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市召开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11-14 08:39:37
标签:

原标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全国学术研讨会

作者:王培坤

来源:《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十月十一日己卯

          耶稣2024年11月11日

 

2024年11月8日-10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市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光明日报社等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本次会议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南京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分为开幕式、主题演讲、分组讨论、闭幕式四大环节。

 

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孙乐强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研究”首席专家李承贵宣布大会开幕。随后,由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周爱群致辞,周爱群书记代表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对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周爱群简要介绍了哲学学院的历史沿革,以及学校研究团队取得的成果。

 

第一场主题演讲由李承贵教授主持。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提出了建构中国话语的辩证法体系的设想。陕西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南湜以高清海先生对中西哲学的思考为切入点,辨析了中华文化中“一体性”存在论视域和西方文化存在论视域的差异。东南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樊浩深入分析了中国话语中“国家”与西方话语中“country”在文明形态上的差异,认为家与国构成了“国家”文明的两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原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陈卫平深入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哲学学院院长臧峰宇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融合而成的新的生命体。通过返本开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时代风采和世界历史意义。

 

第二场主题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文部副主任、编审冯琳主持。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乔清举认为提出“第二个结合”、强调“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部主任、研究员彭彦华深入探讨了中西哲学“精神超越”在理论形式上的重大差异;在“天人关系”上,西方哲学采纳认识论视角而中国哲学采纳价值论、主体论视角。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杜运辉提出在“两个结合”视域中继续反思“物质与意识”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确立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内核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新春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需要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主体自觉。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高秀昌深入考察了方克立先生的“马魂、中体、西用”论。

 

第三场主题演讲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巍主持。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李尚信探讨了《周易》经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契相通的内涵。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余治平认为董仲舒站在儒学的立场上援引阴阳五行学说,是儒学史上第一次对国家信仰发生的原理和要求进行严谨的学理论证。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义霞深入分析了谭嗣同哲学中有待深入研讨的十二个议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承辨析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对“世界”(天下)和“地方”的看法。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陆永胜认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具有首创意义的时代命题,在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哲学维度上阐释“‘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具有积极意义。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在先秦、汉唐、宋明、近现代等儒学发展各个阶段上皆有所论述,深入探讨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相契相容的方法路径和现实意义。

 

在大会闭幕式中,安庆师范大学教授章林和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崔海东分别进行学术总结。李承贵教授作大会总结时指出,“会通”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勉励大家以创造真正造福人类的新哲学。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