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会大会报告与闭幕式致辞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9-25 16:56:34
标签:

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会大会报告与闭幕式致辞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八月二十日己丑

          耶稣2024年9月22日

 

“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

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年会

大会报告与闭幕式致辞

 

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对重要经典的深入研究,需要不断发掘存储于经典文献中的古典哲学智慧与思想经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古对谈,共焕生机。

 

2024年9月15日,在广东广州召开的“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会圆满落幕。

 

本次会议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承办,与会200余名专家学者就“从哲学史论述到哲学探索”“传统哲学面对的时代课题”“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原生问题”等话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中山大学哲学系杨海文教授主持

 

闭幕大会报告于15日上午举行,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杨海文教授主持。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景海峰教授,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哲学系盖建民教授,学会理事、河北大学哲学系程志华教授,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作大会报告。

 

 

 

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景海峰教授报告

 

景海峰教授报告的主题是“‘理解’的三重意义——兼论儒家经典的诠释问题”。他指出,“诠释”与“理解”是诠释学的核心概念,而“理解”这一概念仍有待辨析。中国传统解经、历史诠释或一般的哲学诠释以及海德格尔以后的哲学诠释学,其“理解”的前提与内蕴是不同的,“理解”也随之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意义:围绕经典文本而开展的各样解释活动,寻找理解与解释的恰切性以及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追问理解的条件。儒家经典解释传统,“理解”主要以经典文本为中心,亦有将“自我”意识植入到阅读活动中的面向,但却尚未进入哲学反思的存在论意义。他最后指出,面对历史经典,不必想象可以回到古人的真实处境中,而是要依靠我们的思维活动、现实感悟和创造精神,在理论上确证儒家经典的普遍性信念。

 

 

 

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哲学系盖建民教授报告

 

盖建民教授报告的主题是“道家生命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他首先指出,研究道学不能忽视先秦老庄道家与民间信仰。道家与道教是一体两面,即体即用。他认为早期道家和道教经典,其生命哲学思想主要是围绕治身和理国两个维度展开,历经“三变”,即由“摄生”而“卫生”,由“卫生”而“学生”。“无身不能成道”的身体观与“无生不能成道”的生命观是道家生命哲学的两个基本维度。“我命在我不由天”与“我命在我也由天”是道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的现代价值。最后他认为,道教文献中蕴涵有深刻而契合百姓日常生活的生命哲学智慧,凸显了道家对个体生命处境的关怀与生命伦理思考。

 

 

 

学会理事、河北大学哲学系程志华教授报告

 

程志华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视域’与儒家人性论之安顿”。他提出,儒学史上曾出现五种人性论,即“性有善有恶论”“性善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它们虽各有道理,但相互违背。如何看待这种情况,是儒家人性论留下的学术课题。报告人指出,此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各方基于人性问题的不同“视域”而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儒家人性论的“视域”包括“人性概念”“通性与殊性”“体与用”“始与终”四重维度。在讨论五种人性论时,应根据不同“视域”进行言说。而对此进行充分辨析,则既可以确保每类人性论的成立,又可以整体性地安顿五类人性论。

 

 

 

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报告

 

程乐松教授报告的主题是“道彰于技——再论《庄子》中的熟练技艺”。他提出,庄子把技艺当作一种独特的类型场景,具备超日常性的特征。贯穿其中的思想主题便是,对象化的操作如何不断完成对自我的认识。他认为,自我建构的方式恰是要将自我消磨在对象化中间,在不断去对象化的过程中完成自我与对象的融合。从纯熟的状态恰好可以理解纯素之道,技和道之间的关系恰是通过纯熟来呈现的。因此,真正的差别不是笨拙与熟练,而是笨拙与从容。最后他指出对于“人”的熟练与对于“物”的熟练之间仍存在一定区别。

 

 

 

学会理事、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教授主持

 

随后进行的闭幕式环节,由学会理事、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教授主持,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随后下届举办方代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黄燕强副教授致辞。

 

 

 

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致辞

 

学会副秘书长朱承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本次大会有两个关键词,即“致广大”与“尽精微”。“致广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议规模宏大,彰显了中山大学哲学系强大的组织能力;二是论题广泛,充分展现了中国哲学史学会年会内容的全面性与包容性。“尽精微”表现在三个地方,即对中国哲学理解范式的不断创新、对中国哲学时代活力的焕发以及对传统经典的创造性阐释。最后朱承教授表示,值此中山大学和中山大学哲学系百年华诞之际,谨代表中国哲学史学会向中山大学和中山大学哲学系表示诚挚的祝贺。

 

 

 

下届举办方代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黄燕强副教授致辞

 

黄燕强副教授作为下届举办方代表进行大会最后的致辞。他首先向中山大学哲学系在百年校庆之际成功举办本次大会表示祝贺,随后简要介绍了明年年会的筹备情况,并热情邀请各位学者莅临讲学。最后他感谢中山大学哲学系为大家呈现一场举办盛会的典范。中国哲学史学会2025年会将在明年3月底4月初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举办,主题为“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与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展望”。

 

本次闭幕大会宣告“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年会的圆满结束。除大会报告外,年会设立了十个分会场以及青年学者论坛,每个会场的报告之间互有关联,与会学者均围绕集中的主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讨论。对于中国经典文本的不断追问与阐发,蕴涵着对整个文化传统的信念、深情和期盼,理解与创造永不落幕。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