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见作者简介: 陈乔见,男,西元一九七九年生,云南陆良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理事等,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著有《义的谱系:中国古代的正义与公共传统》《公私辨:历史衍化与现代诠释》《闲先贤之道》。 |
书名:《闲先贤之道》
作者:陈乔见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以儒家义理为中心,以儒学辩诬为羽翼,以中西比较为背景,辅以学术评论和短议,对儒家伦理尤其是“亲亲互隐”、仁义孝悌、公私观念等皆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阐释,对中西哲学中的论说方式、思维方式、家庭观念、伦理特质等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作者秉持独立思考之精神,不苟同于学术权威,不苟合于流俗之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闲先圣之道,阐儒学之蕴,解现实之惑的思想旨趣和现实关怀。
【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学界关于“亲亲互隐”问题之争论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中西文化比较等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儒学领域的孝道观和仁义观,结合对苏格拉底文本的细致剖析,针对儒学批评者的批判,最终得出孔子与苏格拉底都赞成“亲亲互隐”的结论,并引申出儒学在法律问题等方面的现实价值。全书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与西方思想传统的交叉点——孔子和苏格拉底文本中都涉及到的“亲亲互隐”问题,旨在捍卫儒学的价值与尊严。全书总揽中西文化,阐述明确、脉络清晰,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陈乔见,1979年生,云南陆良人,汉族,先后求学于云南大学(2002年获历史学士)、复旦大学(2005年获哲学硕士)、武汉大学(2008年获哲学博士),2008年至2010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做博士后,2010年留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为副教授。主要研究儒家哲学和先秦子学,致思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曾在《学术月刊》、《孔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合著)、《哲学门》、《鹅湖》(台湾)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目录】
总序
自序
甲篇 儒家理念与公私生活
一、孝与仁义礼智的统一
(一)引言
(二)孝为仁之本
(三)以义事亲为大孝
(四)孝与礼智的关联
(五)渗透于公私生活之间的孝道
二、宋明儒者论仁义孝公及其伦理学的意涵
(一)仁义之普遍之爱与特殊之爱的意涵
(二)万物一体与仁的观念
(三)理一分殊与义的观念
(四)仁与孝弟
(五)仁与公
(六)结语
三、公德与私德辨正
(一)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论
(二)梁漱溟与李泽厚的公德私德论
(三)公德私德的划分标准
(四)公德与私德的本质区分
四、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从电影《孔子》谈起
乙篇 “儒家伦理新批判”商兑
一、逻辑、理性与反讽——就《游叙弗伦篇》的解读与邓晓芒教授商榷
(一)理解的关键:苏格拉底的反讽
(二)苏格拉底的反讽:征诸文本
(三)谁之逻辑、何种理性:邓文逻辑混乱和谬误举要
(四)回到争论焦点:如何理解“亲亲互隐”
二、诬妄的批判——答邓晓芒教授
(一)非此即彼:正方反方之谬判
(二)反讽:文本与佐证
(三)逻辑:理由与行为之关联
(四)背景问题
(五)亲亲互隐并非义务
(六)结语:妄的批判
三、“儒家伦理新批判”的贫困——评邓晓芒教授的《儒家伦理新批判》
(一)以个人遭遇衡论儒家伦理的谬误
(二)“文化模式”比较的逻辑谬误
(三)“新批判”对儒家义理的隔膜
(四)“新批判”对西方参照系的误读
(五)满盘皆错的“总结性回顾”
四、孔子与苏格拉底言说方式辨正——与邓晓芒先生商榷
丙篇 中西互镜
一、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论说方式及其影响
(一)开端的歧异:诉诸定义与诉诸范例
(二)思维的塑造:对各自传统的影响
(三)两大壁垒:本质主义与情景主义
(四)殊途同归
二、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
(一)孔子“亲亲互隐”要义
(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家庭伦常观
(三)东圣西圣,心同理同
三、柏拉图和先秦儒家法律观之比较
(一)柏拉图对待法律之总体态度
(二)先秦儒家对待法律之总体态度
(三)柏拉图和先秦儒家的刑罚观之比较
(四)结语
四、两种自我观之比较:西方与儒家
(一)自律:西方与儒家对“自我”的不同理解之一
(二)欲望:西方与儒家对“自我”的不同理解之二
(三)量式个人主义与质式个人主义
(四)儒学中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
五、如何理解中国古典思想与学术——评郝大维与安乐哲的中西文化比较三部曲
(一)理性与审美,或因果性与关联性
(二)超越与内在,或二元论与整体论
(三)本质与典范,或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
(四)结语
六、基于真实之在,走向自由之境——“具体的形上学”辨析
(一)存在的被分裂与具体形上学的出场
(二)何谓“具体的存在”
(三)“具体的形上学”的三个核心问题
(四)自由的实现与具体的存在之确证
(五)“具体的形上学”的中国性与世界性及其局限
后记
自序
这里所收录的文章,并无固定不变的主题和严整内在的逻辑,但亦并非漫无边际,毫无关联。若非得给它定个主题,我愿以“闲先圣之道”冠名其上。“闲先圣之道”,典出《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充塞仁义,他说:“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闲”之本义是木栏(阑),引申为防闲,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捍卫先圣之道。顾名思义,蕴含在这个文集中的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捍卫孔孟儒家所开创和奠定的一些基本理念。
我把这些文章大体分为三组。甲篇是正面诠释和阐发儒家一些基本理念的一组文章,论及的主要有孝的观念、仁的观念、义的观念、公私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乙篇是一组论辩性的文章,主要涉及“亲亲互隐”问题。现在想来,参与这场旷日持久的论辩还颇有些因缘在其中。笔者尚为硕士研究生时,一日偶读哲学大家邓晓芒先生论苏格拉底与孔子文,颇惊讶于其论于苏、孔两夫子皆有出入,遂作小文尝试求教。后入武汉大学师从郭齐勇先生转攻中国哲学,尤致力于儒学,乃坚信儒家基本理念的价值。当其时也,适逢邓先生以苏格拉底为参照系对儒家“亲亲互隐”发难,笔者对此早有所关注,遂按耐不住参与其中,于是有了是篇的几文。邓先生是当代“凡儒必反”的一个典型,与之商榷,澄明一些事实和观念,具有普遍的意义。丙篇是一组中西比较的文章,尤其集中在最近七、八年来我关注较多的柏拉图(包括苏格拉底)和先秦儒家,有论说方式、法律思想、自我观、家庭孝道等之间的比较研究。笔者一直有个“成见”,这个成见就是陆象山所说的“东圣西圣,心同理同”。笔者认为在宇宙、社会与人生等最基本的问题上,中西哲人一定有一些重叠共识,这些共识的深层原因即在于人性以及人在世的基本境域相同。当然,中西哲学之间也一定有差别,而且会更多,于此,笔者在文中亦有论及。
最后要说明的是, “闲”,不仅仅是被动性的辩护和捍卫,也有在新时代背景和新思想观念下的重新理解、诠释和阐发。读者或许会发现,笔者对儒学似乎缺乏必要的批判(现今十分流行的那种批判)。在“批判”之风盛行的当今,这好像有些不合时宜。关于此,笔者是这样想的:其一,百年来儒学所遭受的批判已经够多了,我就不妨替她说些好话吧。况且,理解应该先于批判。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就笔者目前的研读和认知而言,笔者觉得儒家尤其是孔孟儒家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并无什么不妥之处,关键在于我们对她能否心存善意和敬意,做出融贯的理解、解释和阐发,并澄明一些思想观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这才应是批判的真实含义。
是为序。
后记
这个文集如果得以出版,首要归功于吹剑(任重)兄。吹剑兄是我认识多年的道友,我们虽晤面寥寥,却志同道合。吹剑兄秉持儒家情怀,热心儒学公共事业,很令我敬佩。在早一年多前,他便对我说,他在筹划出版一套《儒生文丛》,问我有无文稿,专著和论文集皆可。我的博士论文修改后,之前已交付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目前尚无其他专著,于是勉强凑了这个文集给他。现在学术书出版不易,吹剑兄操劳忙活,其中艰辛,我虽知之,却难真实体验。在此,向他谨致谢忱。同时,也要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对拙稿的接受和容纳,特别要感谢责任编辑刘海光先生和张阳女士,他们的细致认真让我感动。
这些文章或文章的部分内容大半都在期刊上公开发表过,这次编成文集,个别标题和文字略有修订。在此,非常感谢这些期刊对拙稿的容纳,它们是《孔子研究》、《原道》、《鹅湖》(台湾)、《学海》、《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门》、《哲学动态》等。这些文章最早发表的时间是2005年,最近的是2012年,其中一些文字和表达,现在看来有些稚嫩;有些观点,或可进一步详加论证,但基本想法,我并无太大改变。
这些文章的撰写,伴随了我和内子王央央一路走来的几年岁月,感谢她的理解与付出。她也常常是这些文字的最先读者。今生有她相伴,幸甚。
陈乔见
2012年9月13日于沪上西渡
【“儒生文丛”第二辑】
学术指导:蒋庆 陈明 康晓光 余樟法 秋风
主 编:任重
出 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书 目:(共七册)
壹.《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姚中秋 著)
贰.《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余东海 著)
叁.《追望儒风》(米湾 著)
肆.《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张晚林 著)
伍.《“亲亲相隐”问题研究及其他》(林桂榛 著)
陆.《闲先贤之道》(陈乔见 著)
柒.《政治儒学评论集》(任重 主编)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