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春会于磐安榉溪举行 儒风礼乐在山野扎根
来源:金彩云客户端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十一日丁未
耶稣2025年4月8日
春和景明,桂川溪畔,弦歌再起。4月7日,“婺州儒风怡和礼乐”2025孔子文化春会榉溪会场在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举行。
弦歌从曲阜绵延而来。就在一周前的3月31日,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幕,演绎雅乐弦歌,复现迎春仪式,礼敬先师。
迢迢千里,血脉同源。中原板荡之际,弦歌在榉溪重新响起。800多年前,孔子第47代孙孔若钧和儿子孔端躬一行扈跸高宗南渡,行至榉溪,孔若钧一病不起,孔端躬为父守孝3年后在此定居。孔氏族人扎根榉溪,耕读传家,繁衍发展出孔子“婺州南宗一脉”。
如今,这里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孔子后裔聚居地。一条桂川溪穿村而过,一侧是孔氏家庙,另一边是先师广场。儒风雅韵,和着山间的春风鸟鸣,奏出新的华彩乐章。
春会什么样
诗词礼乐颂春景
2500多年前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大概能从《论语》中窥探一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和弟子们在春天外出游玩,迎着春风,唱着歌,畅谈人生,悠哉乐哉。
春天是多么美妙的季节,在榉溪就能感受到。榉溪地处大盘山南麓的山谷中,抬眼满是青绿,深深浅浅的绿色仿佛水墨画点翠,渲染在半空中,绵延不绝。桂川溪的溪水轻快跳跃,鸟儿在枝头欢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
一场春会,结合传统儒学文化和礼仪,将春日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迎春幡、诵春词、进春馔、奉春香、读春日祝、起佾舞、散春胙,从感官、视觉、听觉到味蕾,一整套的迎春仪式感让人陶醉。
头戴柳条圈、手提纸鸢挂件,“诵春词”是16名学童吟唱不同朝代的春季诗词。从“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诗词的历史长河里,带人领略不同时期的春日盛景。春会现场,还有仪仗生手举青幡旗,带来“人随春好”的祝福,另有少年在乐声中跳起佾舞,祈愿风调雨顺、物阜年丰……
“这不仅是中华文化根脉的传承,更是在新时代演绎礼乐文化,实现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表示,孔子文化春会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唤醒我们对仁者爱人、以礼立身的深切体悟。
孔垂长说:“儒家文化从不囿于庙堂之高,而是扎根于百姓日用之间。今天的春会既有庄重典礼,还有市井烟火,这恰好印证了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的深意,礼乐文明要落脚于百姓的福祉和心灵的丰盈。”他希望,能以春会为媒介,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融入生活,让儒家文化成为滋养人心、促进国学的源头活水。
为何是榉溪
老纪三叹揭谜底
春会上,两件物品自曲阜而来落户榉溪。
一是自曲阜请来的一株象征“先师手植桧”的桧木苗。相传曲阜孔庙大成殿后面的桧木,为至圣先师孔子亲手所栽,是儒家思想的物化象征。将它种于榉溪,寓意儒家文化蓬勃发展,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另一件是一罐来自曲阜孔林的黄土。这是榉溪孔氏族人在占地200万平方米、10余万座坟冢的孔林里,费尽心思找到的榉溪始祖孔若钧的父亲、孔子第46代孙孔宗彀的墓穴,在其墓碑前挖出的黄土。
榉溪村孔氏后裔孔火春将陶罐捧在手中,从先师广场出发,跨过桂川溪上的石桥,走进孔氏家庙。这段路的距离并不长,孔火春眼神坚定,走得很稳。
孔火春是婺州南宗祭孔典礼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任榉溪村党支部书记,在上世纪90年代带领村民对孔氏家庙开展抢救性保护。为了保护家庙、保护古村落,自1996年后的12年间,村里没有盖过一间新房。
家庙的意义,孔火春最是知悉。如今,一抔黄土从曲阜南下,安奉于榉溪孔氏家庙,见证南北孔氏血脉永续、文脉相承。像孔火春这样以自身实践保护古村落、传承儒家文化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来看看历史学者纪连海的发现——
“在榉溪,我能看到97岁的老者温习《论语》,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也能看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讨论经典,更通过互联网,通过短视频把生活中的《论语》输送到无限空间。我同时也看到七八岁的小朋友朗朗诵读《论语》,更能看到众多的外乡人千里迢迢来这里拜谒家庙……”
这样的发现让纪连海感叹,“每一个人在这山水之间、庙宇之中感悟天地,找到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方式,一种善待人生的方式,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他对榉溪发出“老纪三叹”,以上为“感叹”,另两叹是“赞叹”和“惊叹”。
他赞叹孔氏一族从庙堂之高来到江湖之远,传礼乐,建家园,在山水间书写礼序天地,成就一部修齐治平的立体《论语》。他惊叹婺州孔氏在这山野里繁衍出92个村落近2万人,生生不息,如风如韵……
孔子文化春会自2023年开始举办,这是三届以来第一次在浙江举办,选择榉溪的原因,在“老纪三叹”中已然明了。
到村里看什么
婺风雅韵贯古今
春会这天,义乌人陈昭君尤为激动,她接过了“孔子学堂”的牌匾,这意味着她一直以来想做的事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陈昭君在义乌李祖村开有一间小学堂,每天带着村民朗诵经典国学,风雨无阻。她觉得,“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多一个人读就多一分希望”。在了解到榉溪的历史和故事后,她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立刻决定在这里创办一个文化交流空间,以学习、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方向和己任。
是什么促使陈昭君不畏辛苦,常常自驾100多公里往返于李祖和榉溪?因为“榉溪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这里的民风和气质与传统文化非常吻合”。
陈昭君感受到的也是众多来榉溪的游客感受到的。越来越多的乡村建设者和文创客走进榉溪,挖掘并展示出这里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榉溪,可以走进婺州南宗讲堂听一堂文史大课,可以在婺州南宗风物馆触摸老物件背后的暖心故事,也可以到土香馆看看一支土香的制作过程,还能流连于在地刊物馆、人文乡村室、一个人的村庄榉溪图文展等小而美的空间。
一次次微小的保护、推动和变化,给榉溪注入持续焕新的不竭动力。去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孔子博物馆走进孔氏家庙系列活动在榉溪举办;去年中秋前夕,“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礼”在孔子博物馆开展;去年10月,榉溪被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授予“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村落范例,是本届唯一获奖的村落……
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说:“如今的榉溪,不仅是一处孔氏后裔聚居的传统村落,也是儒家文化在民间活态传承的生动范本,更是全民共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课堂。”
山风轻扬,弦歌赓续。春日之约,在山野、在乡土、在心间……
(由磐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邛崃大同乙巳年诗礼孔山孔子文化节圆满举行
【下一篇】【陈来】杨天石先生关于宋明理学的三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