洙泗讲坛2025年第3期,郭沂主讲“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第三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4-11 23:37:02
标签:

原标题:郭沂教授主讲“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第三讲

来源:“洙泗学人”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初三日己亥

          耶稣2025年3月31日

 

2025年3月30日,洙泗讲坛2025年第3期暨“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第三讲在孔子书院南楼208举办。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曲阜师范大学李学勤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郭沂先生应邀作题为“中国哲学的元问题、组成部分与基本结构”的学术讲座。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洙泗经学院院长、李学勤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立林教授主持讲座,孔子文化研究院李细成副教授担任评议人。讲座由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洙泗书院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李学勤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尼山世界古典文明研究院、洙泗经学院承办。我院刘星教授、孔子研究院魏衍华研究员及我院研究生、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四十多人参加讲座。

 

 

 

郭沂先生通过严谨的学理剖析,揭示了中国哲学以“人应当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为元问题的价值内核,并系统勾勒出其“形而上-上而下-形而下”的三层结构体系。讲座中,他结合儒家心性论、道家自然观等经典思想,阐释了中国哲学“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相融通的独特路径,为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视角。

 

 

 

首先,郭沂先生阐明了哲学是什么及其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他指出,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前辈学者都有相关论述,但均未涉及根本,若以西方对哲学的定义来看,中国似乎没有哲学这一命题可成立,而如今被称为“中国哲学”的学问,更适宜称之为“道术”。他也提到,“哲学”和“道术”在研究对象、本体与万物的关系、本体存在形式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并梳理了始见于《京氏易传》的“本体”一词的概念演变过程。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归纳,哲学就是探讨自然、个人、社会及其本体的学问。郭沂先生对中国存在哲学持肯定态度,认为若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较,中国哲学虽则缺乏内容上的统一性,但存在形式上的统一性。

 

 

 

其次,郭沂先生探讨了中西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元问题。他认为,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哲学家的问题意识不尽相同,使得各种哲学所发现的本体也有差异。“天人关系”并非中国哲学的元问题,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郭沂先生指出,中国哲学产生于忧患和危惧,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而西方哲学出自人类的求知本性,是纯知识的、非功利的。中国哲学的元问题应为“人应当如何活在这个世界(living)”;西方哲学的元问题则是“这个世界是什么(being)”。尽管中西哲学的元问题不同,但出发点皆为现实世界。西方哲学元问题基于“物”(“自然万物”),对人也是从物的角度加以研究,可描述为“泛物主义”或“泛物论”;而中国哲学元问题基于“人”(人生与社会),从人的角度理解世界,可称为“泛人主义”或“泛人论”。“泛物主义”和“泛人主义”特征不同、各有优劣,导致中西哲学也在不同文化领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各有所长、所短。郭沂先生进而回应了“李约瑟之问”,他认为,西方之所以能在近代超越东方,正是因为中西世界的哲学元问题有所不同。

 

 

 

随后,郭沂先生以中国哲学独特的元问题为切入点,勘察了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中国哲学由本原论、人性论、人心论、人生论、伦理学和政治学六部分组成。横向维度即现实层面,包括人生观、伦理学和政治学。作为个体的人,有“自我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基本属性,此二者分别是道家和儒家思考“个人应当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亦即人生的问题的着眼点。由此,道家和儒家分别以“自然”和“仁”为中心构建起迥异的人生观和伦理学。以此为基础,延伸出了为政治的人要如何管理社会的问题,即政治学。郭沂先生以老子和孔子的人性论为锚点,梳理了先秦时期“性”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追溯到了本原,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宇宙论、本体论两分的状态,先秦道家、儒家对本原的探讨,其相关概念既是宇宙之本源,又是世界之本体,宇宙论与本体论在中国哲学中是合一的,郭先生以“本原论”对这种宇宙论与本体论合一的理论形态进行命名。

 

 

 

以上述的六个组成部分为材料,郭沂先生建构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结构。具有超越性的本原论和人性论构成形而上学,以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人生论、伦理学和政治学构成了形而下学,而居二者之间的人心论则可称为“上而下学”。郭沂先生再次强调,中国确实是有哲学的,那些含有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就是哲学,即西方哲学家所谓的“第一哲学”。

 

 

 

宋立林教授在主持时指出,郭沂老师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他以历史文献学为基础,以先秦儒学的研究为基点,展开他对中国哲学的元问题、组成部分及基本结构的哲学思考与建构,带着十分明确的“问题意识”。郭沂老师那种“眼中只有问题,没有权威”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与谈环节中,李细成副教授从学术史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此次讲座议题的重要性。并提到关于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与基本结构的五条思想史线索,以供郭先生参考:第一条线索是十力学派,以《新唯识论》为中心,熊十力与吕澂等人展开的现代儒佛之争,根本问题即是出于本体论和宇宙论之分合、动静关系问题,而熊十力的《体用论》即是郭先生讲座中所提到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合一的典型表现;尤其是牟宗三从“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与“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理性之运用表现”与“理性之架构表现”、“理性之内容表现”与“理性之外延表现”、“无执的存有论”(即存有即活动)与“执的存有论”(只存有不活动)来区分中西哲学之不同,较为系统地疏理了郭先生的哲学问题,牟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智的直觉”即自由无限心是价值的本源,而郭先生则基于先秦儒学而认为人心论为上而下学,并非价值根源,也并非本体;另外,按照牟先生“道德的形上学”“良知坎陷说”等观念来看,郭先生所认为的六个组成部分在牟先生那里都是贯通为一的。第二条线索是冯友兰、金岳霖、冯契、杨国荣、杨泽波、苟东锋这个从西方哲学来解读中国哲学的流派,最终苟东锋认为“生生”即是“名名”,认为名也有根源性,这和郭先生以伦理学为形而下学的观点也有所不同;第三条线索是2001年开始延续了十几年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大讨论,最终归结为中国哲学范式创新与重写中国哲学史的主体自觉,另外,俞宣孟1999年所著《本体论研究》提出西方哲学的底本是being(存在),但他在这部书中没有提出中国哲学的底本,2022年苟东锋受其影响发表《生生与名名》一文而提出中国哲学的底本即是“生生与名名”。中国哲学是否合法、中国哲学的底本到底是什么,无论是西体中用、中体西用,还是中体中用以及中西互为体用,所涉及的根本问题都是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与基本结构。第四条线索为现代儒学思潮,与郭先生此次讲座密切相关的,比如陈来先生提出“仁学本体论”,杨国荣先生提出“具体形上学”,李泽厚、杨立华、丁耘、孙向晨、杨泽波、安乐哲、李尚信等人提倡的生生哲学,都涉及了本体论宇宙论合一、心性与伦理实践合一的问题;第五条线索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与现实世界的分离,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一直到康德受休谟影响而开启主体性转向,但是在康德哲学中现象与物自体仍然是割裂的,最终导致其后谢林、黑格尔又走向了极端,引起了叔本华的强烈不满。后来胡塞尔发展出现象学,从意向主体、意向活动、意向对象来试图回到事实本身,强调居间性与交互主体,海德格尔受其影响,最终以动态的、具体的、时间性的存在论终结传统西方哲学静态的、抽象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后期海德格尔更是受荷尔德林诗歌的启发,构建了一个天地神人相互依存的世界,认为人必须与其他三方和谐共处,参与到世界的生存与展开,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本真存在。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又进一步影响了伽达默尔,胡塞尔关注意识的结构与本质,海德格尔将存在置于哲学思考的核心,伽达默尔则将语言置于哲学思考的核心,他的诠释学认为理解都是在文本与前见、历史传统与当下理解的解释学循环中实现的视域融合,这正是将海德格尔“此在的存在结构”发展成了“理解者的前结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只是关注的重心变化了。结合中国哲学来看,后期海德格尔的发展方向有点儿类似于儒家的“生生”,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则正好类似于“名名”,这正好是第二条思想史线索中深受杨国荣和俞宣孟影响的苟东锋目前所强调的以“生生”与“名名”为中国哲学底本的观念相通。李细成副教授最后表示,特别希望能看到郭先生参考这五条思想史线索,再写一篇相关的大论文来提出大观点。对于李细成副教授的评议与建议,郭先生表示很受启发,同时也提到2022年在《哲学研究》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只是自己一部书的导言部分,后面还会有很多深入研究。

 

 






郭沂先生的讲座引发了听众的深入思考,在自由交流环节,现场师生踊跃发言,围绕中西哲学互鉴、中国哲学方法论创新等问题积极向郭先生讨教,郭先生悉心予以解答,循循善诱,引大家领略中国哲学的无限好风光。

 

作为“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系列公开课的重要一讲,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公开课受众对中国哲学的元问题、组成部分与基本结构的认知,亦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理路对西方哲学家的启发意义,彰显了中国古典智慧的重要价值。未来,系列公开课将继续立足学术前沿,聚焦中国古典文明,以多元视角激活经典,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贡献思想力量。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