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明:麦金泰尔论儒家伦理学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1-04 19:28:38
标签:

唐文明:麦金泰尔论儒家伦理学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冬月十七日乙卯

          耶稣2024年12月17日

 

2024年12月6日下午15:00,中山大学哲学系第二十七届哲学月“智慧之光”名师讲座“心性、秩序与美好生活”系列讲座第五讲在锡昌堂103室举行。讲座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唐文明教授主讲,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陈乔见教授与谈。讲座开始,陈畅教授对唐文明教授做了介绍。

 

 

 

唐文明教授主讲

 

 

 

陈畅教授主持

 

此次讲座的主题为“麦金泰尔论儒家伦理学”。唐文明教授就麦金泰尔曾发表过的三篇论儒家伦理学的文章,即《不可公度性、真理和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美德的对话》(1991)、《再论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概念》(2002)和《向儒家提问》(2004),展开分析,呈现麦金泰尔在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伦理学的基础上,与儒家伦理学的对话和提问。

 

首先是关于第一篇文章《不可公度性、真理和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美德的对话》的讨论。唐教授指出,“不可公度性”指的是两种思想和行为体系之间的关系,其中每一种体系都必须共享确定的结构和内在的标准。麦金泰尔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儒家伦理学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比较中,认为二者之间或之外,不存在可用于裁决的共同标准和尺度。具体来说,儒家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不可公度性的表现有五个方面。一是具有不同的美德概念和美德分类方式;二是对什么是美好生活有不同的看法;三是在概念的使用上不同;四是麦金泰尔所认为的儒家伦理学最独特的“礼”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是找不到的;五是有不同的言说方式,比如儒家相对缺乏思辨的传统。接着,唐教授强调,麦金泰尔关于传统的合理性与传统发展的理论同样值得关注。麦氏认为不能离开传统的合理性而抽象地发展传统,但传统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他将传统分为三个阶段,即已构成的传统、认识论危机和被构成的传统。为了发明新概念和新理论以克服传统被怀疑的认识论危机,必须满足三个要求:一是以系统、连贯的方式解决在传统被质疑时遭遇的问题;二是解释传统遭受质疑的原因;三是新概念和新理论要与传统的共享信念之间具有连续性。

 

基于不可公度性和传统的合理性,唐教授引出了儒家伦理学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合理相遇与辩谈的可能性。不可公度的传统要对话,第一步是要理解各自的历史。其中,每一方都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以传统内部的标准进行界定。这一过程后,两个传统都局部转化和丰富了自身的标准。在阐发中,麦金泰尔持续向儒家提问,指出儒家所面临的困境:要么保持高度特殊化和具体化,但将自身束缚于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形式中,要么保持与社会秩序的相关性,但削弱美德特性。

 

 

 

讲座现场

 

第二篇文章《再论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概念》是麦金泰尔对万俊人教授的回应文章。唐教授首先对万俊人的《儒家美德伦理及其与麦金泰尔之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差》一文进行了简要介绍。该文认为儒家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存在美德主体的差异,儒家没有作为权利主体或目的主体的个人,在进行美德评价时以他人为重,强调的是关系性的对待主体。麦金泰尔在回应文章中说明,亚里士多德在人伦中的自我问题和目的论问题上与儒家非常接近。此处,唐教授强调了伦理践行者的概念,认为儒家既不是个体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重视关系,人伦就是客观存在的关系,从对关系的认知中生发出关切的意愿与关爱的情感。

 

第三篇文章《向儒家提问》是麦金泰尔对《关于自我、自律与共同体的比较研究》一书的反思与评论。麦氏认为,儒家拒斥西方义务论、功利主义和美德伦理的基本假设,这种彻底的不相容使得儒家与西方道德伦理之间很难就权利问题进行有效对话,然而这种对话本身就不应成为儒家的首要任务。因为真正亟需处理的问题是儒家所遭遇的现代性危机,即儒家思想采取怎样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式,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任何建设性的儒家式探究都要以对这个问题的回应为基本前提。

 

唐教授在解析麦金泰尔三篇论文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对儒家在现代社会的应有发展。他首先指出,儒家式共同体是学习型共同体,直面现代,儒家需要建构学习型社会,把学习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加以维系,在整个共同体中承担起教育人的责任,最大程度实现人的潜能。其次,权利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儒家在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在西方,权利思想归属于作为个人的个体,旨在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唐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作为儒者和现代国家公民的个人不得不过一种双重生活,因此,儒家在现代社会生活会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诉诸权利观念。问题关键在于,儒家应当发展何种权利概念,为此,唐教授提出伦理权利或人伦法权的设想。

 

在与谈环节,陈乔见教授首先高度肯定了唐文明教授的学术与思想的宏大气象与抱负,以及麦金泰尔对他的影响。接着他谈到自己从这个讲座中获得的启发,比如万俊人教授认为儒家的美德概念不是个人目的性的,而是关系性的。陈乔见教授补充说,儒家认为美满的生活不主要是个人的善好,毋宁说是维护某种善好的关系,这一点可以回应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所面临的所谓自我中心的挑战。最后,陈教授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相对主义的问题,即如何理解麦金泰尔所说价值标准在传统内部才有效,但真理是永恒的这一观点?二是能否对其他传统做价值评判?三是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儒家传统,哪一个对于现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伦理生活的影响更重要?四是儒家并非铁板一块,像荀子就有类似从个人利益出发思考伦理规范的思想,这一点颇类似于西方近代思想,比如霍布斯。

 

对于这四个问题,唐文明教授逐一进行了回应。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每个传统内部存在一个第一原理,通过认可传统的部分观念过渡到认可第一原理,由此实现实践信念和理论信念的循环,这就是真理的永恒性。关于第二个问题,唐教授认为既可以评判也不可以评判。如果把这一传统放入到个体生活内部,那么个人就可以去评判,反之则不可以,因为不置身于该传统的内部,评判就没有意义。关于第三个问题,唐教授回答到,作为儒者,儒家伦理观念是重要的;作为生活在当下的公民,则社会是重要的,这是由人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既不可能反其传统,也不可能不生活在当下。关于第四个问题,唐教授认为儒家内部纵然存在种种差异,但其核心应当是统一的,即使是荀子也讲求礼义,不会在构思社会理想时认同契约论等框架。

 

 

 

自由讨论环节

 

在自由讨论环节,同学们也大多围绕儒家传统的现代性危机及麦金泰尔的传统概念进行提问,唐教授对现场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和回应。

 

 

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