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辅仁中国哲学”系列讲座,曾海军主讲“井里井外:一种道德空间的叙事”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7-04 18:17:51
标签:

原标题:《井里井外:一种道德空间的叙事》

作者:郭俊卿 彭孟杰(北师大哲学学院)

来源:“教化儒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五月廿八日戊辰

          耶稣2024年7月3日

 

2024年6月24日上午9:30,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会协办的学术讲座——“井里井外:一种道德空间的叙事”顺利举办。作为“辅仁中国哲学”系列讲座之一,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海军老师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许家星老师担任主持人。讲座在前主楼A809举行,来自各个院系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了本次讲座。

 

 

 

曾海军教授谈到了道德的知识论路线,先对世界产生道德认识,才能有道德实践。相比于这种知识论路线,李景林教授提出的教化哲学,强调道德实践的优先性更为可取。沿着教化哲学的路线,可以进一步打破空间的优先性,思考如何由道德实践伴随空间的生成。以井里井外的道德空间为例,作为这种思考的尝试。

 

首先,曾老师对“井”的意象做出了分析。先秦诸子在不同意义上提到了“井”,“井”一方面构成了对肉身的拘束,另一方面构成了对视野的阻碍。《论语·雍也》篇中,宰我问仁,设仁于井,提出了道德之心能否必存的问题。随后,曾老师对人在井里的逼仄境况进行了分析。有人落井则救人于井,本来不成问题,但由于井的特殊空间结构,“以济用为功”的井容易变成夺人性命的“阱”,当救人于井变成救人于“阱”,就会陷入仁与智的两难境地。朱子认为,宰我不致力于平常生活中道德人心的建设,而是首先担心在某些特殊情境中因仁可能遭受陷害,这是“信道不笃”的表现。面对逼仄的空间,君子不会起犹疑之心,而是努力以德性的光辉照进隐秘的空间,决不允许出现一块道德空地。但是,君子在井里,并不能确保智上的无往不胜。与争井里的一线生机相比,井外才是君子的广阔天地。

 

接着,曾老师提出,井里与井外看似只在咫尺之间,其实已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空间。宰我设仁于井,关心的是道德能否经受住极端情境的考验;而孟子讨论将要落井的情境,回归常道。孟子由“孺子将入于井”的情境得出“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皆有”意味着普遍性,曾老师提出,这里的“皆有”毋宁说是一种“必有”,以其“必有”而达到“皆有”的效果。道德之心的“必有”在于恻隐之心的必然性,由恻隐之心的萌发带出了孺子入井,又在这一事件中让孺子与井同时出场,恻隐之心与孺子入井乃一体之两面。恻隐之心的呈现照亮了孺子在井外的空间,但井外的空间需要时时维护。君子不致力于在井里那逼仄的空间中如何抉择,而是致力于在井外造就敞亮的空间。

 

最后,曾老师提到了孟子的“掘井及泉”与“掘地而注”。泉水蓄于井造福百姓的生活,洪水导于井安定百姓的居所。同时,曾老师将老子的“上善若水”与孟子的“智者若禹之行水”做了对照,认为自然乃全出于水恐怕也不是,乃至水也未必全出于自然。水并不能尽其自然之性,禹之行水乃得尽之。水无定形而井以塑形,是井的空间对水之自然的最大成全。

 

 

 

在与谈环节,许家星老师就井里与井外的道德认知和实践等问题与曾老师做出了进一步探讨。同学们也就自己的感想和疑惑积极向曾老师提问。曾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做出了详尽的回答。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为师生们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大家对儒家的经典化、道德的现实性等问题的思考带来了新的启迪。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