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精神型态之嬗变暨《行道者 弘教者与整治者》品读会在湘潭大学举行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6-01 11:43:48
标签:

先秦儒学精神型态之嬗变暨《行道者 弘教者与整治者》品读会在湘潭大学举行

来源:湘潭大学碧泉书院

时间:西元2024年5月29日


2024年5月28日下午,沐风读书会第十期会讲在湘潭大学图书馆知行讲堂举行,会讲主题是《先秦儒学精神型态之嬗变》,主讲人是碧泉书院张晚林教授。知识产权出版社赵军、许昌学院谢永鑫、扬州大学刘晓龙、西安外事学院李健等多位教授在线上,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周骅、罗伯中、周丰堇、郑鹏、翁后发、邢长江等众多师生在现场,一并围绕着张晚林教授新著《行道者、弘教者与整治者——先秦儒学宗教性内涵演进之脉络研究》及其所涉诸多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会讲伊始,张晚林老师指出:道德必须与绝对的神圣者相关联,儒家必须上升为儒教,基于此,又指出先秦儒家诸子实际上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与工作,其思想可分为三种宗教形态:行道者、弘教者与整治者,这三者又可细分为六:作为造道者的孔子、作为践行者的孔子及门弟子、作为由践行者走向弘教者的七十子之后学、作为圆教完成者的子思、作为“宗教动力学”完成者与论证者的孟子以及隆礼重法(作为整治者)的荀子,这六大脉络正体现了先秦儒学之流变。张老师认为儒学作为宗教动力学、道德形而上学是在孟子那里真正完成的,之后便以此为模型,而荀子关注于“地上的教育”,消解了人对宗教之天的敬畏感,则圣人难成。另外,汉代天人感应与宋明天理人欲之说是远绍孔门宗教之旨的。张老师最后指出,这种宗教动力学自身的哲学内涵尚需进一步的分析,初步思考应在“道德宗教—心性学—道德宇宙论”这样一种三角形间架中展开。


 

弘毅知行会的创始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2009届毕业生邓聂先生特意出席了这次会讲。他特地给张老师奉献了鲜花,以对张老师15年来坚守弘毅阵地表示敬意。当年正是邓聂先生一个不经意的想法,成就了弘毅知行会15年的传奇,而且这个传奇还在继续。

 

随后,与会师生针对张老师新著及其宗教动力学之说畅发其见。通过在线会议,赵军老师讲述了本书的出版始终及其意义;谢永鑫老师认为本书是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一个新发展,其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儒学是宗教”的核心观点,张老师对心、性、天、道德、宗教等哲学基本概念及包括性天关系、心性关系、哲学与宗教关系等基本问题都进行了新的界定,同时也提出了建议:应加强对孔子之前儒家经典中相关论述的关注、可借鉴宗教现象学的方法等等;李健老师将本书理解为三部曲:道德形而上学(科学形而上学)、神性天(宗教动力学)、性善论(向善必然性的人性论);刘晓龙老师认为康德处的上帝就是实存而非预设,这与张老师在本书中的观点相反,且上帝是否存在不能以理论方式证明,也提出了问题:除了一元论、二元论是否还有其他进路讲天人关系?在会讲现场,周骅老师指出儒家比较而言更偏重人伦教化;周丰堇老师指出张老师在本书中认为阳明象山缺乏客观面之挺立的说法值得商榷;翁后发老师指出儒家在本体工夫方面都与佛家高度相似,认为本书乃儒教哲学化的集大成者,但似乎又将形而上者推远于我们;邢长江老师认为张老师以西方哲学作为自我阐发的要素而讲宗教并无中西之分,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指出以康德理性宗教来辅证说明儒教是欠妥的,因康德是在“做减法”除去基督教,张老师是在“做加法”于儒学上加成以立宗教,似乎不能将其与前者直接横向比较,且这种宗教的动力到底从何而来?“借上帝”的说法可能是不够合理的;郑鹏老师指出先秦儒家中只有荀子从经验层面讲,发明了“群”的概念,提出疑问:为何只能在形上、宗教的层面讲“天”?罗伯中老师就“毋不敬,可以对越上帝”提出了与张老师相反的看法:若理解为“以对越上帝”来“毋不敬”则意味着要以宗教实践来助道德实践。且应以宗教实践来见宗教之天;湘潭大学博士生雷定京认为张老师的道德动力学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牟宗三,但也指出,儒学应包括“对地上的关注”,否则会有内与外的断裂。


 


本次围绕张晚林教授新著展开的学术讨论,涉及了哲学中包括先秦儒学、阳明学、康德理性宗教学等诸多方面,相信与会师生通过本次活动,会对儒家是否是唯一的真正宗教、何为“天”、上帝存在应如何证之、天人关系等重要哲学问题获得新的理解。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