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智:诗说王阳明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6-09 20:43:55
标签:

张学智:诗说王阳明

来源:思想与文化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四月十七日戊子

          耶稣2024年5月29日

 

2024年5月22日下午,思与文讲座第132期“诗说王阳明”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本场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张学智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朱承教授主持,同济大学谷继明、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苟东锋、上海交通大学黄琳、东南大学毕梦曦、浙江外国语学院杜梅等众多校内外师生参加了本场讲座。

 

 

 

张学智教授从王阳明的诗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切入,指出这首诗很清楚地表达了王阳明的学问宗旨。“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说明每个人天生都有良知,这个“定盘针”就是良知,世间上万事万物的根源都在自己的本心。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功夫只在自己身心上做,也就是向内用功,而非向外寻理。王阳明凭借什么建功立业?他做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成因是什么?张学智教授将王阳明的良知说,辨析为“大良知”与“小良知”来解答这些问题。王阳明的良知概念,从先哲特别是孟子那拿过来的,但是他通过“百死千难”的实践活动,给良知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容。良知不仅仅是天赋的道德意识,更像《周易》那样广大精深,是王阳明精神活动的代名词,包含理性、情感、意志、直觉,这些精神活动的各个要素相互辅助、相互激发。王阳明的学说与朱熹最大的不同,在于王阳明的学问是实践当中的活智慧,给人以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在尊德性和道问学的问题上,朱熹认为两者并行。王阳明则认为,道问学和尊德性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尊德性是道问学的实现,道问学要达到尊德性的目标。王阳明正是通过这种通权达变的智慧以及坚强的意志,一步一步渡过难关。

 

 

 

谈及王阳明的核心学说“致良知”,张学智教授指出“致良知”呈现为“从内到外”与“从外到内”的双向运动。所谓“从内到外”就是王阳明说的“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这个“致”字要理解为把良知推致、表达出去。所谓“从外到内”,即获得良知,近似于《大学》里面“格物致知”最初所指的获得知识,这个“致”,意味着理性更加明澈,意志更加坚强,情感更加真诚,直觉更加敏锐,将人在世上磨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感悟拿回来放在心里。王阳明“致良知”的双向互动没有止境,就像不断地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王阳明在《别诸生》的诗中说:“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日常所做的工作当中,从事着看似平凡的活动,但是都可以“直造先天未画前”,“先天未化”指的是“道”。王阳明这里完全吸收了孔子“下学而上达”的思想。

 

 

 

在讲座中,张学智教授先后揭示了王阳明《示诸生》《啾啾吟》《月夜二首》《中秋》《答人问道》等诗歌的良知学内涵。《示诸生》三首(其一)中说:“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德业”出自《周易》说的“崇德”、“广业”,“崇德”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广业”就是要扩大自己的事业。王阳明特别不愿意做考证、训诂、版本等技术性的书斋工作,他要把圣人之学的内涵要旨阐发出来。如果说朱熹的学问是“横摄”的学问,那么王阳明的学问则是“纵贯”的学问,将天理与人心联结起来。《啾啾吟》中说:“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意在告诫世人应该洒落,放得开,立得正,不要有过多的顾虑,不要害怕别人的诽谤与诋毁。要把别人对你的诽谤诋毁等,这些外在的东西都看作像鸟叫虫鸣的啾啾声一样。从中,可以感受到王阳明宏大的心怀,无畏的气魄。《月夜二首》中说:“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本然的良知是不能使其没有的,王阳明用心学转化朱熹之学,主张人的良知就是天理的昭明灵觉处。王阳明说:“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中秋》中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天上的月亮虽然有阴有晴,心中的明月却永远光明,任何时候都是一轮圆月。这是从良知本体上来说。《答人问道》:“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王阳明认为,自己将“饥来吃饭倦来眠”的自然之道说给旁人,世人完全不信,反而到身外去觅神仙。王阳明从小就立下了读书做圣贤的远大志向,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救济苍生,并在词章、骑射、兵法、佛老等方面进行探索,其知识积累为他的成就奠定了基础。这首诗,反映了道教和禅宗对王阳明的影响。

 

最后提问环节,张学智教授还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个体生命意义上的良知与宇宙精神对接的良知有何区别”“王阳明的良知概念与费希特的自我概念的关联”等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并进行了深入交流。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