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私塾 不同的认知
————我所了解的读经私塾
作者:广毅(作者系曲阜铭谦经典学校创办人)
来源:作者授权 首发
时间:甲午年八月廿六
西历2014年9月19日
2014年9月5日,南方周末对深圳梧桐山读经村诸读经私塾作了详细全面的采访和报道,让人们再次近距离认识了梧桐山读经村各私塾的现状,读来不由让人唏嘘不已。作为一个从事读经教育逾八年的一线读经老师,针对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问题,有一些确也感同身受。不过,因为浸染其中时日既久,我也有一些自己对于读经私塾的想法看法,也特别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 教育多元化,读经私塾为一途
自二十世纪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义务教育几乎完全被国家垄断。尤其近数十年来,应试教育呈愈演愈烈之势。为了能够考得好分数上重点名校,以便出人头地,前程似锦。很多家长、学生几乎耗尽了最后的财力和心力。然我们却遗憾的发现,即便上天眷顾,有幸考上所谓的“名校”,然人文素养的普遍低下,创新能力的严重匮乏,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很多杰出的人才。往往四年乃至二十年所学的知识技能,毕业后除了一纸文凭外,似乎并无多少实际用处。
眼看着青少年为了分数、重点,日日煎熬于试山题海,暮气沉沉,生机不在,又看着即便已经毕了业的大学生,除了大多数人多了一副厚厚的眼镜片外,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识涵养,并不见有多么特别之处。
对于现实应试教育的不满,对子女成人成才的期望,对社会人心道德日益沉沦的担忧,对物质富有精神空虚的迷茫,使得读经教育的风气,很快便成燎原之势。因读经私塾的教学模式,在中国历史上曾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模式,培养了无数贤能俊杰,而没有读经私塾的时代,距今却不满百年,也正是人才寥落的百年。
因此,就国家对人才多元化和家长对孩子教育多元化的需求而言,随着政策的松绑,社会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间教育机构应运而生,以弥补现行体制教育的不足,以满足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更高期许。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各种但凡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人格完善知识增进的教育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查漏补缺,自我完善。如此,亦是对天下学子多一个选择,多一条出路。因为现实在不断告诉我们,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大学,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体制的教育模式,那他们又该怎么办、又能怎么办?针对体制教育的种种缺憾与不足,家长又能怎么办,难道只剩下硬着头皮混日子和彻底辍学?显然,读经私塾就是当前蓬勃发展的各种民间教育模式中势头最强劲影响最广泛的一种。
时至今日,其实,已经没有什么人在反对读经了。因为读经与尊孔,既是民族文化命脉传承的需要,也是社会伦常重建的需要,更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而经典本身,历久而弥新,与时而俱进,乃人性光辉之展现,圣贤智慧之流露,故只要有人性处,便会有经典。而让少年儿童自幼读经,既是古人数千年之教育经验,也是当今时代了解、实践经典的不二法门。
二、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诚如上文所言,读经,已经没有什么人在反对了。然而,怎样去读经,却还是有很多不同意见的。这在读经即教育,教育即读经的古代,因为社会各界的高度共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无论士农工商,对圣贤,都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对于经典,也都有发自内心的敬仰。故自汉以降,但凡汉人的王朝,无论如何改朝换代,尊孔与读经却始终如一。即便大字不识几个的穷苦人家,在这样的社会大风气下,听着评书,看着喜剧,也就明白了忠孝仁义之道;再加上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规诫,一个人即便不上学,却也保持住了那份做人的厚道与诚实。这样的社会风气,在穷困之地,圣贤之乡,即便今日,也仍有保留,而在经济发展迅猛的地区,却早已为“向钱看”所冲淡。
所以,台湾学者薛仁明先生在《现今读经之问题》一文中就曾言: “现今读经,另一个更根本的困境是,脱离了原有的文化土壤。因此,长久看来,成效难彰,理想难期。”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读经,一是指望不上社会,因为应试依然是社会的主流,即便在中央倡导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很多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依然在隔岸观火,让人隐隐觉得他们有这么一种倾向,即:只要是体制的、国外的,很容易让人接受和追随;只要是传统的、私塾的,就会让人忧虑重重。于是,出国留学,大家都叫好,私塾读经,就认为有问题。对读经孩子而言,无论是社会之现状,还是社会大多数人对于读经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不利于安心读经的,都会让孩子及其父母倍感压力。
还有,即便已经让孩子读经,不少家庭在这里也是指望不上多少的。如因为家里意见的不统一,读经孩子常常遭受着家庭里的拔河战,有父母之间的,也有父母与老人之间的。不了解不认同读经的家人总是在有意无意的传递着自己的担心,很容易让年纪尚幼判断力缺乏的孩子无所适从。而即使已经让孩子读经的父母,往往因为自己对经典的陌生,对传统文化的远离,也很难在孩子读经过程中承担起良师益友的角色。只要不总盯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意见纷纷,就算是万事大吉了。于是,到了最后,孩子教育的重担只落在了读经私塾读经老师肩上。
王财贵先生说:阿猫阿狗都可以教读经。有人批评,这是严重降低了读经师资的门槛,是导致读经师资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其实,王先生是没有多少选择的,读经私塾也是没有多少选择的。因为目前国内似乎还没有正规的读经师范院校,即使有少数大学设立了国学院,愿意以国学教育为终身志业的毕业生似乎还不多见。因为百年来对于经典的疏离,现在的成人对于经典,对于传统文化大多是陌生的。若能借着从事读经之契机,发奋图强,把早年缺失的读经课补回来,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勤于思考,积极实践,只需三年,将会有所成。如果只是糊里糊涂的来当读经老师,不能在提高自身学养上下功夫,一直处于阿猫阿狗之阶段,教教自家孩子倒也罢了,岂可继续误人子弟!
即便如此,在读经的具体实践方面,也一直是争议不断。比如如何处理读经与体育、才艺、体制等其他学科的时间关系,自读还是齐读,吟诵还是平读,要不要背诵,英文读经如何落实等诸如此类的争论在读经界持续已久。同样,也正是有这些争论和不同意见,促进着不少读经私塾的反省与调整,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现代读经私塾是在一穷二白四无依傍的背景下起步的,所以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待完善处仍多,教书育人,岂能一蹴而就!君不见,体制学校改了几十年了,不是一直还在改吗?还在改,不就说明还有问题还有不足吗?这可是举国之力在办学啊!
这就是当前国内读经界的普遍现状。由此观之,读经私塾,何其不易?现代读经,何其艰难!然,我们还要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中继续走下去,放眼望去,人生什么事情容易呢?我们可是在探索一条全新的教育之路。
三、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在南周文章中,作者以深入的洞察力,发现了读经私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些问题究竟是读经理念本身的问题,还是实践过程中的方法不当所致,同样是在读经私塾,同样是做读经老师,我且谈谈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办法。
1、 读经五六年,识字有问题
孩童识字,本极简易,一则因孩童记性正当其时,二则是其理解特点正是形象思维。故在读经过程中每日安排固定时间,选用《四书五经不二字》这样的识字教材,在识字过程中顺便了解这些字词的基本义,并不费劲。关键在要规划明确,从年到月到周,有总体的目标,有具体的过程,按部就般,循序渐进。根据我们实践的经验,如果安排合理,从六岁到十三岁,认识并掌握五千多个汉字,并非难事。同识字一样,拼音、写字也是一个孩童在学习过程中所应掌握的基本功,读经的孩子在这些本就简单易学的基本功上若不如上体制的孩子,的确是我们教学方面的不足。
2、 背过的经典,已经忘光
人都有记忆、遗忘的规律,故要时常复习,温故知新,若长久不复习,所学自然会原封不动的还给书本和老师。王财贵先生曾建议,读经到十万字,就应该每天拿出至少一节课,专门用来复习以前已经读过的书。而这十万字,对一个读经私塾来说,应该在两年左右即可完成。也就是说,读经两年,就要每天有专门的复习课。而我们现在则是,只要完整的读完一本经典,在进行新课程的同时,则就应开始安排时间复习上一本书。如此,背过的经典,就不那么容易忘了。
3、 读经孩子不愿读经
事实上,我们偶尔真的会发现,有的孩子虽然读经三五年,背诵了十多万字,却依旧心浮气躁,身心与经典全不相干,乃至反感读经。上文提到读经私塾读经孩子面临的种种艰难,故很多时候,读经的孩子反感读经未必全归罪于读经私塾。尽管如此,读经私塾还是应负起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认为,读经私塾若是只一味的强调背诵经典,指望着由此而超凡入圣,是有问题的。每个学生的根器不一样,不一定都适合纯粹读经这样模式。尽管从道理上言,只要生而为人,都应该学习圣贤经典以明白为人处世之道。然学习的方式方法却不能一刀切,否则何异于只以分数为标尺的应试教育。所以在我校,根据教学大纲,中文读经、英文读经、武术、书法、解经、阅读、作文乃至体制学校的自然科学知识,都有涉及,只不过在时间的调配上有本末主次之分罢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读经一事,无论家长、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心平气和的去走,要生活化,常态化,而不是咬牙切齿卯足劲跟体制跟社会去对抗。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因此我曾有读经生活化,生活读经化之倡导,读经不是为了逃离体制,而是去走另外一种教育之路。就像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适应应试一样,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适应只读经的方式,读经无错,但实施方式要多加考量,因人而异才是。
总而言之,部分读经的孩子反感读经是因为不了解经典,因为不了解,经典在他们哪里只是一堆没有意义的文字,整日与这么一堆根本不懂的文字打交道,怎么会喜欢?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做解经的工作。在我校,一般十岁以上,先生就可以给学生安排解经课程,让学生自己去参考名家注解,再安排时间讨论不明白的地方。久而久之,学生自有日渐深入的了解,知之深切笃实处即是行,于是也就有仁义礼智根于心,其声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的实践。
4、 读经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读经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我的理解和梧桐山诸位堂主大不相同。圣贤我岂敢奢望,但求以此读经的方式培养有深度文化教养的君子之才,将来能够能够熟读经史,入孝出悌,悲天悯人,勇于担当,惟道是从,勇于创新,他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有守有为,恪忠职守。其中若有出类拔萃者,或可成圣成贤,已是天意,岂人力所为!
5、 关于崔小萌的问题
在报道中,多次提到一个名字——崔小萌。其实崔小萌的情况很特殊,她并不是全日制读经长大的,只是在六岁那年,在鹿鸣学堂读过一年经典,然后回去上学。七年后,以问题学生再次被送回来。而如今的她,已经完全不能接受学堂的生活,向其父母提出退学。而让我百思不解的是,她竟然把自己成为问题少年的原因归咎于早期的一年读经,而报道者似乎也同意此观点。若依此逻辑,那些成千上万没有读经的问题少年又该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谁呢?反而,很多问题少年在读经私塾得到了有效的矫正和成长,而这正是推动读经私塾不断扩大的动力。
6、 私塾招生的对象
每个私塾的定位不同,其于招生对象的选择也各不相同。每位堂主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品德纯正,好学上进。然在这个时代,能够让这样的孩子来读私塾的家庭又有几个!更多的人都去挤应试的独木桥去了,因为他们将来要考北大清华的。而只有被体制所淘汰的那些学生,在父母的万般无奈下才会选择读经私塾。有教育理想的私塾教育者冒着极大的风险给这样的学生提供一片绿荫一方净土,希望借助经典的力量对他们进行调教,一部分已经积习难改,自暴自弃,所以也就退出了。而不少学生还真就从中受益了,进步了,于是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就变成了读经私塾的铁杆支持者和宣导者了。
7、 关于封闭式管理
读经私塾的封闭式管理也长期受人诟病,认为是固步自封,与社会脱节云云。其实,因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势必要求要全日制寄宿,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考虑,就不能让他们随便出去了。而手机、电脑、电视等,体制内的孩子倒是日日可以接触到,然这些电子产品的内容和功能,真的促进他们的学习了,端正他们的品德了?我看倒也未必,很多家长都发现这些东西的泛滥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些工具,利弊兼有,操作简易,已经普及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寒暑假回家就可以接触到,读经私塾当然不会允许学生把宝贵的时间精力耗费在这些东西上。
8、 书院是读经孩子的唯一出路吗?
书院不是读经私塾的唯一出路,只是那些有志于学的孩子继续进修深造的一个平台。故若有堂主把进书院作为唯一的选择,就等于把上学的目的只定在考北大清华一样。其实,读经的孩子,完成私塾学业,还有很多的选择,比如可以通过成人高等教育获得文凭,以进入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强化考试技能以接轨体制,可以直接入读大学国学院学习国学相关专业,可以根据兴趣习一技之长,可以出国学习西方文化之成就,可以进入社会自主创业,也可以在学堂继续深造或从事相关工作。这么多的选择,岂可以书院为唯一出路!
9、 关于读经字数的问题
文中提到徐梓教授对读经背诵字数很不以为然,认为即使国内最有学问的古典学者,也没有人能背诵三十万字。在此,我想要说的是,读经教育中断百年,即便现在的古典学者,也都大多是成人后才选定专业,小时候并无此读经经历。参考民国时期诸文化大师的童年教育经历,哪一个不是自幼饱读诗书,不知我们现在的古典学者和他们比如何?中国的学问特质不同于西方只是逻辑的学问,而是生命的学问智慧的学问,因此对于有永恒价值的经典之作,就需要熟读成诵,以时时濡染涵养,潜移默化。在我看来,读经二十万字,只是一个中国人想要研习中国文化的最低标准。
10、 读经孩子学小学数学要多久
一个月学完小学数学的读经孩子到现在我也没有见到过,或许有,我不知道。但我却亲自指导过一个读经五年的十二岁男孩,其每天一个小时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小学一到五年级的数学学习;我校另有一十一岁女孩,迄今全日制读经三年,母亲为小学英文老师,每次寒暑假回家,利用十几天时间在家人指导下就能完成同步体制学校的数学课程,有时还会超额完成下个年级的。按照我们的教学大纲,在孩子十三岁时,我们就要请专业老师指导他们用一年时间完成小学六年的数学课程,到了十六岁左右,则要完成初高中的数理化地生等自然科学知识。
四、消除读经的功利心
为什么要读经?这是每一个送孩子读经的家长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孩子在读私塾,却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家长难免会起伏不定,也会影响孩子的读经成果。
读经的孩子主要来自两个群体,一、有教育理想,有文化关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二、孩子上学出现问题,对体制学校大失所望的人群。我以为,无论哪一种,家长在这里,首先要明白清楚,你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或者孩子为什么要接受某一种教育?我们希望借此教育实现那些目标?然后以此为参照寻找合适的私塾,在送学生入读之前应先与堂主就这些问题有深入沟通,了解这个私塾能否实现你的教育目标,需要多长时间。平时则应及时了解私塾各项课程开展的进程,是否在逐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家长在这里,有绝对的选择自由,这家不满意,就可以接走孩子,换下一家。
一把孩子交给私塾,就以为万事大吉,平常都不过问,也不知道孩子在读哪本经典,在学习那些课程。久而久之,对孩子学习成长对读经私塾自我完善都非益事。最糟糕的是,看别人读私塾,也糊里糊涂的跟风,根本不知道个为什么,最后发现孩子没达到预期,便气急败坏。或者只是被一些冠冕堂皇的宣传口号的所吸引,也不思考调查符不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就盲目跟风,就像认为一读经,就烦恼尽除,成才在望,圣贤君子,指日可待。在此,我认为除了读经外至少还有四方面需要考量:一、家庭;二、老师;三、孩子;四、天命。幻想着一读经就如何如何,无异于相信绿豆包治百病。
在认真深入了解读经相关理念后,就应该给孩子制定相应的教育生涯规划,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目标,层层递进,按部就班,以此作为寻找合适私塾之标准。随时关注私塾的教学规划和实际完成情况,并及时和堂主商讨可能存在的问题。因为读经私塾的老师和家长之间,更像是有共同理想与追求的同仁同志,只要满怀诚意,也不必顾忌什么。如此,怎么可能出现报道中所提到的读经五六年后,发现孩子认字也有问题,已背经典也忘得差不多了,就造反的情况。
读经私塾不是艺体类的培训学校,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一些技能,然后表演给大家看;读经私塾也不是以应试教育为归旨的体制学校,可以用考试成绩评定一切的学习成果。读经私塾就是读经私塾,他要承担起真正的素质教育功能,作为基础教育,他要让学生自幼端正品德,涵养性情,启发智慧,提高文化修养,接续千年道统以安身立命,凡此种种,皆非一蹴可就,没有充分的时间保障,怎么可能呢?
五、优秀传统文化之弘扬有赖读经私塾
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叶至善、启功、吴冷西、陈荒煤、张志公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联名提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政协议案,被称为“016号提案”。
提案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此可能中断的方面是代代累积、构成我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各类古代典籍的研究和继承。不可讳言,目前我们一代人的古典学科基础已远不如上一代人之深厚,继我们而起的青年一代则更无起码的古典基础可言,多数人甚至对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典籍连看也看不懂了。
2012年11月,中共召开“十八大”,在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曲阜调研,这是中共建国史上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来曲阜,而在曲阜孔子研究院座談会上,习总书记不但肯定了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历史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明确表示:“我這次來曲阜就是要發出一個信息:要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也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全国各大中小学都要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
《礼记.学记》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味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五千年智慧虽在眼前,然而,在现在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的应试教育学校,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再拿出一部分去学习传统文化,谈何容易。在上述《纲要》下发半年后,我曾咨询过数位在体制学校当老师的朋友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情况。他们都是失望的摇摇头,领导不关心,老师不重视,学生没动力,家长看分数。除非体制学校的语文课全部为读经所取代,然而,这又将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只是换了内容而已。
而读经私塾,则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家长有充分的认知,先生正是为此而来,没有应试的束缚,没有分数的压力,孩子们在琅琅读经声中回溯源头,传承命脉,与经典为伍,与圣贤同行。国家只需设立考核标准,为将来人才选拔与继续深造提供便利即可。
无需国家花钱,无需政府耗力,自有有志之士投身于此,教育学生,敦厚民风,重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纲常。
若无民间成千上万的有志之士办起的读经私塾的深入实践,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又会同以往一些政令一样,只会流于口号和形式,终究被时间所埋没。或许现在很多读经私塾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就像梧桐山读经村一样,然他们用自己全身心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在告诉我们那些弯路他们已经走过了,后人是不必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何尝又不是一个莫大的收获呢!
即便有朝一日,体制学校走出应试窠臼,各科教学完全回归正道,代表民间办学的读经私塾以其独有的优势也将长期存在于社会,并茁壮成长,与体制学校一同为社会培养各个层面的人才。
六、私塾教育与人才培养
教育是开发人性的工程,又以培养人才为目的,那定位于基础教育的读经私塾,在这两方面又那些优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有几个认定和共识。
首先,经典是人类高度智慧的结晶,在人类价值实现和终极归宿方面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而反复熟读乃至背诵则是了解经典章句的必要前提;其次,记忆和理解是人类最主要的两种学习能力,在约十三岁前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十三岁后理解力则会有长足发展,并伴随一生。故十三岁前当侧重记忆的学习,十三岁后则逐渐侧重理解的学习;再次,无论是品德智慧的涵养启发还是知识技能的掌握,“一刀切”都不是个好办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是最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最后,人类的学科可大分为人文、艺术和科学三类,每类学科的学习方式都是各不相同的,不能以一个标准指导其他所有课程的学习。
正是基于以上四点认知,读经私塾若各种课程安排合理妥当,教育方法灵活艺术,在人性开发人才培养方面更占优势。如我学堂计划在三年内完全落实的十年一贯的教学大纲,一个孩子从六岁开始读私塾,到十六岁基本可实现如下目标:
1、中文经典:《学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选》、《诗经》、《易经》、《书礼春秋选》、《古文选》、《唐诗三百首》、《诗词歌曲选》、《格言选》、《幼学琼林》、《内经知要》、《孙吴兵法》、《文心雕龙》、《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孝悌三百千》、《重订增光贤文》约40万字背诵;(正在实践)
2、英文经典:《苏式柏拉图自辩》、《英文名著选》、《常语举要》、《英文新旧约选》、《十四行诗》约10万字背诵;(正在实践)
3、 识字:掌握四书五经不二字约5000个;(正在实践)
4、 武术:足以强身自卫;(正在实践)
5、 书法:足以独立创作;(即将实践)
6、 古琴/国画:足以抒情自娱;(尚未实践)
7、 作文:足以甄别各种是非曲直,清楚表达思想;(正在实践)
8、 阅读:足以读懂一切中文书籍;(正在实践)
9、 体制课程:掌握小学、初中乃至高数、理、化、地、生等科学知识要点;(尚未实践)
10、 能够从事中英文解经工作。(正在实践)
在我看来,读经私塾的教育同小学、初中、高中一样,对学生并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当然也不必有。一棵树要想长的枝繁叶茂,首先要根深蒂固,尤其根须要触及肥沃的水分土壤,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给大树生长。读经私塾所做的所有工作,就相当于这个扎根过程。读经私塾的孩子可以有各种的理想和可能,而后续的教育正是要培养和实现这种种可能。因为若从六岁算起,即便十年读经,也不过是初中毕业而已,年方二八,不正是怀抱理想的时候吗?这个时候的私塾学生,不必全民高考,都去挤那个已经不堪重负摇摇欲坠的独木桥,也不用担心自己前程与出路。想学什么就去学,想做什么就去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取下有色眼镜,公平的面对人间的一切工作。在德行方面我们也大可放心他们的自律能力,贫而乐,富而好礼,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而不必像现代很多年轻人一样,胸无大志,好逸恶劳,只知一窝蜂的涌向“国”“公”字头的企业单位。
读经私塾出来的孩子,将来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能以德为本,无论居于富贵贫贱,都能恪守本分。在职位分工上,或治国平天下,或教化一方百姓,或保护环境,或创造财富,或钻研学术,都能以良心为本,读经私塾,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其实,现在很多孩子已经崭露头角,只是还差一个与社会接轨的平台罢了。
七、私塾末日还是浴火重生
南方周末关于梧桐山读经村的报道一经发出,让很多一直对读经私塾心存偏见的人士喜出望外,尤其今日学堂张清一校长,立即发表题为《私塾的末日来临了吗?20年乌托邦,唤醒了民智吗?》的文章跟风,并大放厥词:“我认为这是读经教育未来必然的局面,时间早晚而已。很可能再有5年时间,家长们就会忘掉‘读经私塾’了。”
显然,张校长是过于自负和乐观了,原因有三:一,他认为全国所有读经私塾都似梧桐山诸私塾一般生存艰难,困境重重;二、他认为全国的读经家长都是盲目跟风糊里糊涂不辨是非的;三、他认为全国的读经老师读经堂主都是狂热的宗教徒,死守教条,不知革新,自以为是,罔顾现实。
其实,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死守教条从来没有成功的,无论是战国时长平大败的将军赵括,还是三国时大意失街亭的马谡,不是没有遵循兵法的问题,而是没有理论结合实际,生搬硬套,教条主义。
读经私塾的问题是有目共睹的,可天底下什么教育又完全没问题呢?作为中断一百年的一个新生事物,其自我完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比如,虽然大陆最早的读经私塾可以追溯到2000年,然确立以老实大量读经为本从2008年才开始。而以读经为本,又能合理安排其他课程之教学,当从2014年才算开始。这是一个纯粹民间没有任何政府支持的教育探索。这次报道,势必将引起读经界的大反思,或将成为读经私塾自我完善精益求精的一个分水岭。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而这次,南周记者正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指出了一些读经私塾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媒体广而告之,这对存在类似问题的私塾来说是一种惊醒,而对于不存在这些问题的私塾也是一种激励。
本来,读经私塾作为一种特别的民间教育模式,同民营企业有类似处,经营得好,就会蒸蒸日上,经营的不好,就好一败涂地,这本身也符合大自然优胜劣汰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法则。所以对于读经私塾的关门倒闭,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每年又会有很多家新开的读经私塾,正如每天都有破产的企业,也有新上市的企业一样。家长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越来越认真的去考察孩子将要就读的教育机构,而不会再像之前那样人云亦云,同时也对读经私塾堂主老师的资质条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读经老师不只是带学生读经那么简单,要做的功夫其实还有很多。入门容易,入门后若止步不前,也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读经老师。读经私塾也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读经多少上面,因为事实上,即便有的孩子读了三四年,背了十几万字,对经典仍知之不多,社会习气却不见少,那家长让孩子读经的意义又何在呢?家长让孩子读经的动力又何在呢?因为教育的成功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而不是仅依靠读经多少就可以解决的。
只要人性常在,读经私塾就不会有末日,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完善,在社会上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类人才。而这一次次负面的报道,更将成为促进各读经私塾自我完善的动力和契机。
有志之士,能不勉哉!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张志洲】重建中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