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悦】回忆2024年暑假的两次夏令营学习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4-09-05 21:41:59
标签:

回忆2024年暑假的两次夏令营学习

作者:尹悦

来源:“真理与真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八月初三日壬申

          耶稣2024年9月5日

 

编者按

 

尹悦是江汉精舍学员陈长健在桂林理工大学任教的本科班学生,在汪亮老师等各方面的助缘下,她于刚刚过去的暑期参加了两个夏令营的活动。

 

文章娓娓道来,有生活点滴的回忆,有参与其中的收获与思考,还有想进一步学习经典的发心。

 

经典涵养生命,滋润心田。现推出此文,以飨师友。

 

甲辰年七月廿九初稿

甲辰年八月初二二稿

甲辰年八月初三三稿

杨妮

 

尹悦|回忆2024年暑假的两次夏令营学习

 

这个暑假在汪老师和陈老师的建议下,我参加了7月14日-19日的志心书院第四期青年志心营和7月27日—8月17日的武汉大学第四期珞珈国学营,收获颇丰,感受良多,我将分别记录这两个夏令营的流程与收获。

 

第一程 志心书院

 

 

 

志心书院风草间

 

志心书院坐落于杭州桐庐莪山畲族乡,以“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发展”为宗旨,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儿童、青年的文化素养的培养;以玩习游学、耕读传家为特色,致力于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带动乡村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美好。自庚子年落地桐庐以来,与数千名青年结缘,种下文化的种子。书院志心营的安排为:五天内每日晨读晨练,白天安排讲座或玩习、禅茶、释菜礼等活动,晚上则是抄经、青年桌游、会面等。五日学习结束后的游学则去了国家版本馆、西溪湿地、西湖和大觉寺。书院的氛围很有趣,打扫卫生、准备饭菜、调整设备等等都是由青年学生自己完成的,除了志愿者,新来的营员们也会很自觉的来帮忙。

 

 

 

在书院中我学会了对生命、生活的体贴。一周参与下来,对生活开始有要求了。一个是饮食习惯,少油少辣的配菜加上经常喝茶,口味慢慢变得清淡。吃饭时少讲话、不能玩手机,吃的时候茄子是茄子的味道,思绪收回当下,慢慢能够沉心静气吃饭,感受饥饿的消失。一个是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多出汗,空调不开太低,晨读、晨练。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适当锻炼,精气神慢慢越来越好,心态也越来越放松、积极。还有一个是生活能力,营内青年人做饭、刷碗、打扫卫生,搬东西。实际去做时,慢慢发觉自己洒扫应对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个真的是后知后觉,并且参营结束跟父母在一起时,才发现自己之前竟然有这么多事儿是父母代劳的。后来在生活中就多了对家具、工具摆放的留心,知道了一个活动所需要的准备和善后的内容,这让我多了一份自如的应对能力。

 

 

 

与师友一起喝茶

志愿者拍摄

 

①在知识层面上,我自己是在广西一所理工科学校读工科,高中也选的理科,自高一就缺失了历史、政治的学习。在经典研读上,我没有中哲西哲等专业的视角,与经典的连接仅限于生活中的体悟。在营内与学友老师的接触让我感受到自己视角的狭隘和知识的贫瘠。

 

第一天赵彬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很多耳熟能详的词汇,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等,讲述了志心书院创办的初心,和近现代的历史背景。老师不断强调要了解历史,这样能够知道是与非,知道自己所处在哪个历史阶段,然后才能够安身立命。

 

 

 

赵彬老师讲课

志愿者拍摄

 

第三天是郭敏飞老师的讲座《国学读书法及传统文化生活实践漫谈》,郭老师讲到广义的与狭义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践方式。首先介绍了“中国”的由来,目前为止,发现“中国”最早出现于何尊上的铭文。但那时还没有现在国家的概念,只是指国家的中心,来处理政务。后来在《诗经》中也慢慢出现“中国”的概念。最早的国没有疆域的概念,是与天下等同的。后来才慢慢有了行政区域的概念。“文”:纹路。“化”:两个人相互交错,彼此之间会有相互的感化和影响。文化是具有多样性的,并且没有一个既定的发展规则。传统文献中是没有‘中国文化’或者‘国学’的出现的,后来有了西学的传入,为了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区分开,才有了“国学”的概念。“传”:一个人架着车用最快的速度把重要的东西传递出去。“统”:权威,把我认为最精华、权威性的东西传递出去。所以“传统”一定是传播非常广泛并且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东西。这里郭老师用甲骨文来分析这个字的意思,对我来说是一种很新的方式,之前我只是通过《说文解字》或者《古汉语词典》来了解一个字的字义,没有想到甲骨文那么形象。

 

接着郭老师梳理了传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包含了土地、疆域、人口、种族、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等等。如果不是做学问的、是做文化传承方面的话,就需要有一个面的铺垫,对所有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以及老师提到,在读了大量的书后,你的品味会有所提升。翻开一本书,大概翻一下就知道这本书怎么样,值不值得读,有没有观点上的错漏、自说自话、有没有严谨的文献综述等等。这也能帮助我们甄别好和坏。老师也介绍了大传统与小传统,还有读书法。老师建议至少要读前四史,也分享了一些对于非相关专业学生可以读的书。

 

郭敏飞老师推荐的书目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郭美星老师在第四天的讲座,题目是《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以〈菜根谭〉为中心的探讨》。郭老师说学国学第一步要让自己身心和悦,自己和自己过得去。现实坎坷很多的时候,遇到苦难的时候,内在要有文化的滋养。引用习主席的一句话: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高尚精神追求的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关于读国学的心境,郭老师分享:初学三年,口出狂言。很多人学了三年谁也看不上。又学三年,不敢妄言,知道自己的不足了。再学三年,沉默寡言,也就是无言即言,因为已经在做了。身教重于言教,说道一万不如行道一尺。郭老师也提出建议:“一定要找到一本都属于你自己的经典,放在你的床头,放在你的案头,放在你的心头。一定要有,否则你会乱,像无头苍蝇一样遇到事情,终无长进。这个经典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滋养你。”迷茫,见真我;内卷,要升维;诱惑,要守天道、守天理。第二个建议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在学习了两个月之后,特别是在国学营听了好些场讲座,接触了很多新的观点正头昏脑胀,回过头发现郭老师这两个建议特别实用,立刻又有了主心骨了。

 

②礼乐方面,书院没有开设相关讲座,更多的是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礼:释菜礼、投壶礼、向老师行的礼、吃饭时的礼等。乐:静坐时的音乐、早中晚吃饭前敲的钟声、乡村里的鸡鸣狗吠蝉鸣等。我是第一次体验释菜礼,我认为这是很庄严的,也像夫子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走路、东西摆放都是有礼仪规矩的,“不学礼,无以立”。像是最后参观大觉寺时老师说了一句话,大意是现在有我们这些老师带着,你们不认真看看、学习怎样去参访,以后你们如果自己来,怎么办?包括像我的父母辈在爷爷奶奶去世时,才问问各类亲戚如何去举办一场葬礼。葬礼结束时,脑子里浮现的是上一辈给他们的父母做葬礼时的慌张。真正的了解各种做事的礼仪,就不会慌了,做事也会稳稳当当,才能够“立”。

 

 

 

为释菜礼准备的蔬菜水果,及“天地亲君师”的牌位

志愿者拍摄

 

 

 

志心书院风草间内的一角:耕读传家的匾额、孔子像、射礼的器具

 

③在这次志心营中,汪老师和精舍的杨妮,还有湖北省公益创新研究会的志愿者徐梁桥也一并来了。汪老师一直陪伴了我们五天的学习生活,在7月17日晚上还与郭美星老师、戴熙宁老师一起与营员们围着圆桌会讲,贡献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当晚的会讲由戴老师和郭老师分享自身经历开始,汪老师也分享了他的公益和创业经历、以及对科学的一些看法。这是我与汪老师第二次线下见面,我还是会忍不住紧张,但是汪老师特别随和,也时不时地关心我的情况,提出一些建议。我与杨妮线上认识已久,这还是第一次线下见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待人特别热情真诚,大家与她在一起时会不自觉地感到很轻松,记得我问梁桥关于研究会的志愿者工作内容,他特别专业地和我介绍,转头杨妮过来之后,他肉眼可见地放松很多,回应着杨妮的叮嘱,像一个有姐姐包容、关心着的小孩儿。杨妮和梁桥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杨妮的善于提问、关照他人、对生活的热爱,梁桥对公益的关心、条理清晰的汇报、还有对待事情认真专注的态度。

 

④五日学习结束后,是两日游学。一日市区游玩,我们一帮学生一起打趣,从书院出来去市区里的商场,像是一群隐居山林的隐士进城。书院的饭菜吃惯了、喝茶喝多了,出来吃饭立刻能感受到外面饭菜重油重盐,平日常吃的“清淡”饭菜也能尝出来重重的调料味道。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各式各样的饭店小吃,仿佛自己与社会隔离,第一想法是这些商品本身具有什么价值,和饮食上我需要吃什么。发现自己之前的消费、饮食有些冲动,观念发生了很多改变。第二天游玩是大觉寺,在宗史馆里面了解了星云大师的生平事迹,只能发出一声声赞叹,感受到了佛教对生命的关怀和慈悲心。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例子,是法师讲的,当年星云大师书法展上有一个小朋友撞掉了一副字,玻璃裂掉了。后来把字重新装裱好要挂上去时,星云大师却要求换一副字,说小朋友如果看到这副字会引出他的愧疚。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发现自己有时不自觉的会带着成见待人接物,今后在生活中也要注重这一点。

 


第二程 珞珈国学营

 

一周的学习结束后,我来到了河北衡水枣强的一个职校报道,参加第四期珞珈国学营,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学习生活。“珞珈国学”全国大学生大型公益高端研修营,前三届分别于2016、2017、2018年由武汉大学国学院、湖北国学馆(湖北省国学研究会)与场地方联合主办,由珞珈山子曰书院承办,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招生,免费学习。每年暑假,一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含港澳)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在中哲、国学博士的带领下,研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尚书》等儒学原典。通读熟读白文,参照前人注疏,共同研修学习,力图对儒家经典进行创造性理解与现代性转化,涵养、化育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内涵及具有时代担当的青年君子。研修营邀请郭齐勇、欧阳祯人、秦平、刘乐恒、于亭等专家学者做关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庄子》、《新儒家》、《明末清初科学探析》等的国学专题讲座,书法、茶修、古琴、中医、射艺等文化专题讲座及体验,以及问津祭孔、黄梅听禅、珞珈探幽等丰富多彩的游学活动。2024届“珞珈国学”全国大学生公益高端研修营,则以通读《论语》《大学》为基线,由哲学博士带班串解精讲,以国学讲座深化,以琴、医文化专题讲座为雅趣,祭孔文化游学为体验……发现《论语》,亲近孔子。

 

 

 

珞珈国学营开营仪式

工作人员拍摄

 

珞珈国学营与志心书院风格不同,书院是面对各专业学生,注重体验,以较为通俗的讲座为主,为的是给予学生启发,而珞珈国学营是正教国学(正统教国学),交给学生自己研读经典的能力。三周时间每天早上做八段锦、晨读,上午、下午和晚上都会上课,后来晚上也分出一个小时时间让学生自己玩游戏娱乐放松一下。研读文本为《大学》和《论语》,三周时间里,我们读完了《大学》及《论语》的第一至第十三篇。期间会穿插名师讲座,内容十分丰富精彩。这个营里的学生大多为中哲、文学、汉语言及思政方面专业的学生,只有我一个理工科。一开始我有些跟不上,太多专业词汇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其他人好像都知道。在这之前我只泛读过《论语》《大学》,读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很多像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本末、天理、礼、心性情等等其实并不了解。但是通过二十一天的学习,也对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其他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让我意识到了我在文学、历史、政治方面的不足,我非常希望今后找时间根据他们推荐的书籍或是他们的部分专业的概论或导论来补充一下自己知识的盲区。

 

 

 

①国学营期间我们也外出游学两次,一次是参观了衡水博物馆和衡水湖,见识了精美的鼻烟壶,另一次是参观安金磊老师的厚土园。安老师为国学营师生提供了很多他自己种的蔬菜水果,都是没有用农药和化肥的,比如应季的茄子、豆角、番茄、还有一种我不知道叫什么的菜(口感有点像秋葵,外表长的像空心菜),还有西瓜、李子等等。一开始觉得真的很好吃,食堂烧的也少油少盐,吃完胃里面很舒服。但是三四天下来菜品没有什么变化,就开始有点单调了。在同学们和安老师的讨论下,增添了很多别的菜品,相应的有机蔬菜也少了很多。后面的饭菜做得更加丰富,油腥也多了,到最后其实还有些想念刚开营的饭菜。那晚讨论,安老师也分享了他的一些理念和一路以来的尝试,包括后来参观厚土园时安老师讲打算创新地用粮食去做“粮食奶茶”,让我感受到安老师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安老师种的瓜果特别好吃,也是让我大饱口福了,参观厚土园也多了一些对农作物的了解。

 

 

 

②国学营的讲座有十多场,内容也十分丰富,包含了《大学》、《论语》的哲学解读、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孟人性思想与康德根本恶的比较、庄子哲学与智慧人生、王阳明与《大学》、周易与人生智慧、《孟子》“万物皆被于我”章正义、董仲舒研究最新进展、通向圆满的学习与经典阅读等。老师们的讲座个人风格鲜明,讲座后的问答环节也很过瘾。只是我对于《周易》、阳明心学、康德等等了解并不多,只能先记录下来,等读完相关经典后再来看一遍,到时应该就会有全新的感受了。

 

以上是两次夏令营的大概流程和收获,现在暑期夏令营结束,暑期之前积累的一些困惑都得到了解决,特别感谢汪老师、陈老师、以及假期遇到的所有师友给予我的帮助。现在也临近开学,希望我在夏令营里培养的晨起、晨练的好习惯能贯彻到新学期的生活里去,也希望我自己能向老师们学习,涵养自己、提高经典阅读能力,培养自己穷理正心的能力。

 

编者注:文中未标拍摄者的图均为作者拍摄。

 

作者

 

尹悦,桂林理工大学大四在读本科生,专业为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山东人。因班主任陈长健老师的读书会得以与经典结缘。于2023年10月5日在汪亮老师、陈长健老师和程建老师的帮助下创办桂林理工大学耕读社。目前为止,参与过江汉精舍第七、八及十八期晨读。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