持的观点是,毕竟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很多年了,那还能再跪下去做奴隶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即使在今天的西方现代社会,天主教徒作弥撒,仍会跪在地上向“上帝”忏悔。在这些跪下去的人群中,不乏高学历的社会精英、高端人才乃至科学家,岂能都以“奴性未泯”简单视之。
跪拜是一种行为,可褒可贬,跪拜中也存在“跪拜心态”,但对作为一种延续几千年的传统礼仪,不能简单化解读为“跪拜心态”。所谓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对待传统文化,流于形式的比附只怕会削足适履。而一些声称没有“跪拜心态”的人士,其身体的确是没有跪拜在中国传统文化脚下,但其心灵是否就没跪拜到其他文化脚下呢?
责任编辑:葛灿灿
【上一篇】 青春儒学志愿者招募令
【下一篇】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