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刘跃进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二月二十日丁亥
耶稣2025年3月19日
《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本书编写组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5月第一版,55.00元
《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遴选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期间引用的古典诗词名句,分为谈治理(14则),说政德(14则),论修养(13则),启哲思(12则),寄壮志(13则),抒情怀(12则),观时地(11则),传友谊(10则)等八类,凡99则。
从普通读者角度阅读此书,我更关注从诗词中获得的感悟和启迪。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礼乐教养,更取决于他的生活实践。一个民族的强盛,又取决于无数个体的发展。所以《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种修、齐、治、平的家国理论,以修身为起点,强调内心修养、个人行为的重要性,最终以经世济民为目标,因为一个人的好坏,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关系到家族的荣耀,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更关系到天下兴亡。
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引用到《楚辞》。《释读》选录了四则,即《论修养》类两则,一则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见《释读》第132页)二则曰:“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 国殇》,见《释读》第144页)《抒情怀》两类,一则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见《释读》第270页)二则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见《释读》第290页)总书记特别推崇屈原那种以德为本的个人修养和矢志不移的家国情怀。
我们看《离骚》,前八句介绍自己身世之后,紧接着就写到了修养: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可见这是屈原最关注的问题。个人的修养包括“内美”与“修能”两个方面。“内美”是修身,最基本的要求是“廉洁正直”(《楚辞 · 卜居》),以德为本。坚守个人信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屈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楚辞 ·橘颂》),就是“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以“内美”为基础的“修能”,则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就是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个人的修养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大学》最后两句也讲到,正心诚意和致知格物是一种彼此不可或缺的互补关系。君子进德修业,修辞立诚。心正,才能意诚。推诚于物,致意于实,就是致知格物。明代大儒王守仁在《答顾东桥书》中就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传习录》卷中)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见《释读》第174页)都强调了实践的意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家国情怀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情怀,他才有可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见《释读》第10页)。有了这样的志向,他才有可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舍生忘死,将个人的利益置于九霄云外。2018年5月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到屈原《离骚》的话:“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这里,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需要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这也是中国诗词所倡导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