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钢】“宪政”依然生死未卜

栏目:思想动态
发布时间:2013-09-11 21:32:49
标签:


 

 

“宪政”依然生死未卜

作者:钱钢(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来源:联合早报网

时间:2013年9月5日

 

 

 

中国大陆围绕宪政的争议已持续数月。“宪政”一词和它所代表的理念,遭遇前所未有的挞伐。

 

笔者曾将“宪政”归入“浅蓝”,认为它不同于“三权分立”、“多党制”等被禁用的“深蓝”敏感词。它属于“不倡不禁”的政治话语,在正面意义上,媒体可以使用,但中央级党媒几乎不用,中央常委则从来不用。

 



现在,“宪政”一词是否已被当局从“浅蓝”逐入“深蓝”?宪政的理念是否已被彻底否定?

 

笔者检索分析了2013年5月至8月的中国媒体,包括对文章的正负倾向做了辨别。“语象”显示:“宪政”处于生死边界,反宪政传播有异常轨迹。

 

反宪政两个冲击波

 

在百度高级搜索,选择标题出现“宪政”的文章,每半月取一个被使用篇数,逐篇区分正面或负面,可见5月上半月,“七不讲”尚未传开,搜索到的文章都正面使用“宪政”一词。5月后半月,对宪政的批判开始。这种情况极其罕见。此前,仅2004年、2005年在学术期刊上出现过两篇反对“宪政”提法的文章,大众媒体上从未批过宪政。

 

5月21日,互联网上出现《红旗文稿》首发的《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作者杨晓青),打响反宪政第一枪。该文开宗明义反对《南方周末》提出的“中国梦,宪政梦”,称宪政属于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并坚决反对“宪法和法律至上”。5月29日,《党建》杂志发表《认清“宪政”的本质》(署名郑志学),称“‘宪政’主张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在中国取消共产党的领导”。6月,《红旗文稿》发表《对宪政问题的一些看法》(作者汪亭友),称“西方国家恰恰是寄希望于中国宣布实行宪政,从而以之作为突破口,逐步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对上述文章的广泛转发,加上其他文章,构成第一个批宪政高潮。第二次高潮出现在8月。8月5日、6日、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望海楼”专栏连续刊出署名马钟成的文章:《“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美国宪政的名不副实》、《在中国搞所谓宪政只能是缘木求鱼颠覆社会主义政权”》。8月19日和20日,求是理论网又接连从海疆在线网转发《宪政潮是对十八大精神的挑衅》(署名高翔)和《“宪政”理论是对中国改革的干扰和误导》(署名郑里)。这一组文章来势凶猛。

 

需要说明,笔者的统计范围,限于百度高级搜索中标题出现“宪政”的文章,或者说是关于宪政主题最明确最直接的一部分。事实上,无论反宪政还是挺宪政,都还有标题未出现“宪政”的另一部分。特别值得一提,8月1日新华网奉命转发了一篇博客文《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署名王小石),此文为中国宪政描绘了可怖前景,不但引起众多中国网友批评,也令俄罗斯人惊愕。

 

挺宪政背水一战

 

5月至8月,在传播强度上,反宪政舆论总体超过挺宪政舆论,统计显示,传统媒体上,“宪政”自5月后半月以来的确已成敏感词。检索慧科搜索数据库,5月至8月的数百种中国内地报纸上,标题出现“宪政”的挺宪政文章仅6篇(其中两篇是5月上半月的);标题出现“宪政”的反宪政文章也仅有11篇。“宪政”争议的主战场在互联网。

 

反宪政开始后,第一篇重磅挺宪政文章出自5月24日财经网:《宪政是法治国家应有之义》,作者是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许崇德,这是一篇旧作。作者明确提出:“宪政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应有之义”。

 

6月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刊发该网总编辑周兆呈与中国大陆法学家贺卫方的对谈:《对话贺卫方谈中国宪政争议》。在这篇被中国内地多家网站转发的谈话中,贺卫方认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任后强调“必须履行宪法”,履行宪法就是宪政;“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面”,也是宪政话题。

 

6月10日,网络上出现学者冯崇义、杨恒均的文章《拒绝宪政是断绝中国的前途》,作者认为“反宪政体现现代蒙昧主义”,“实际上,中国不是要不要承认宪政,是否可以否定宪政,而是中国已经到了不作出宪政民主的制度安排,就会彻底糜烂,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6月21日,网络上出现被多次转发的《推进宪政民主关键在党症结也在党》一文。作者蔡霞是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她的这篇近3万字长文,征引大量史料,回顾“中国共产党追求宪政民主的探索与坎坷”、分析“中国共产党摸索宪政体制为何如此艰难”、论述“推进宪政民主与执政党的历史转型推进”与“推进宪政改革是党在新世纪的历史重任”。作者称:“如果再不下决心启动政治改革,推进宪政民主建设,社会矛盾的激化将使执政党丧失改革的可能机会,政府也不再有回旋余地。”

 

这一段时间,发表挺宪政文章的学者还有江平、华炳啸、童之伟、郭道晖、王建勋、王占阳、张千帆、荣剑等多位。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的《宪法实施与长期执政》,8月22日首发于影响力中国网,有网站转发时更改了标题,加上了“宪政”字样。张千帆称:“反宪政必然意味着反宪法”。他批评反宪政论者是“要把宪法沦为无需落实的政治口号、说了不算的一纸空文”。“其潜台词是这个国家虽说制定了一部宪法,其实那只是欺骗人民的文字游戏;中国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宪法,国家权力不受任何法律约束。”8月29日,多个网站转发联合早报网刊出的《宪政与中共重建政治合法性》(作者荣剑),文章发问:“中共重建其政治合法性的新的路径何在?在枪杆子、笔杆子和钱袋子都已失去了有效控制国民的情况下,要想重新取得国民的认可和支持,难道舍宪政还有其他路径吗?”

 

挺宪政的文章在内地网站能够出现已属不易,上述各篇,决无可能如若干反宪政文章那样,得到超强传播。反宪政文章的总篇数并不多,其网络传播强度是被转载拉高的。如郑志学文被30个网站转发,杨晓青文被44个网站转发,马钟成的《美国宪政的名不副实》被153个网站转发,不难看出这种传播背后的指令性外力。挺宪政的人士,则群起挺身,利用一切平台(如影响力中国网、共识网等),合力抵御反宪政大潮,微博网友也倾力呼应。8月10日,我在新浪微博推介视频《百年宪政》,获一万多次转发,有近两千条评论。5月至8月,新浪网在标题出现“宪政”的篇数,挺宪政竟高于反宪政。

 

去“宪政”,习近平拿定主意了吗?

 

笔者亲历文革和1980年代以来的政治演变,对中共历次意识形态批判记忆犹新。观察5月以来的“宪政”争论,单从反宪政一翼看,疑点甚多。它不像一个有备而来、周密组织的批判运动。

 

我此前说过,真要禁止“宪政”等词语的传播,中共做得到。这一次,传统媒体上“宪政”几近绝迹,然而却“网开一面”,互联网上被允许争论。为什么?

 

两次反宪政高潮中间,有一段奇怪的低谷期。6月后半月和整个7月,仿佛有人吹了暂停哨,反宪政舆论戛然而止(中间只有汪亭友的一篇文章《打破西方宪政的“普世”迷思》)。到8月突然再起狂潮。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8月间数篇反宪政文章,作者笔名为“马钟成”、“高翔”、“郑里”,三者有一个共同身份,均为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这个机构很神秘,难以检索到详细资讯,只能查到院长为中国内地鹰派军事评论者戴旭。他们的网络平台“海疆在线”,聚集了一批毛主义左派和国家主义强硬派人士。几个似有军方背景的人组成反宪政突击队,这又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上的反宪政言论,其首发平台值得辨析。一些人认为,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和党刊《求是》发布了反宪政文章。《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确曾在5月和8月两次集中转发反宪政文章(5月25篇,8月52篇),求是理论网大致相同。反宪政文章的首发平台,除了上面提到的“海疆在线”,主要有《求是》主办的《红旗文稿》、中宣部主办的《党建》、和《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日报》海外版。须注意,《红旗文稿》和求是理论网不能完全等同于《求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网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共最高级别的舆论喉舌,各种政治词语在《人民日报》上的起落消长,常准确标志政治风向。任何一次重大政治批判,《人民日报》必须有态度,必须以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郑重方式表态。耐人寻味的是,5月至8月,《人民日报》没有发表一篇反宪政文章(《求是》也没有)。这更诡异!

 

查此时段《人民日报》,完全没有标题含“宪政”字样的文章,全文中使用“宪政”的仅三篇,其中两篇系国际报道,与中国宪政无关。惟一的一篇,是6月18日第5版刊登的《中国超常增长的文明动力》(作者王义桅),该文提到,中国没有实行西方式民主和宪政,却实现了经济超常增长”。这很难说是对宪政的直接批判。更让人意外的是,该文套用习近平“两个不能互相否定”的句式,称“既不能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而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也不能因为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概括一下5月至8月的“宪政”争议:挺宪政的作者,多数实名,是多年来宣传宪政、推动政改的知名学者,他们的文章,其实是重申经年传播的常识,只不过遇到契机,得到空前的大范围传播。反宪政一方,多数作者使用化名,文章水准参差,且不说有“帽子,棍子”之文革遗风,一些文章文字也很粗糙,如急就章。很难想象,这是中共的一支高素质马列主义理论队伍,对“反动逆流”进行的一次有力批判。超强传播似乎显示大有来头,但这“来头”也有疑问:为什么《人民日报》和《求是》迟迟没有开口?这到底是战略总攻,还是火力侦察、战术性试探?

 

“宪政”——无论作为政治话语,还是制度安排,在中国都处在命运的临界点上:是存?是废?是死?是生?这也是中国命运的临界点。截至2013年8月底,“宪政”岌岌可危,却尚未成为深蓝色敏感词。我们还不能确定,习近平对“去宪政”或“行宪政”是否已拿定主意。政治变动定会折射到舆论场上。笔者将继续密切观察这场话语战争,发布“语象报告”。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