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佐斌 罗武林】历代御史碑刻之十四 卢雍"忠义之邦赞"碑:忠义之理 人心同具

栏目:往圣先贤
发布时间:2025-01-03 10:54:15
标签:

历代御史碑刻之十四 卢雍"忠义之邦赞"碑忠义之理 人心同具

作者:胡佐斌 罗武林(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纪委监委)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西历2018年9月17日

 

川东北素有“忠义之邦”的美誉,那儿的人重气节,为人耿义,名士辈出。那么,历史上“忠义之邦”缘何而来,又是从何时开始有此美名的呢?答案就藏在四川省岳池县境内一块明代御史题写的石刻里。

 

 

 

岳池县秦溪镇灵泉寺壁崖上的明代碑刻

 

这块石刻位于岳池县秦溪镇灵泉寺的悬壁上,名为“忠义之邦赞”碑,碑高约2.5米,宽约1.5米,为岩壁整石开凿,字体较大,为隶书,刻迹较深,所刻内容如下:

 

顺庆名忠义之邦,重纪信之节。监察御史东吴卢雍为之赞,道经灵泉,僧摩崖请题。按察司佥事刘成德曰:盍书是赞,以历风教从之。

 

巴子旧封,安汉故地,屹为巨邦,号称忠义。维昔纪信,委质高祖,荥阳围困,乃请诳楚。脱王之厄,甘焚其身,岂不爱身,义重君臣。炎汉开基,信功维元,当时不录,帝亦少恩。大节精忠,皎如日月。邦有若人,允矣豪杰。忠义之理,人心同具。百世而下,孰不歆慕。贤士辈出,民俗淳美。将军之风,使人兴起。我秉宪节,周爰咨询,爰作赞词,以示邦人。

 

【译文】

 

顺庆素以忠义之邦著称,崇尚纪信的气节。(明)监察御史、江苏吴县人卢雍为纪信题写赞文。卢雍当时路过灵泉寺,寺僧请其题词,刻在山崖石壁上。有按察司佥事刘成德提议说:“何不题写纪信忠义这样的赞文,形成风气来教化世人呢?”

 

这里曾是巴子国的封地,安汉县的旧址。自古以来就是大国,有着忠义之邦的称号。昔日,纪信效忠于汉高祖刘邦。刘邦被楚霸王项羽围困在荥阳城的生死关头,纪信挺身而出,请命易装假扮刘邦来迷惑楚霸王,才使汉帝刘邦脱逃,免遭厄难。项羽抓住纪信要他投降,纪信誓死不从,甘愿被大火活活烧死。纪信不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他是把君臣间的忠贞节义看得比死都重要。建立大汉开创基业,纪信居功至伟,可是,当时并未被人所记载。但纪信精忠节义的气节仍熠熠生辉。一个国家中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豪杰!忠义的道德观念,每个人心中都有。千百年流传下来,谁不钦佩敬仰(忠义之人)!正是纪信的忠义,影响当地的贤达志士历代层出不穷,社会风气淳朴良好。纪信将军忠义的风范,在当地让世人效仿并兴盛起来。我拿着巡察宪风民情的公文,在民间四处询问收集,于是写下这篇赞文来昭示后人。

 

 

 

“忠义之邦赞”碑

 

从碑文落款来看,该碑为明正德十三年秋,监察御史卢雍路经灵泉寺所作,全文概述了顺庆(今南充)为忠义之邦与汉初大将军纪信的渊源关系,也表达了对纪信的由衷敬仰之情。

 

卢雍,字师邵,江苏吴县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正德十三年(1518年)以监察御史巡抚四川,有惠政。后迁四川提学副使,未到任,卒,著有《古园集》。

 

“忠义之邦赞”碑中讲述的纪信又是何人呢?纪信诳楚又是什么典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4 年夏,刘邦兵困荥阳城达一月有余,城内粮食严重缺乏,将士筋疲力竭。将军纪信见情况十分危急,便向刘邦献计,由陈平写了降书,派人送交项羽,说汉王今夜便出东门投降。到了半夜,城内三千妇女从东门鱼贯而出,络绎不绝,楚兵都拥至东门看热闹。刘邦便乘机在张良、陈平等人的保护下从西门逃出。待东门上几千妇女走完,天已经亮了。这时化妆成汉王模样的纪信,端坐在一乘龙车上,前遮后拥地从东门出,楚兵以为是汉王出降,欢喜若狂。项羽出营审视,见车上端坐者不是刘邦,便问:“你是何人,敢冒充汉王?”纪信答道:“我乃大汉将军纪信。”项羽又问:“汉王在哪里?”纪信说:“早已离开荥阳了!”项羽气极,下令齐集火炬,将纪信烧死于火海之中。

 

后来,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政权后,为纪念纪信荥阳诳楚、舍身成汉之功,便将纪信家乡从阆中县分出,建立“安汉县”,县治在今南充市舞凤乡清泉坝。那时的安汉县,主要辖今日的广安、岳池和南充市部分县。因纪信的缘故,这一带便历代享有“忠义之邦”的美誉。与此同时,纪信诳楚的故事也被历代人们广泛传诵。而作为监察御史的卢雍,来到安汉故地的灵泉寺,想起了纪信,不禁题笔作赋于石壁,追思纪信之功劳,弘扬忠义之精神。

 

 

 

卢雍书《灵泉留题》局部

 

除“忠义之邦赞”碑外,岳池县秦溪镇灵泉寺还有不少明代碑刻,均为过往官员所题。除卢雍外,还有巡按御史姚祥、四川行都司断事刘逊、四川按察司佥事杨瞻、顺庆(原南充)府事朱甫等,相关碑刻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