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书系作者简介:儒生书系由 出品,主要包括大陆新儒家文丛、《儒生》集刊、“儒生文丛”、中国儒学年度热点系列丛书。 |
“儒生文丛”第一辑
学术委员:蒋庆 陈明 康晓光 余樟法 秋风
主 编:任重 刘明
出 版 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书目(三册):
壹.《儒教重建——主张与回应》
贰.《儒学复兴——继绝与再生》
叁.《儒家回归——建言与声辩》
“儒生文丛”总序
儒生者,信奉儒家价值之读书人也。“儒生文丛”者,儒家读书人之心声见于言说者也。近世以降,斯文扫地;礼崩乐坏,学绝道丧。国人等儒学于土苴,士夫视孔道为寇仇,遂使五千年尧舜故国不复有儒家读书人,亿万万中华神胄不复有儒生也!然则,所谓儒生者,儒家价值之担当者也;儒家价值者,神州中国之托命者也;中国不复有儒生,是儒家价值无担当,中国之命无所托也。悲乎!中国五千年之大变局,未有甚于中国之无儒生也!中国之无儒生,非特儒家价值无担当,且中国国性不复存;中国国性不复存,中国沦为非驴非马之国矣;中国沦为非驴非马之国,中国之慧命又何所寄乎!呜呼,痛矣!寅恪翁之言也!
所幸天运往还,儒道再兴,儒生之见于神州大地,数十载于兹矣。今日中国文化之复兴,端赖今日儒生之努力,而儒家价值之担当与夫中国慧命之所托,亦端赖今日儒生之兴起也。归来乎,儒生!未来中国之所望也!
“儒生文丛”主编任重君,儒生也。倾一己之力,编辑“儒生文丛”,欲使国人知晓数十年来儒家回归、儒教重建与儒学复兴之历程,进而欲使今日之中国知晓当今儒生之心声。故“儒生文丛”之刊出,不特有助于中国文化之复兴,于当今中国之世道人心,亦大有补益也。
壬辰夏,余山居,任重君索序于余,余乐为之序云。
盘山叟蒋庆
序于龙场阳明精舍俟圣园之无闷居
壹.《儒教重建——主张与回应》
任重、刘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内容简介
对儒教重建的关注,是当代“大陆新儒家”的一大突出特点。中国自古儒、释、道三教合一,儒教居三教之首。在传统向现代交替的过程中,儒教是否宗教、儒教是否该重建、儒教在今天应该是何种形态等命题成为学术思想界的热点,不断引发讨论。本书刊载了当代儒家新锐对儒教有关问题的深入讨论和最新看法,忧思为国,立意高远,为中国现代精神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编辑推荐
本书为多名儒学大家文章之合集,其中包括诸家的演讲文稿、与会文稿、访录文稿以及文字文章等,内容丰富、文字精彩,充分展现了我国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舒晓国学大家们的拳拳赤子之心与之竭虑殚精的良苦用心,对于晓以现世碌碌之众人,遑论所谓知识分子亦或平民百姓皆有醍醐灌顶之良效,与混沌中之众人意义不可谓不十分重大。见诸于今日,各大宗教普传于我中华大地,而我国之精粹则鲜有闻着,五千年文化之使命已见危矣。故此,闲诸等有识之士奔走呼告,欲重建儒教,其言似耸听,然其情之真切感人深甚。本书集大陆与台湾地区众儒学大家思想之精华,殚中华精神文明巍巍之竭虑,于现世众迷醉西方文明与金色美酒之世人有呼告惊醒之大义,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自明,毋庸赘言。
目录
■甲编
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蒋庆)
儒教之公民宗教说(陈明)
“文化民族主义”论纲(康晓光)
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张祥龙)
论儒教的体制化和儒教的改新(彭永捷)
中国前途与儒教重建(王达三)
儒教现代改制构想(周北辰)
■乙编
重建儒教也是一个好事情——庞朴先生访谈录(王达三)
当代中国儒学宗教新走向--杜维明先生访谈录(宋元)
我对儒教复兴信心十足——蒋庆先生访谈录(刘敬文)
儒教不是恢复而是重构——陈明先生访谈录(刘敬文)
■丙编
历史的任务与儒教的自我主张(唐文明)
认识儒教(彭永捷)
关于把儒家定义为“宗教”的现实意义(陈勇)
回溯历史,重建儒教(温厉)
儒教怎样灵根再植(王正)
创建一个体制化的儒教(魏德东)
儒教不复兴才是一种威胁(王达三)
真正的儒教并不可怕(齐义虎)
我们的国家认同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什么?——《儒教研究通讯》编后三篇(王心竹)
在今天为什么要重建儒教(杜吹剑)
■丁编
“重建儒教”:一个学术史描述——以方克立、张祥龙对蒋庆的评论为主线(杨海文)
儒教建设十年扫描:理论方案、组织实践与未来趋势(董琳利)
儒教只能走民间化的道路——中国大陆关于儒教问题的最新讨论(韩星)
儒学“第四次浪潮”:激辩儒教(陈占彪)
儒家、基督教、自由主义:相互宽容或者冲突?——试析曲阜教堂事件的观念和政治意义 (秋风)
《儒教重建——主张与回应》跋
对儒教重建的关注,是当代“大陆新儒家”的一大突出特点。中国今天虽然已无亡国、亡种之忧,但亡教的危险依然存在。从历史来看,中国文化遭受过两次外来文化的全面侵袭和挑战。第一次是在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外来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但儒生奋起反抗,努力以儒化佛,最终使佛教中国化,形成了儒释道和谐并存的中华文化格局。
第二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强力进入中国,亦使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较之佛教进入中国最大的不同是“圣经伴着军舰走”,即基督教背后有着一个比中国更强大的政治实体,并且其对宗教文化的输出有着明确的政治意图,给予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支持。所以,这较之第一次的危局更为严重,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交流。中国这次能否以儒化耶,不容乐观。
毋庸置疑,受西风长期侵袭,中国文化价值观自近代以来就处于混乱状态。尽管中国曾经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大国,可惜自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势衰微,并在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激进思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受到整体性破坏,长期处于“花果飘零”的惨淡境地。今日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国家文化实力与之并不匹配,整个社会亦无一个明确而有力的文化价值体系。文化的迷失必然导致道德混乱。于是,为官者不顾廉耻,为商者不守诚信,为富者不讲仁义,为民者不懂礼仪,这不是危言耸听,而已成为目前世风的真实写照。
文化价值的混乱必然影响到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则又与政治认同紧密关联。今天的中国各界之所以久久未能在政治认同上达成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文化价值上各行其是,没有形成文化认同。如何实现重建文化认同这个目标,窃以为至关重要者是重建儒教。
文化是民族的魂魄,宗教是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中国人深受儒教的影响,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儒家文化所提供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深深内化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安身立命,日用而不知。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是因为以儒教之。如蒋庆先生所言:“儒教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与生命信仰的体现,儒教与中华民族、中国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故此,欲收拾人心,解决当今中国人的身心安顿问题,挽救道德沦丧的世风,抵御外来宗教肆无忌惮的入侵以及各种邪教的猖狂蔓延,除了重建儒教,力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别无选择。我们若能在文化建设上赓续道统,继承如毛泽东所言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伟大传统,必能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从而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万世功业。
需要强调的是,在重建儒教上,不能纠缠于儒教是否宗教这一学术伪问题,必须跳出旧有的儒教是不是宗教的二元对抗思维。在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并称,而儒教居首,此乃公认的事实。如陈明先生所指出,今天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由“儒教是不是宗教”向“儒教是怎样一种宗教”转换。至于儒教在今天应该是何种形态,则需要不断探索。儒教是什么样的,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就是本书选辑有关儒教内容的原因,尽管可能有人认为这些内容与儒教无关。
当然,目前我们做的还很不够,需要继续加倍努力。
任重
孔子2563年暨西历2012于北京
贰.《儒学复兴——继绝与再生》
任重、刘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内容简介
因为儒学是治世之学,与一般的儒学研究者不同,儒门中人学习、研究、弘扬儒学,绝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有着明显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感。儒者、儒生、儒教徒对于儒学,不仅在理念上自觉认同,有明确的身份意识,而且还有着强烈的历史担当,立足当下,直面现实。本书所选编的当代“大陆新儒家”的思想探索成果,对当代中国所遇问题进行了精彩解答,乃“为往圣继绝学”,而非“纯学术”之作,值得一读。
编辑推荐
本书为多名儒学大家文章之合集,其中包括诸家的演讲文稿、与会文稿、访录文稿以及文字文章等,内容丰富、文字精彩,充分展现了我国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舒晓国学大家们的拳拳赤子之心与之竭虑殚精的良苦用心,对于晓以现世碌碌之众人,遑论所谓知识分子亦或平民百姓皆有醍醐灌顶之良效,与混沌中之众人意义不可谓不十分重大。
目录
■甲编
儒学在当今中国有什么用?(蒋庆)
我为什么主张“儒化”(康晓光)
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关键是回归道统(秋风)
儒家,人类最好的家(余樟法)
■乙编
公民宗教与中华民族意识建构(陈明)
寻求中华民族新的制度结构(盛洪)
儒家原文化主导地位之含义——儒家复活的意识前提以及与印第安文化的对比(张祥龙)
天下思想与现代性的中国之路——中国问题•中国思想•中国道路论纲(陈赟)
儒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义理纲维(王瑞昌)
■丙编
“中国本位文化论”之重提与新诠(王达三)
儒法关系的共和意义(柯小刚)
儒家礼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重建(张新民)
■丁编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郭齐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陈来)
论中华传统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基础(丁耘)
■戊编
注定做不了旁观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学(王心竹)
近20年我国大陆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胡治洪)
现代性焦虑下之迷思:近年来的儒家政治哲学研究(郭晓东)
古今政教和解之征兆与前景(唐文明)
《儒学复兴——继绝与再生》跋
儒学是治世之学,自然会吸引忧世者的关注。十年前,在下亦是心忧家国天下,对许多问题苦思不解,遂对一向倾慕的西学渐生怀疑,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文化经典。涉猎儒、道、墨、法诸家之后,终被儒家折服。我相信,很多朋友也是跟我有着同样的心路历程,是带着问题皈依儒门的。儒门中人学习、研究、弘扬儒学,有着明显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感。而且,与一般的儒学研究者不同的是,儒者(儒生)对于儒学,不仅在理念上自觉认同,有明确的身份意识,而且还有着强烈的历史担当感,立足当下,直面现实,绝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故此,我在编选本辑“儒生文丛”时,着重于当代儒生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及思想探索,根据主题依次名集为《儒教重建——主张与回应》、《儒家回归——建言与声辩》、《儒学复兴——继绝与再生》。
自近代以来,国运多舛,道统中断,儒家学统亦遭灭顶之灾。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热、国学热,儒学也逐渐复起,但很多儒学研究者不但不认同儒学,而且对当代儒者(儒生)是思想探索不甚重视,并且以所谓的“学术规范”予以苛责和简单否定,有失尊敬。没有儒者,何来儒学?没有儒学,何来儒学研究者?如此简单的逻辑关系,有些人要么是想不明白,要么是故意视而不见,可悲可叹。职是之故,本辑所选编的当代大陆儒者的思想探索成果,是“为往圣继绝学”,而非纯学术之作,望识者鉴之。
因为,我们不是儒学研究者,而是被研究的对象。
任重
孔子二五六三年暨耶稣二〇一二年于北京
叁.《儒家回归——建言与声辩》
任重、刘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内容简介
尽管儒家在今天的中国已呈回归之势,但人们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知之甚少。本书对“大陆新儒家”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些事件,如五十四位学者联署发布《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建议书》、十名青年博士生《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五十多个儒家团体《致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公开函》、十学者《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以及参与讨论读经、国学、教师节、通识教育、国服、礼仪、节日等热点问题,予以集中展示和说明,必将对当代文化建设和国民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编辑推荐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在逐渐加深,民众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在逐渐显露。因此,在实现中国国富的同时,如何实现民强,如何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话题和众多学者研究的领域,而儒家回归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以2004年至2010年发生的复兴儒家文化与抨击西方文化的热点事件为主线,展现众多学者对这些事件学术分析与看法,从而说明儒家回归中国之利。
目录
■2004读经大讨论
读经、儒教与中国文化的复兴(蒋庆)
现代化外衣下的蒙昧主义(秋风)
蒙昧的教育理念与传统观——评薛涌先生的反读经观点(刘海波)
为什么不能读经?(秋风)
中国正在步入“读经时代”——陈四益《读经启蒙》读后(王达三)
再辩读经(刘海波)
我看“读经”(韩星)
大陆读经十年回顾(海印子)
■2005国学大讨论
“国学院”成立的期待与疑虑(陈明)
“国学”名义简论(米湾)
关于“国学”:超越“1840”以来的“集体无意识” (石勇)
有效逻辑与文化意识——回应薛涌博士于纪宝成校长的回应(林桂榛)
糟蹋国学,用意何在?——评薛涌氏《中国文化的边界》一文(王达三)
2005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国学、祭孔、儒教(王心竹)
国学建设的中道(秋风)
■2006教师节改期建议书
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建议书(汤一介、庞朴、张立文等五十四位学者)
思想界缘何因孔子和教师节集体呛声?(龙仲言)
关于定孔子诞辰为教师节的提议(张立文)
理应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耿硎)
教师节改期不仅仅是个文化问题(韩严)
以孔诞为教师节:文化和意义生成(石勇)
孔子:现代中国人的文化焦虑——兼评《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建议书》(王达三)
孔子诞辰应当为“中国文化节”(冼岩)
孔子诞辰最好为“中国教师节”(王达三)
■2006洋节“十博士”倡议书
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十博士生)
对“十位博士生联署《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评点(陈明)
慎对耶诞节――我署名的原因及希望(陈乔见)
“十博士生”的“文化本能”与“圣诞节”的商业化(石勇)
我为什么要支持十博士抵制基督教“圣诞节”(耿硎)
警惕和防范中国耶教化是中国文化的最后底线(王达三)
关于把“圣诞节”正名为“耶诞节”的思考和建议(王达三)
从韩愈谏迎佛骨到博士反对过圣诞节(庄华毅)
十位博士对在哪儿,错在哪儿(秋风)
洋节在中国(杜吹剑)
为中国情人节辩护兼及其他 (陈明)
拒绝香蕉化,过我中国节(王达三)
■2008教育改革与通识教育讨论
中国大学“通识改革”与中国书院传统的回归(蒋庆)
反对中学文理分科,增加儒家经典教学——我对于教育部规划纲要的意见与建议(郭齐勇)
我们为什么需要传统(丁为祥)
“四书”进中学课堂确有必要(陈文新)
“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高华平)
也谈“四书”进中学课堂(卞孝萱)
四书五经何时进中小学课堂(苏文洋)
培养孩子们的中国心——从复兴私塾走向通识教育(王达三)
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建言(柯小刚)
教改大讨论背景下的孟母堂(秋风)
私塾这些年(李勇刚)
■2008北京大学立孔子像争论
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北大校园立孔子像的建议(张祥龙)
以自由自治的名义在北大立座孔子像(秋风)
孔子走向了世界,为何不能走进北大校园?(吴稼祥)
孔子立像与北大精神(冼岩)
北大立孔子像又能如何?(王达三)
孔子进北大这事(陈明)
北大为什么不能接受捐赠的孔子像(韩星)
■2009电影《孔子》争议
须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致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公开函
圣人孔子之幸,中华文化之幸——复电影《孔子》剧组公开函(中国儒教网)
腾出点地方,欢迎孔子回来(王达三)
胡玫用《孔子》向历史与文化再一次致敬(青靖)
对文化祖先应当敬重(邱振刚)
中国电影为何老拿古人“开涮”?(周婷)
我为大片《孔子》捏把汗(许石林)
经典文化名人不宜戏说(张俊卿)
我们还没有学会尊重孔子(王达三)
■2010曲阜建教堂争议
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郭齐勇、张祥龙、张新民等十位学者)
曲阜不宜建造大教堂(陈来)
文明对话?宗教自由?(赵景)
就曲阜建大教堂答《新快报》记者问(陈明)
争取儒教的合法宗教身份——就曲阜建耶教堂答《南风窗》记者问(陈明)
就曲阜建耶教堂答《南风窗》记者问(韩星)
对文化核心价值的维护必须怀抱敬意与责任——从曲阜修造建耶教大教堂事件谈起(张新民)
曲阜建教堂之儒耶冲突及化解之道(杜吹剑)
关于文明宽容、孔子学院与耶稣教堂(齐义虎)
站在作为弱者的儒家一边(秋风)
“死儒”和“活耶”的对话——尼山论坛的问题(赵宗来)
权力、媒体与言路之通塞——旁观曲阜“大教堂”事(温历)
呼吁重视中国传统信仰的主导地位——从曲阜孔庙外建基督教教堂说起(赵宗来)
保持中国文化“道德性人文主义”的特色——反对在曲阜孔庙附近建造耶教大教堂(李存山)
彼此尊重才有文明和谐(齐义虎)
虚心的人与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就曲阜耶教堂事件与儒教重建问题答北京诸道友问(蒋庆)
■附录一:他们重新审视传统(韩福东)
■附录二:文化保守主义峰会现身阳明精舍(李琴)
■附录三:三件大事标志2004年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高调抬头(陈涛 曾进 老牛)
■附录四:“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二十一则(予沉、石勇、冼岩等)
■附录五:那些读书吹剑的日子(任重)
《儒家回归——建言与声辩》跋
自皈依儒门以来,我们一直为弘扬儒学尽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本卷所集录的一些活动记录,就是我们参与其中所做工作的点滴凝结。将《那些读书吹剑的日子》一文附录为背景材料,或许能让大家看得更明白些。十年前,我们弘扬儒学,没有人指导,也没有经验,完全靠自觉、责任和热情。时至今日,最大感受是:只要将其当成自己的事情,不求名利,不图回报,自然而然就会内化于自己的生命,其乐无穷——诚如陈明先生在我于儒学联合论坛上发的《那些读书吹剑的日子》一文后面跟帖所言:“当时只道是寻常,却自有一股内力充盈其间,那是青春脉搏与文化生命的双重变奏。感谢时代,感谢夫子开创的传统,使生活有方向生命有意义。”于我心有戚戚焉。
同时,南水(肖自强)兄亦在《那些读书吹剑的日子》一文后面跟帖道:“这几年在儒家判别和正名上我有趋严的变化,但在行动上一向很宽,有时甚至悬置判别和正名,因为实践的后果往往出人所料,无论是一场名义上的行动,还是一场鱼龙混杂的行动,如果从没有这个名义转到了有这个名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转折。有了名义及其合法性,循名责实也就有了坚实的名义基础。在这一点上,我和唐文明兄一直有共识,即首先要有人至少在名义上认为自己是儒家,才有讨论何为儒家的基础。如果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儒家,关于何为儒家的讨论恐怕连所谓的学术价值也都没有。可以说这十多年里,吹剑兄及其朋友、及其同仁最大的意义便在于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说:我是儒家。儒家不再是一个污名。”的确如此,吾与南水兄。
另有的深刻感受是,做事不同于做学问,不可求完美,但求能尽己所能;也无一定之规,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尽力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即使在网上转发一篇文章,在网站论坛回复一个帖子,也是弘道。个人的力量如涓涓细流,但若大家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则成大江大河。
令人欣慰的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日益复兴,儒家已呈回归之势,这在我们十年前投身儒门时简直是难以想象,真可谓天不丧斯文也!今天,将我们的观点和行动向世人予以集中说明,既是总结,也是对下一个阶段的期待。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收录的许多文章来自网络,故不能一一与作者取得联系,希望各位同道和朋友予以谅解,也希望能与我们主动联系,以便呈送样刊。联系方式:rujiarz@126.com
任重
孔子二五六三年暨耶稣二〇一二年于北京
“儒生文丛”稿约
出版目的:弘扬儒学,提携后学,促进各界对儒家的全面了解,推动中国学术繁荣、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
征稿对象:自觉认同儒家的学术研究者,主动弘扬儒学的社会实践者。
内容要求:学术性与社会性相结合,要有担当意识、价值关切和文化情怀。既收编学术研究专著,也收编各界同道的弘道文集。学术论文要言之成理,文化评论要立场明确,经验总结要详实严谨,诗文随笔要有儒家趣味。
投稿程序:请作者投稿至主编电子邮箱(rujiarz@126.com)。主编初审后交“儒生文丛”学术委员会审议。若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则列入下一辑出版计划。
学术委员:蒋庆 陈明 康晓光 余樟法 秋风
“儒生文丛”主编任重 敬告
图书购买
方式之一: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http://www.cuplpress.com)
通信地址:北京100088信箱8034分箱 邮箱:zhengfa@cuplpress.com 邮编:100088
010-58908334(邮购部) 010-58908301(读者服务部)
【上一篇】【张晚林】祭孔文
【下一篇】【赵汀阳】孔子在世当如何?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