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十三年

栏目:经学新览
发布时间:2024-09-05 22:13:20
标签:

《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十三年

作者:三纯斋主人

来源:“三纯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廿八日丁卯

          耶稣2024年8月31日

 

[春秋]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夏,四月,葬陈宣公。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

 

秋,九月,大雩。

 

冬,公子友如齐。

 

鲁僖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

 

春季,《春秋》唯一记录就是战争,“十有三年春,狄侵卫。”三传虽然对这条记录都未关注,但《左传》鲁僖公十二年春天有“十二年春,诸侯城卫楚丘之郛,惧狄难也”的记录,说明当时诸侯就可能预感到狄人要再次攻打卫国,所以未雨绸缪。此刻的这条记录,就是对上年那条记录的回应。《左传》虽然没有关注这条记录,但在春季记录了另一件事:

 

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事毕,不与王言。归,覆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仲孙湫,按《左传》的记载,在鲁闵公元年曾作为使者出访鲁国,并且预言了“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这次又作为使者出访京师。虽然《左传》在此先说“聘于周”而后说“且言王子带”,文字上看似乎聘问是正事,王子带事是顺便说一下,但我们都清楚,仲孙湫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与王室沟通协商如何处置王子带事宜——王子带之前作乱失败出奔齐国,显然齐国想做和事佬。

 

这段意思说,鲁僖公十三年春,齐桓公派仲孙湫为使者去周王室聘问,同时想跟周王室商讨一下王子带的事。但是,仲孙湫并未跟周襄王讨论王子带的事,只进行了礼节性的聘问后就回到了齐国。回国之后,跟齐桓公复命说:“现在还不是(跟王室讨论王子带的)时候。周王还处于盛怒之中,我看弄不好要等十年。没有十年,估计周王是不会召他回去的。”

 

看似很奇怪,仲孙湫没有完成齐桓公交代的任务,但实际上从侧面说明了一点:仲孙湫是很能审时度势、灵活应对的。这件事再次彰显了仲孙湫的睿智,根据我们读《左传》的经验,仲孙湫的话也再次预言了王子带还得在齐国滞留大约十年。

 

夏季,《春秋》记录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陈宣公的葬礼,“夏,四月,葬陈宣公。”陈宣公是去年十二月去世的,此时下葬符合礼仪,所以三传也均未关注。

 

第二件事是一次诸侯会盟记录,《春秋》记录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咸,杜预注释说是“卫地,东郡濮阳县东南有咸城。”大致在今天的河南濮阳一带。鲁僖公与齐桓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咸地会盟。显然,这次会议的发起方还是当时的诸侯霸主齐桓公,鲁国只是应约与会而已。

 

《公羊传》未关注此事,《榖梁传》则简单说了一句:

 

兵车之会也。

 

说明这次诸侯会盟,都是带着军队去的——暗流涌动啊。

 

这么多诸侯与会,且带着军队,商量的显然是跟战争有关的大事。《左传》就交代了背景如下:

 

夏,会于咸,淮夷病杞故,且谋王室也。

 

这次诸侯会盟,是因为淮夷对杞国构成威胁,诸侯讨论如何应对。同时商讨一下王室的事情。

 

淮夷,指的是当时生活在今天的江淮、黄淮一带的少数民族部落。据说淮夷部落的先祖就是著名的蚩尤。在春秋时期,淮夷最著名的代表是徐国,最著名的君主就是徐偃王。《韩非子·五蠹》有“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的说法,说明徐国当时势力已经非常之大。《史记·秦本纪》也有“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一说,说明徐偃王因实力强大而一度作乱(注:有学者提出周穆王之所以认为徐偃王叛乱,就是因为他“僭越称王”)。杞国则是分封已久的中原诸侯国之一,是夏王朝的后裔,这时候受到淮夷的威胁,被迫不停迁徙避乱——诸侯此次能联合商讨为杞国应对淮夷的威胁,说明淮夷对杞国的威胁已经严峻至极了。但是从后来杞国的不停迁徙看,这次会盟并未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至于“谋王室”,还是王子带事件的后遗症。很明显齐桓公不想把王子带以罪人的身份交给王室处置,从王子带作乱失败奔齐以后齐国一系列的操作看,齐桓公在这件事上想法很多。这次就是想拉着其他与会诸侯国给自己背书,表面上是希望王室和王子带和解,但实际是欲图形成一个以王子带为傀儡的势力集团,牵制周襄王。这次会议在这件事上倒是应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达到了齐桓公的预期,因为此后王子带安心在齐国生活,一直到鲁僖公二十二年得以重新回到洛阳——恰好应验了仲孙湫说的“十年之期”。

 

《春秋》秋天的记录是祭祀,“秋,九月,大雩。”三传对此都未关注。

 

《左传》在秋季补充了一条与王室有关的记录:

 

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齐仲孙湫致之。

 

秋季,因为戎人造成的祸乱,诸侯派兵去帮助王室戍守。齐国是仲孙湫帅兵去救援。

 

我猜测此次诸侯戍守王室,可能一方面是帮助王室修复此前戎人作乱带来的损害,例如修城筑防,强化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戎人依然蠢蠢欲动,让王室难以安心,所以诸侯做出这一举动,威慑下戎人。

 

冬季,《春秋》的记录是“冬,公子友如齐。”这已经是鲁僖公时代《春秋》明确记载的公子友第二次出访齐国的记录,想来谈论的无外乎重申齐鲁友好之类事情。

 

《春秋》本年的记录到此结束。《左传》冬季的记录则是秦晋之间的事:

 

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㔻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第一段讲述大臣劝秦穆公救援晋国。子桑,此前在《左传》中出现过,鲁僖公九年,有一段秦穆公与公孙枝讨论夷吾的对话,公孙枝就是子桑。子桑说的“重施而报”,此前晋惠公得以即位就有秦国的支持,所以如果再救助晋国,就是再次有恩于晋国。百里,应该就是后世说的百里奚。

 

第一段意思说,冬季,晋国发生饥荒,于是派遣使者来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问子桑说:“能给晋国售卖粮食吗?”子桑回答说:“如果再次施恩晋国并且回头受到晋国的报答,您还有什么更多要求吗?如果再次施恩晋国,但回头晋国不报答,晋国的老百姓必然离心离德,人心散了我们再去讨伐晋国,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晋国必定会失败。”秦穆公又问百里说:“可以救助晋国吗?”百里回答说:“天灾的发生,任何国家都有可能遇到的,救援灾荒、体恤邻国,这是符合道义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会有福报。”

 

第二段讲述秦穆公拒绝㔻豹攻打晋国的建议。当时㔻郑的儿子㔻豹在秦国,向秦穆公请命攻打晋国。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作恶了,但老百姓何罪之有?”于是秦国把粮食运往晋国,从秦都雍城一直到晋国的绛,运粮的队伍络绎不绝,后人也因此称这次为“泛舟之役”。

 

㔻郑之子㔻豹此前出奔秦国,一直念念不忘要打回晋国报仇雪恨,所以一有机会就怂恿秦穆公伐晋,但是秦穆公能成为一代霸主,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并不轻易为人所蛊惑。秦国这次虽帮助晋国度过危机,却并未得到晋国的感恩与回馈,但恰如子桑所言,后来晋惠公为此终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冥冥之中,因果报应不爽。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