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刚:“亲亲”如何“而仁” ——对亲亲与仁之关系的一种现象学阐释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1-04 19:32:58
标签:

朱刚:“亲亲”如何“而仁”

——对亲亲与仁之关系的一种现象学阐释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冬月廿四日壬戌

          耶稣2024年12月24日

 

2024年12月14日下午15:00,中山大学哲学系第二十七届哲学月“智慧之光”名师讲座“心性、秩序与美好生活”系列讲座第七讲在锡昌堂103室举行。讲座由中山大学朱刚教授主讲,中山大学郑辟瑞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与谈。开场阶段,主持人郑辟瑞教授简要介绍了主讲人朱刚教授和与谈人孙向晨教授,尤其突出了两位学者对“亲亲”这一研究主题所做出的贡献。

 

 

 

朱刚教授主讲

 

 

 

郑辟瑞教授主持

 

朱刚教授先是感谢了郑辟瑞教授的主持,并感谢了与谈人孙向晨教授的到访。讲座开始,朱刚教授先勾勒了作为儒家哲学一个基本问题的“亲亲”与“仁”的关系问题,并回顾了从两汉到当代理解“亲亲”与“仁”之关系的几种主要模式。接着朱刚教授从现象学出发对“亲亲”的两种基本形态“孝”与“慈”的时间性做了阐发,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孝”作为子向亲的时间性绽出对于首先作为子而存在的人来说的原初性。

 

在明确了“亲亲”的基本样态之后,朱刚教授在张祥龙教授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接续着从发生现象学的角度阐释了“亲亲”如何通过“艺”的接引作用而将自身兴发为“仁”,从而以现象学的方式回应了“亲亲”如何“而仁”的问题。

 

 

 

朱刚教授在讲座中

 

 y

 

孙向晨教授与谈

 

在与谈环节,与谈人孙向晨教授先是称赞了朱刚教授的讲座内容,认为彼此二人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同仁。他先是指出了“亲亲”与“仁”的关系问题的当下性,认为“亲亲”与“仁”不仅是古代问题,并且也是现代社会中个体自然德性的局限性和社会正义的普遍性之间的问题,甚至是“天下”的发生机制问题。随后,他赞扬了朱刚教授继承了张祥龙与海德格尔关于现成性和发生性之间关系的说法,认为朱刚教授最终回归了先秦与两汉时期的儒学的源发性。孙向晨教授认同朱刚教授从时间性的角度来理解亲亲问题的思路,认为这一思路展示了亲亲背后的哲学性结构。孙向晨教授指出,每个人的时间性不是线性的,而是复合的,在世代之间有一种平衡性。最后,孙向晨教授认为朱刚教授接着张祥龙先生的相关思想而继续以现象学的方式阐发“亲亲”这一做法本身,也正体现了儒家之“孝”:“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孙向晨教授同时也提出了对朱刚教授的质疑,认为孝和慈不仅是在实然的拥有子女的层面上成立的,而且也是先天的世代性结构,因此每个人都必然具有孝和慈。朱刚教授感谢了孙向晨教授对讲座内容的点评,并回应了孙向晨教授的质疑。朱刚教授承认,慈的确并不以我有子的事实为前提,而慈自身也是一种原本的意向性,在此意义上,他感谢了孙向晨教授对讲座思路的补充和完善。

 

 

 

 

 

 

 

 

 

在提问交流环节,朱刚教授与现场的师生就讲座内容和儒家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差异、兴本身的本质性结构与其好坏、六艺中何者更具代表性、中西对家国的不同理解、父母与子辈的不同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朱刚教授一一回应了提问者们的问题,并感谢了各位听众的热烈参与。

 

最后,主持人郑辟瑞教授再次感谢了朱刚教授所作的精彩报告,他向在座的听众强调了朱刚教授报告题目中的“现象学阐释”这一关键词,并指出,无论是个体和亲亲的关系还是仁与孝的关系,最终都与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联系在一起。现象学不仅要提供一个公共的真理,而更要关联于每一个人自身生活体验的差异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亲亲和仁等等话题或许最终仍有待我们每个人自己去思考。讲座在会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