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大讲堂”社科宣传阐释系列活动首场分享会在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举行,王秦丰博士分享“国学与文化自信”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8-15 22:29:07
标签:

原标题:经典与概念 让你读懂国学

来源:“广东清远岭南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十一日庚戌

          耶稣2024年8月14日

 

国学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如何有效学习国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3月31日,2024年“社科大讲堂”社科宣传阐释系列活动首场分享会在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举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王秦丰博士,以“国学与文化自信”为题带来分享。

 

他为大家找到了一条学习国学的捷径,这也是他在《国学要义》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即只要读懂五本经典和十个概念,就能掌握国学要义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王秦丰,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1978年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长期坚持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著有《论语与人生》《老子与哲学》《孟子与政治》《韩非与法治》《品读国学经典》《国学要义》《国学溯源》。其中《论语与人生》《老子与哲学》《品读国学经典》《国学要义》已在香港出版发行。

 

什么是国学

 

国学名词古已有之,意指学校。《周礼》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曰:“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因而提出了近代国学的概念。首先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就是后来国学概念的雏形。1902年,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意指传统文化的近代国学概念。中国由传统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近代国学概念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概念虽有争议,但大家基本是认同的。关于国学定义,许多学者提出过不同见解,今天我们介绍这些定义,并不是讨论定义是否科学,而是要了解不同定义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梁启超没有直接定义国学,只是指出了研究国学的路径。他认为,国学有文献和德性两门学问。文献的学问是搜集、整理和研究文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而他所说的德性学问,则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一直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科学精神比较发达;中华文化从老子、孔子开始,一直重视人和人的关系,人文精神比较发达,伦理道德的学问比较大。梁启超的德性学问启示我们,就是学了国学,学了关于做人的道理,一定要去实践,即按照内省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

 

胡适也对国学下过一个定义:“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它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

 

这一定义给我们的启发是,面对当前的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辩证地对待国学,继承弘扬国粹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批判扬弃国渣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章太炎著有《国学概论》,他提出了国学本体的概念,认为国学本体一是经史非神话;二是经典诸子非宗教;三是历史非小说传奇。

 

马一浮认为,国学主要是指儒家文化,“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六艺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为“六经”,意指儒家经典。另一含义是先秦时期,学生到学校读书要学六门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

 

综合分析,国学就是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两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统称。

 

三大文化流派:粮食店 百货店 药店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影响最大的是三大文化流派:儒家、佛家、道家。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儒家文化历史性地占据了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佛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南怀瑾对三大文化流派的不同影响,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儒家就像粮食店。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粮食,说明儒家文化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

 

佛家就像百货店。百货店有实用价值,如果你的牙膏、肥皂或衣服、鞋子没有了,可以到百货店去买。百货店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不买东西,也可以进去逛逛,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心里也会产生美感,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说明佛家有修心养性的功能。

 

道家就像药店。人如果不生病,药店就离我们很远,但人吃五谷杂粮,怎么可能不生病呢?一旦生病,药店就会成为救命的地方。

 

道家不是治人的身体毛病,而是治人的心理毛病。人在顺利的时候,不会有心理毛病,只有人生或事业遇到挫折时,才会产生心理毛病。道家也没有好办法,就是叫你忘记名、利和权力。忘记是不可能的,看淡是可能的。只要淡薄名利,你的心理感受就会好一些,痛苦也会减少一些。道家这家药店更重要的目的,还是要治疗社会的毛病。传统社会凡是由乱到治,都是当时的统治者有意识地运用道家学说治国安邦。

 

 

 

在三大文化流派中,佛家有点特殊性,既是外来文化,又是宗教。所以,本土产生的真正对中国人产生影响的是儒家和道家。

 

学好五本国学经典

 

《老子》是道家的元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儒家的元典,读懂道家和儒家的元典,就是读懂了国学要义,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老子》亦称《道德经》,5000余字,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人生宝典和万经之王,全面反映了道家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老子》研究为天之道,是一部哲学书籍,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我们学习《老子》,既可以想像形上本体和终极意义,又可以指导现实政治和人生旅途。

 

《论语》15000余字,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研究的是为人之道,系统阐述了儒家的伦理价值、政治主张和人格理想。不同于老子关心形上本体问题,孔子只关心人世间的事情,“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为政以德和君子人格的理想。《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应当作为案头书,终身阅读,以指导我们做人做事。

 

 

 

《孟子》35000字,是五本经典中篇幅最长的,相传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共同编纂,重点记录孟子的人性思想、治国理念和政治行为。学习《孟子》,应注意把握“人性本善”的性善论,“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制民之产”的仁政学说,以及“浩然正气”的大丈夫精神。

 

《大学》仅为1700余字,相传为曾子思想,为曾子后学所写定,着力论述儒家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思想。围绕“修己以安百姓”的主题,提出并阐述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中庸》只有3500余字,相传为子思所作,主要论述儒家心法和心性修养,富有哲学色彩和意蕴。学习《中庸》,就是要坚持做人做事不要走极端,而要不偏不倚、无过犹不及。然而,中庸之道,一定不要理解为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当好好先生,而是有原则、有是非的不偏不倚。对于好好先生,孔子有一个“乡愿”的专用名词,他说:“乡愿,德之贼也。”

 

《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本经典,加起来不到六万字,作为中国人,是必须认真阅读学习的。

 

 

 

读懂十个国学概念

 

概念是人们思维对于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认识和反映。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概念,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汉字约为8万余个,之所以选择十个国学概念,是因为传统社会一直重视价值观的提倡。最早是管子,他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理念。宋朝又一次强调了传统的价值观,提出了八德的概念,即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上述十个国学概念就是概括提炼了管子的“四维”、儒家的“五常”和宋朝的“八德”。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看来,道是造物主,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范畴。在孔子看来,仁的本质是爱人,先从血缘亲情开始,“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进而推己及人及物,诚如孟子所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义是儒家的五常理念,确实与利相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时,“义者,宜也”,意指具体的场景,你的言行得体合适,使大家都感到舒服,这也是义的重要内容。

 

礼是儒家的五常理念。“礼之用,和为贵”,礼就是规矩,要求人人遵守规矩,和睦相处,和谐共存。

 

智是儒家的五常理念,既包括知识又包括智慧。智有机构成了君子的人格,“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信也是儒家的五常理念,主张人人都要讲诚信,以利于安身立命。否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孝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畴,要求人人既要赡养父母,更要敬重父母。孝也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忠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畴,不仅有忠诚的含义,更有忠恕的内容。我们要多从忠恕的角度认识忠的概念,包容不同个性的人,宽容知错能改的人。

 

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政治伦理范畴,强调官员不能利用权力获取不义之财,“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具有心理学意义,意指做了错事,说了错话,要感到惭愧和羞耻,“知耻而后勇”。

 

 

 

学习国学,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的国度,这充分证明中华文化具有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仅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我们都应该自觉地学习国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要认真阅读经典。任何解读经典的书都比不上经典本身,只有经典本身,才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典籍都是文言文,学习时,如果能读懂原文,就不要去看注释;如果看了注释能理解原文,就不要去看白话译文;如果还看不懂,再去看白话译文,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其次要注意总体把握。现在解读经典的书很多,观点不尽一致,我们不要在字句理解上过于较真。因为我们不做学术研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字斟句酌。只要从宏观上能够把握经典的内容,能够捋顺经典内部的关系,就非常有学习收获了。

 

再次要学思结合。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思考,才能提高学习质量;思考的同时,一定要学习,才能夯实思考的基础。学习与思考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最后,学习时一定要动笔,尽量做到不动笔不学习。动笔写文章,是一件难事,而动笔读书学习,却不是一件难事。

 

在书上看到好的句子,画一条杠帮助自己记忆,是动笔;有的话写得好,是警句名言,就在旁边注个感叹号,是动笔;如果对某些内容有疑问,可在旁边画个问号,也是动笔;有了感悟,在书页边上写下来,更是动笔。

 

只在书上动笔还不够,进一步就要在书外动笔,譬如,摘录一些卡片;又如,写一些学习体会;再如,就是更高层次的动笔,试着写研究文章。动笔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质量,而且也是读书学习的真正标志。只有动笔,才能证明你是真的在读书学习。

 

当然,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还要注意电子媒介的学习,但不要被电子媒介所淹没,忽视纸质媒介的学习。纸质媒介仍然是读书学习的主渠道,且有着电子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

 

 

 

从国学概念,到经典导读,再到学习方法,王秦丰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大家认识国学,不少听众都有所收获。市民梁女士曾经是一位语文老师,后来她在国学机构教书三年,也教过《论语》。在听完王秦丰的分享后,她有很深的感触,“我教国学,有30多个学生,其中有7位能把《论语》全篇都背下来,后来我发现,在那么多个孩子当中,这7位孩子确实是最优秀的。”她的学生正是因为认真学习阅读《论语》,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本次活动由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清远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清远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一默书房承办,清远市人才驿站江心岛分站协办。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